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苗學通史中期檢查報告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畫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畫總執行情況

召開專案開題報告會及核心骨幹討論項目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苗學通史”開題報告會於2016年2月20日上午九點在貴陽花溪區晶都大酒店第一會議室召開。 參加此次會議的專家學者來自省內外和海外人員共計41人,其中有國家民委前副主任周明甫,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傑,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蔡中孚,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貴州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洪名勇等。

會議由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龍雲湖主持,從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共計持續三個小時。 課題組主持人張曉在會上對“世界苗學通史”國家重大課題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分別從研究團隊、預計完成成果、總體研究框架和子課題構成相互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研究基礎和課題開展面臨的問題進行展開。 各位專家學者聽後彙報後積極討論並提出眾多寶貴提議,為課題組今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意義。 (支撐材料見“開題報告表”和“報導冊”)

下午子課題負責人及其部分核心成員留下來討論專案如何開展。 大家針對項目的國際性特殊性,認為本課題如果沒有海外資料,根本無從研究。 國內的資料好辦,全部難點在國外部分。

所以本項目不能像其他項目那樣直接按照子課題分組開展研究,而是首先集中搜集國外資料,進而對所搜集資料選擇重要的內容進行翻譯分類整理,最後才把翻譯後的資料提供給五個子課題進行研究。 課題首先分為三個大組,即資料搜集組、文獻翻譯組和研究組。 然後再按照子課題的分工進行研究(看附件支撐材料“核心成員討論”)。

根據摸底情況討論專案研究的具體方案

經過一段時間搜集資料翻譯資料以後,專案骨幹進行了第二次碰頭。 這次通過資料的摸底,對研究方案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應對思路。 第一,調整和確定了資料搜集的路徑和方案;第二,針對僅有經費做出更符合實際的安排和預算;第三,決定在次年春節寒假期間啟動五個子課題的研究程式。

(見“重大課題研究方案”)。 但是經過資料的匯總,後來經過兩次小範圍的再碰頭,覺得資料儲備還是不足,這樣急著閉關開始五個子課題的研究效果不好,所以又延期了(見“給課題組成員的郵件”)

與海外學者碰頭會

2017年1月初項目首席專家張曉到泰國清邁大學參加“國際苗學研究第四次聯合會議”,課題組多位海外學者都參加了會議,首席專家張曉在1月5日約請與會課題組成員召開一個小型的碰頭會。 會上張曉感謝了大家的積極參與和通報了專案的進展情況以及對他們的期望。 希望他們協助兩件事情:第一,協助搜集資料,提供諮詢;第二,就自己研究的方向,撰寫綜述報告,預計2018年參加課題的國際會議。

參加這次碰頭的人員有:[美]楊道(Yang Dao)、[澳]李亞(Gary Lee)、[美]楊寇(kou Yang)、[美]李素(Serge Lee)、[泰國]Prasit Leepreecha,另外[美]李素(Serge Lee)推薦了明尼蘇達大學兩位教授參加討論(見泰國清邁大學會議指南及通訊錄)。

專案重大變更申請

本專案申請更換兩位子課題負責人。 一個是因為原子課題負責人年事已高,最近身體不太好,由貴州大學馬國君教授接替。 另外一位是因為子課題負責人自己先期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另一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研究過程中難以兼顧,由擅長於冷戰研究的華東師範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amp;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郭又新接替。 另外在專案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適合進入專案的人才資源。

例如石 甜是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和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候選人,目前正在歐洲法國、德國和荷蘭等多國做田野調查和搜集資料,課題邀請她協助搜集法文資料並協助撰寫法文部分研究成果;朱佶麗雲南社學科學院研究人員,剛剛從德國馬普研究所讀博士後回來,課題也邀請她協助從德國搜集資料;吳亞菲法國埃克斯-馬賽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畢業分配到貴州師範大學瑞士研究中心工作,本課題也邀請她協助外文資料翻譯和整理。 另外有的學者本來就適合參加本項目,只是因為原來參加了其他團隊投標,現在也整合進來。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專案子課題有五個:

