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的“四個轉型、四個進階”

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送審稿)》。 此次總規修編,是繼2011年版總規修編後我市進行的第五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征程呼喚新作為。 今天的成都,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融入國家開放大格局,打造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前沿,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落實《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成渝城市群相向發展;肩負省會城市責任,強化首位城市的帶頭帶動引領示範輻射作用。

新時代把握新定位,新使命決定新擔當。 面向“兩個一百年”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願景,立足國家戰略要求和成渝相向發展,堅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中心城市,如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主線,按照“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原則,處理好“舍與得”“增與減”“內與外” 3個關係,形成 “一個面向、兩個立足、一條主線、四項原則、三個關係”的規劃思路,我市進行了此輪規劃修編。

此輪總規中體現出怎樣的創新與特點?記者瞭解到,本輪規劃的重要內容歸納為“四轉型四進階”。 主要包括城市發展定位、空間結構、發展方式、整體形態四個轉型,生態、民生、文化、治理四個進階。

四個轉型

關鍵字一

城市發展定位轉型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繼往開來,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勇擔使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爭先進位元,在人本邏輯中回歸城市本質,科學確定城市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著力打造城市動力引擎,以城市功能之強帶動城市發展之興,實現成都從區域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的跨越轉型。

(一)科學確定城市戰略定位。

對成都戰略定位是:四川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二)明確“三步走”發展目標,落實“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十九大提出的分階段目標。 按照未來5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三個時間節點來安排。 2020年,在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2035年,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本世紀中葉,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三)強化“五中心一樞紐”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設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建設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強化綜合交通及通信樞紐,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關鍵字二

城市空間結構轉型

著眼延續千年立城的歷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現實需要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增強城市能級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與國家戰略、城市目標、資源稟賦、環境條件、人口佈局、產業形態相適應的差異化空間功能佈局。

調整城市空間結構,推動城市東進,引領城市由單極發展向“雙城”時代邁進,由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由同質化競爭向錯位互補發展邁進,形成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模式。 從空間佈局角度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夯實空間基礎。

(一)構建差異化發展的五大主體功能區。

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推動形成“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的空間功能佈局,具體包括高起點規劃東部區域,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高水準發展南部區域,打造區域創新發展新引擎;高標準提升西部區域,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模式;高品質改造北部區域,增強區域一體功能新支撐;高品質優化中部區域,開創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徑。

(二)構建“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 網路化空間結構。

構建 “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的網路化空間結構。 “一心”即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兩翼”即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三軸”指南北城市中軸、東西城市軸線、龍泉山東側新城發展軸;“多中心”為28個國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關鍵字三

城市發展方式轉型

貫徹新發展理念,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品質,推動城市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 堅持“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業、以氣定形”,科學劃定“三區三線”,構建空間適度、生態宜人的綠色發展體系;構建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城鄉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堅持四定原則,科學配置要素,實現精明增長。

以水定人:以水資源確定城市人口規模上限。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

以底定城:錨固全域的綠色空間底限。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全域劃定“三區三線”,其中“三區”為生態空間占市域面積41%,城鎮空間占22%,農業空間占37%;“三線”為生態保護紅線占11%,城市開發邊界占18%,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占34%。

以能定業:以能源資源的供給約束和節能減排為前提,確定產業發展的負面清單。

以氣定形:根據大氣環境特徵,優化空間形態,改善通風環境。

(二)構建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打造產業生態圈,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構築以五城區、高新區和科學城為龍頭的創新生態鏈;大力發展新經濟;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創造產城一體、職住平衡的新模式。

(三)深化城鄉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新型城鄉體系,建立城鄉發展新格局;創新城鄉融合機制,提高城鄉一體化水準;建設城鄉統籌示範線、示範片。

關鍵字四

城市整體形態轉型

依託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山水形勝,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特色,推動形成和諧優美、特色鮮明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形態。構築“三軸、四心、多片”的整體景觀格局,加強對城市天際線、眺望視廊、公共空間等的城市設計,詮釋成都別樣精彩的城市魅力。

(一)依託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

(二)串聯歷史性景觀、融合天府新景觀,構築“三軸、四心、多片”的整體景觀格局。“三軸”是延續千年歷史文脈,構築三大景觀軸。“四心”是市域中重要的景觀核心,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區中心、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簡州新城城市中心。“多片”指展示天府文化形象、體現時代特徵的重點景觀區域。

(三)形成“透風見綠、簇群錯落”的城市空間秩序。

合理確定開發強度、建築高度,重點強化對臨近山體、河流、公園、歷史文化片區的“四邊”區域建築高度管控;營造四類城市標誌性天際線;依託全域總體形態格局,沿重要開敞空間、城市節點、歷史古跡等景觀重點構築29條觀山視域廊道,構建“望山見水”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

四個進階

關鍵字一

生態進階 山水田林城相融

保護市域內“山、水、田、林”自然生態本底。構建多種類、多層次、多功能、成網路的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重塑城市與自然山水的關係。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通過綠道串聯生態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建構城鄉一體、全域覆蓋、通道連續、生物多樣、功能豐富的五級綠化體系;全域增綠,實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