子課題一:《世界苗族特質、譜系以及分佈研究》

子課題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

子課題三:《世界殖民格局下的苗學研究》(1840-1945年),

子課題四:《冷戰體系下的世界苗學研究》(1945年-1992年)

子課題五:當代的世界苗學研究(1993-現今)。

本項目“世界苗學通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項目,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但是這10個國家和語種中,還是以中國和漢文獻研究為主,其中現代的比古代的多,外國的資料相對單薄。但是,中國以外的9個國家以及9個語種卻是這個項目的難點,否則這個項目就不會稱為“世界苗學”。同時這個項目的學科特點是“通史”,所以五個子課題又按照“歷史”來劃分。於是這個項目的子課題首先是“史”,然後在史的基礎上劃分“國別”,逐一研究。因為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沒有人同時精通10個語種,因而決定了這個項目的研究首先要劃分為中國漢文獻和非中國非漢語文獻兩大類;第二,要對非中國非漢語部分的研究路徑必須是搜集文獻資料——翻譯為漢文;第三,所有資料轉化為漢文被研究人員讀懂以後再按照歷史時段並結合國別背景來研究。

根據剛才所說的情況,對照上面顯示的五個子課題,我們發現只有第二個子課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是不涉及非中國非漢文的。其餘的四個子課題都要在10個國家10個語種種去進行。因此各子課題進展情況我們要按照中國漢文和非中國非漢文分為兩大類敘述:

子課題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進展情況:

國家重大招標課題《世界苗學通史》立項後,子課題《中國傳統苗學研究》主持人帶領團隊成員從事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完成任務如下:

一是對1840年前,國內有涉苗族部分文獻資料進行了搜集、整理以及文字轉化工作,涉及資料有《後漢書》《隋書》《元史》《明史》《清史稿》《華陽國志》《溪蠻叢笑》《老學庵筆記》《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明實錄》《清實錄》《清聖訓》《朱批諭旨》《皇清職貢圖》《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嘉靖)《貴州通志》(萬曆)《貴州通志》《炎繳紀聞》《廣志繹》《黔記》(康熙)《貴州通志》(乾隆)《貴州通志》(乾隆)《黔南識略》《黔書》《平苗紀略》《苗防備覽》“百苗圖”(民國)《貴州通志》等等,轉化文字資料達60余萬字。

二是對轉化資料按苗族方言區進行了歸檔工作,具體體現為,楊照飛和吳倩華負責苗族西部方言區資料(貴州中西部、雲南、四川、廣西隆林等)歸檔;何兆華和李錦平負責苗族中部方言資料(貴州東南部和廣西融水)歸檔;梅軍和毛家豔負責苗語東部方言資料(湖南湘西、貴州松桃)歸檔等。

三是課題組已開始著手基礎研究,刊發論文4篇(2篇CSSCI,2篇一般)。即《清代貴州歷史民族圖志對比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乾隆)〈皇清職貢圖〉嘉慶“百苗圖”為中心》(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19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CSSCI)《元明清時期貴州土司區民族圖像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乾隆)皇清職貢圖〉“百苗圖”為中心》(載《廣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 核心 CSSCI)《清代貴州歷史民族圖志對比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蠻僚”與“百苗圖”為例》(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皇清職貢圖〉版本概況及文獻價值述評—以卷八“貴州諸夷”為視野》(載《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子課題一、三、四、五進展情況

如前所述,這四個子課題研究物件既是中國漢文獻,同時也是研究國外和漢文以外文獻,所以我們的研究策略是打通子課題之間的界限,統一搜集資料,統一文字轉化,最後才按照歷史分段來劃分文獻資料的使用。現在按照中外兩部分來彙報:

1840年以後的中國漢文獻資料搜集

海外苗學文獻資料搜集和翻譯

這個包括外文獻,也包括在境外的漢文獻(例如越南有漢字文獻資料較多)。由於地理區位距離遠和跨國的的阻隔,語言的不通等等。項目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沒有人全部懂得這些語言,除了漢語,如果能懂兩種語言就很難了,絕大多數只能懂一種外語。其中懂得英語的人才最多,其次是日語,再次是苗語(針對海外流行苗文書寫的文獻資料)。懂法語、德語的就很少了。東南亞幾國的小語種更是難點。而且懂外語的大多不熟悉研究,而搞研究的人大多不懂外語。需要大量的翻譯作為仲介,才能開展研究,所以項目進行得非常艱難。這個專案最大的難點是在於國外部分,而難中之難是海外文獻資料搜集和翻譯。以下是目前我們所做的工作:

文獻資料目錄搜集統計

年度 專著 論文

1778-1979 61 7

1980-1989 54 276

1990-1995 85 304

1996-2006 97 454

2007-2014 59 375

合計 356 1416

文獻摘要搜集掃描拍照複印並翻譯。專案組在目錄的基礎上進行資料搜集分類,然後進行內容大意翻譯。按照專題做了大致歸類(專著論文合計):

歷史文化:138種,翻譯字數144755;社會生活:336種,翻譯字數130714;農業生態:37種,翻譯字數52721;語言教育:90種,翻譯字數38386;醫療衛生:224種,翻譯字數62535。合計:825種,翻譯字數429111(見摘要翻譯目錄)。

起步研究

以上資料搜集翻譯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大多只是摘要,而且語種國別資料極不平衡。資料的構成主要以英語和日語為主,法語德語資料缺口比較大,東南亞小語種更加缺乏。所以,還不具備條件啟動五個子課題五本專著的寫作。但是,課題組成員啟動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完成以下階段性成果:

流散族群的“家園”夙願——《苗族“家園”之夢》譯介與述評[J/OL]. 民族論壇,2017,(03):59-63;海外苗族研究新視角:《苗族研究》第16卷譯介與述評[J]. 民族翻譯,2016,(03):91-96;從海外文獻看泰國苗族生產方式變遷[J].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6,(03):33-36;日本學者苗族研究的歷史及成果述評[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241-242;石甜. 法語苗學研究文獻述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海外苗族文獻反思—著名英國學者王富文的主題講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十九世紀以來海外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海外苗族文獻代表性作品簡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日本學者吉開將人的《苗族史的近代》之簡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解讀美國紀實文學《遇鬼•落魂》[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百苗圖各抄本所見印信研究[J].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1-26;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蠻苗圖說》評介[J].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5-29;從神選薩滿到法力薩滿:美國苗人薩滿當代傳承機制探微[J]. 民族研究,2016,(05):89-97 125-126;“熟苗”話語下的信仰、文化與認同——以黔東南錦屏縣平鼇苗寨為例[J]. 河西學院學報,2017,(01):64-71 77;城鎮化進程中苗族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2):169-172.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專案批准以後,首席專家立即帶領課題組成員[英]家鷹雷和幾位學生助理赴美國搜集資料,從2015年底到2016年初,一共50天。我們走訪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考迪亞大學苗族研究中心、明尼蘇達苗族文化中心、《苗族研究》期刊雜誌社、明尼蘇達大學難民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州的密爾沃基分校,加利福尼亞州加州大學弗雷斯諾分校等搜集文獻資料和與有關學者座談。首席專家分別在明州聖保羅市和威州密爾沃基做了兩場學術講座;受明州和加州兩家電視臺的採訪在電視臺做了相關演講;2016年底之2017年初首席專家和幾位課題組成員以及幾位學生赴泰國清邁大學開會(見泰國會議通訊錄),之前先考察了多個苗寨,並到清邁大學對苗族文獻情況摸底;2017年1月6日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美國楊寇(Kou Yang)從清邁飛往老撾國的瑯勃拉邦省再飛萬象,訪問老撾國立大學以及與苗族學者座談摸底苗學資料。2016年4月下旬,首席專家再次帶一名助理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問摸底。並剛剛在2017年7月在國內接待了美籍專案組成員楊道博士和楊寇教授的訪問,並就專案的研究進行了深度交談。所有海外的課題組成員都不同程度提供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特別提出的是,非常著名的苗學專家英籍學者王富文(Nicholas Tapp)在我們申報課題的過程中,答應我們到他的家裡複印他的全部苗學藏書,可惜他當時已經在重病之中,此願望沒有實現。此後安排英國留學生賈鷹雷到英國、德國和法國去了一圈進行資料摸底。