關鍵字二

民生進階

增進人民福祉

規劃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推動城市發展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從工業邏輯回歸到人本邏輯,增進人民福祉,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務水準。實現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推進就業與居住更加平衡;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關鍵字三

文化進階

發展天府文化

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傳承巴蜀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發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關鍵字四

治理進階

完善治理體系

健全城市管理體制,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構建逐級傳導的規劃體系;建立“多規合一”的空間治理體系,提升行政效能;建立規劃實施監督問責制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推動城市治理進階。

專家訪談

新一輪成都總規

具有三大亮點

專家名片:李曉江,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此輪新總規具有三大亮點——規劃專家李曉江表示。

亮點一是突出發展價值觀轉變,治理“大城市病”,讓城市更宜居。新一輪成都總規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提高城市治理水準,建設高品質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把滿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

亮點二是突出高端高效綠色發展,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新一輪成都總規在落實國家提出的“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的同時,進一步突出成都在推動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中的國際門戶樞紐價值,突出成都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社會主義特色文化中的作用,明確提出了“四川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不僅有利於彰顯成都的戰略地位和魅力特質,更有助於推動成都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亮點三是強化區域協同,促進成都與周邊互動發展。新一輪的成都總規從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個層面,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的區域協同目標和策略,加強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促進成渝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袁弘

(一)堅持四定原則,科學配置要素,實現精明增長。

以水定人:以水資源確定城市人口規模上限。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

以底定城:錨固全域的綠色空間底限。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全域劃定“三區三線”,其中“三區”為生態空間占市域面積41%,城鎮空間占22%,農業空間占37%;“三線”為生態保護紅線占11%,城市開發邊界占18%,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占34%。

以能定業:以能源資源的供給約束和節能減排為前提,確定產業發展的負面清單。

以氣定形:根據大氣環境特徵,優化空間形態,改善通風環境。

(二)構建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打造產業生態圈,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構築以五城區、高新區和科學城為龍頭的創新生態鏈;大力發展新經濟;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創造產城一體、職住平衡的新模式。

(三)深化城鄉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完善新型城鄉體系,建立城鄉發展新格局;創新城鄉融合機制,提高城鄉一體化水準;建設城鄉統籌示範線、示範片。

關鍵字四

城市整體形態轉型

依託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山水形勝,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特色,推動形成和諧優美、特色鮮明的國際化現代化城市形態。構築“三軸、四心、多片”的整體景觀格局,加強對城市天際線、眺望視廊、公共空間等的城市設計,詮釋成都別樣精彩的城市魅力。

(一)依託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塑造“蜀風雅韻、大氣秀麗、國際時尚”的城市風貌。

(二)串聯歷史性景觀、融合天府新景觀,構築“三軸、四心、多片”的整體景觀格局。“三軸”是延續千年歷史文脈,構築三大景觀軸。“四心”是市域中重要的景觀核心,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區中心、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簡州新城城市中心。“多片”指展示天府文化形象、體現時代特徵的重點景觀區域。

(三)形成“透風見綠、簇群錯落”的城市空間秩序。

合理確定開發強度、建築高度,重點強化對臨近山體、河流、公園、歷史文化片區的“四邊”區域建築高度管控;營造四類城市標誌性天際線;依託全域總體形態格局,沿重要開敞空間、城市節點、歷史古跡等景觀重點構築29條觀山視域廊道,構建“望山見水”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

四個進階

關鍵字一

生態進階 山水田林城相融

保護市域內“山、水、田、林”自然生態本底。構建多種類、多層次、多功能、成網路的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重塑城市與自然山水的關係。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生態安全格局;通過綠道串聯生態區、公園、小遊園、微綠地,建構城鄉一體、全域覆蓋、通道連續、生物多樣、功能豐富的五級綠化體系;全域增綠,實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

關鍵字二

民生進階

增進人民福祉

規劃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推動城市發展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從工業邏輯回歸到人本邏輯,增進人民福祉,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務水準。實現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推進就業與居住更加平衡;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關鍵字三

文化進階

發展天府文化

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傳承巴蜀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發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關鍵字四

治理進階

完善治理體系

健全城市管理體制,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構建逐級傳導的規劃體系;建立“多規合一”的空間治理體系,提升行政效能;建立規劃實施監督問責制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推動城市治理進階。

專家訪談

新一輪成都總規

具有三大亮點

專家名片:李曉江,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此輪新總規具有三大亮點——規劃專家李曉江表示。

亮點一是突出發展價值觀轉變,治理“大城市病”,讓城市更宜居。新一輪成都總規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提高城市治理水準,建設高品質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市”,把滿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

亮點二是突出高端高效綠色發展,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新一輪成都總規在落實國家提出的“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的同時,進一步突出成都在推動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中的國際門戶樞紐價值,突出成都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社會主義特色文化中的作用,明確提出了“四川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不僅有利於彰顯成都的戰略地位和魅力特質,更有助於推動成都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亮點三是強化區域協同,促進成都與周邊互動發展。新一輪的成都總規從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個層面,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的區域協同目標和策略,加強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促進成渝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袁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