在國內,首席專家帶領學生助理訪問了與苗學相關曾經研究海外苗學、國外留學、國外訪問學者等相關成員瞭解和搜集他們的收藏文獻資料;拜訪了主持研究東南亞專案的何明教授(雲南大學)、周建新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等。派學生申請參加“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跨國民族研究研習營講座”,並錄音回來分享;支持推薦非民族學專業的年輕教師參加每年的“人類學民族學高級研修班”。派人分別奔赴國家圖書館、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雲南社科院、廣西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等圖書館查詢搜集資料。在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翻譯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以及貴州大學外語學院和貴州民族大學外語學院的師生,大量的參與工作,幾十近百人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課題中。

參加會議方面首席專家以及多位課題組成員于2016年12月份19-24日在泰國清邁參加“第二屆世界苗族婦女會議”,以及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5日,參加由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孫分校和明尼蘇達大學聯合主辦,由泰國清邁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國際苗學聯合會議”,並在會議做了學術發言,論文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Hmong Clothing Craft被選入會議論文集正在美國威斯康辛出版社的出版中。首席專家以及多位課題組成員參加在青島召開的“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並與新華社青島分社聯合主持“山海情——千年苗族的海洋與山地文化”分論壇會議;參加“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2016年會暨‘十三五’時期民族地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主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年會(2016年10月15日-16日)“苗族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籌備2017年10月在四川興文縣召開第四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苗族文化與全域旅遊產業發展”。2017年8月即將參加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的“人類學民族學第八屆學術負責人列席會議”和延邊大學主辦的“跨國民族研究”大會。整個團隊的學術交流和參加會議的活動不計其數。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因為覺得我們課題的進度不甚理想,覺得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報送,這一條我們沒有做。但是我們做了一些可能屬於額外或者分外覺得和課題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我們在搜集資料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跟蹤拍攝《世界苗族影像志紀錄片系列》,目前完成了第一集;第二件事情是我們在搜集資料翻譯整理的過程中,意識到我們不可能將所以的外文書籍文章進行翻譯,因為沒有人力財力,因此採用翻譯內容摘要或者大意歸納的方式進行,在此基礎上選擇名著予以翻譯。但是已經翻譯的涉及近千種的文獻摘要如果僅僅為了課題完成服務就可惜了,應該推向社會讓更多的讀者分享。於是我們計畫在課題結題以後,或者獲得國家規劃辦的批准以後,將推出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獻資料輯要》(不含國內文獻資料)。目前已經和上海大學出版社商談了意向。這些正在進行中的行動,將來會對課題成果的宣傳發揮作用,是開拓創新做活課題的行為。

二、研究成果情況

目前為此的代表性階段性成果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對海外苗族文獻總體概況的概述分析。首席專家張曉等《十九世紀以來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一文,按照歷史階段劃分“鴉片戰爭以前遵從中華傳統的苗學”、“殖民時期相互博弈的苗學”、“冷戰格局下各自為陣的苗學”和“交流互滲的當代苗學”對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進行梳理與分析。著名苗學專家[英]王富文(Nicholas Tapp)長期從事苗學研究,他的《海外苗族文獻反思》介紹了他本人在開始研究苗族之前已存在的著作以及以及之後苗族研究的回顧和演化。在他研究苗族的一生中,苗族研究發生了不同趨勢:苗族研究從傳教者研究發展至純人類學研究,他者研究發展至本民族對自己的研究。最後,王富文簡單論述了自己對“真實歷史”的觀念以及其與苗族文獻有關的關係。當時無人獲知,王富文此時已患了淋巴瘤,不久後,這位偉大的學者不幸謝世。另外陳芳對日本學者苗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進行了述評;石甜對法語文獻進行了述評;何泠靜對具體的英文文獻進行了研究和評論等。這一組成果對苗族文獻特別是海外文獻的概貌提供了基本的介紹,這對國內的苗學學者和相關讀者瞭解苗學基本情況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類是對中國著名古文獻《百苗圖》、《皇清職貢圖》以及《貴州通志》等做較系統研究。有的進行價值述評、內容評價,有的做具體研究,有的做對比研究,或者圖像研究,並深入到外國的藏本。這一組六篇論文為中國古文獻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起步較高,給後面的研究開了很好的頭,這批成果的到同行的讚譽和好評。

第三類是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獻輯要》。儘管這套資料集還沒有覆蓋所有的海外文獻,但是卻提供八百多種,四十多萬翻譯為中文的資料,給課題組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面。特別是對著名的學者,對其成果做了專題的比較集中的介紹。如果公開出版,將給我國關注海外苗學的學者愛好者以及一般讀者提供了瞭解海外文獻的便利。本系列文集將隨著課題的深入予以充實和完善。另外,美國《苗族研究》期刊是國外影響力比較大的苗學研究年刊,我們搜集所有,並全文翻譯了最近三年期刊的論文,提供了一個學術前沿的看臺。

課題組供稿

本專案子課題有五個:

子課題一:《世界苗族特質、譜系以及分佈研究》

子課題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

子課題三:《世界殖民格局下的苗學研究》(1840-1945年),

子課題四:《冷戰體系下的世界苗學研究》(1945年-1992年)

子課題五:當代的世界苗學研究(1993-現今)。

本項目“世界苗學通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項目,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但是這10個國家和語種中,還是以中國和漢文獻研究為主,其中現代的比古代的多,外國的資料相對單薄。但是,中國以外的9個國家以及9個語種卻是這個項目的難點,否則這個項目就不會稱為“世界苗學”。同時這個項目的學科特點是“通史”,所以五個子課題又按照“歷史”來劃分。於是這個項目的子課題首先是“史”,然後在史的基礎上劃分“國別”,逐一研究。因為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沒有人同時精通10個語種,因而決定了這個項目的研究首先要劃分為中國漢文獻和非中國非漢語文獻兩大類;第二,要對非中國非漢語部分的研究路徑必須是搜集文獻資料——翻譯為漢文;第三,所有資料轉化為漢文被研究人員讀懂以後再按照歷史時段並結合國別背景來研究。

根據剛才所說的情況,對照上面顯示的五個子課題,我們發現只有第二個子課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是不涉及非中國非漢文的。其餘的四個子課題都要在10個國家10個語種種去進行。因此各子課題進展情況我們要按照中國漢文和非中國非漢文分為兩大類敘述:

子課題二《中國的傳統苗學研究》(1840年以前)進展情況:

國家重大招標課題《世界苗學通史》立項後,子課題《中國傳統苗學研究》主持人帶領團隊成員從事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完成任務如下:

一是對1840年前,國內有涉苗族部分文獻資料進行了搜集、整理以及文字轉化工作,涉及資料有《後漢書》《隋書》《元史》《明史》《清史稿》《華陽國志》《溪蠻叢笑》《老學庵筆記》《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明實錄》《清實錄》《清聖訓》《朱批諭旨》《皇清職貢圖》《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嘉靖)《貴州通志》(萬曆)《貴州通志》《炎繳紀聞》《廣志繹》《黔記》(康熙)《貴州通志》(乾隆)《貴州通志》(乾隆)《黔南識略》《黔書》《平苗紀略》《苗防備覽》“百苗圖”(民國)《貴州通志》等等,轉化文字資料達60余萬字。

二是對轉化資料按苗族方言區進行了歸檔工作,具體體現為,楊照飛和吳倩華負責苗族西部方言區資料(貴州中西部、雲南、四川、廣西隆林等)歸檔;何兆華和李錦平負責苗族中部方言資料(貴州東南部和廣西融水)歸檔;梅軍和毛家豔負責苗語東部方言資料(湖南湘西、貴州松桃)歸檔等。

三是課題組已開始著手基礎研究,刊發論文4篇(2篇CSSCI,2篇一般)。即《清代貴州歷史民族圖志對比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乾隆)〈皇清職貢圖〉嘉慶“百苗圖”為中心》(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19輯),雲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CSSCI)《元明清時期貴州土司區民族圖像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乾隆)皇清職貢圖〉“百苗圖”為中心》(載《廣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 核心 CSSCI)《清代貴州歷史民族圖志對比研究—以(康熙)〈貴州通志〉“蠻僚”與“百苗圖”為例》(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皇清職貢圖〉版本概況及文獻價值述評—以卷八“貴州諸夷”為視野》(載《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子課題一、三、四、五進展情況

如前所述,這四個子課題研究物件既是中國漢文獻,同時也是研究國外和漢文以外文獻,所以我們的研究策略是打通子課題之間的界限,統一搜集資料,統一文字轉化,最後才按照歷史分段來劃分文獻資料的使用。現在按照中外兩部分來彙報:

1840年以後的中國漢文獻資料搜集

海外苗學文獻資料搜集和翻譯

這個包括外文獻,也包括在境外的漢文獻(例如越南有漢字文獻資料較多)。由於地理區位距離遠和跨國的的阻隔,語言的不通等等。項目涉及10個國家和10個語種,沒有人全部懂得這些語言,除了漢語,如果能懂兩種語言就很難了,絕大多數只能懂一種外語。其中懂得英語的人才最多,其次是日語,再次是苗語(針對海外流行苗文書寫的文獻資料)。懂法語、德語的就很少了。東南亞幾國的小語種更是難點。而且懂外語的大多不熟悉研究,而搞研究的人大多不懂外語。需要大量的翻譯作為仲介,才能開展研究,所以項目進行得非常艱難。這個專案最大的難點是在於國外部分,而難中之難是海外文獻資料搜集和翻譯。以下是目前我們所做的工作:

文獻資料目錄搜集統計

年度 專著 論文

1778-1979 61 7

1980-1989 54 276

1990-1995 85 304

1996-2006 97 454

2007-2014 59 375

合計 356 1416

文獻摘要搜集掃描拍照複印並翻譯。專案組在目錄的基礎上進行資料搜集分類,然後進行內容大意翻譯。按照專題做了大致歸類(專著論文合計):

歷史文化:138種,翻譯字數144755;社會生活:336種,翻譯字數130714;農業生態:37種,翻譯字數52721;語言教育:90種,翻譯字數38386;醫療衛生:224種,翻譯字數62535。合計:825種,翻譯字數429111(見摘要翻譯目錄)。

起步研究

以上資料搜集翻譯數量雖然不少,但是大多只是摘要,而且語種國別資料極不平衡。資料的構成主要以英語和日語為主,法語德語資料缺口比較大,東南亞小語種更加缺乏。所以,還不具備條件啟動五個子課題五本專著的寫作。但是,課題組成員啟動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完成以下階段性成果:

流散族群的“家園”夙願——《苗族“家園”之夢》譯介與述評[J/OL]. 民族論壇,2017,(03):59-63;海外苗族研究新視角:《苗族研究》第16卷譯介與述評[J]. 民族翻譯,2016,(03):91-96;從海外文獻看泰國苗族生產方式變遷[J]. 滇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6,(03):33-36;日本學者苗族研究的歷史及成果述評[J].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241-242;石甜. 法語苗學研究文獻述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海外苗族文獻反思—著名英國學者王富文的主題講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十九世紀以來海外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待刊;海外苗族文獻代表性作品簡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日本學者吉開將人的《苗族史的近代》之簡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解讀美國紀實文學《遇鬼•落魂》[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待刊;百苗圖各抄本所見印信研究[J].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1-26;日本早稻田大學所藏《蠻苗圖說》評介[J].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5-29;從神選薩滿到法力薩滿:美國苗人薩滿當代傳承機制探微[J]. 民族研究,2016,(05):89-97 125-126;“熟苗”話語下的信仰、文化與認同——以黔東南錦屏縣平鼇苗寨為例[J]. 河西學院學報,2017,(01):64-71 77;城鎮化進程中苗族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2):169-172.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專案批准以後,首席專家立即帶領課題組成員[英]家鷹雷和幾位學生助理赴美國搜集資料,從2015年底到2016年初,一共50天。我們走訪了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考迪亞大學苗族研究中心、明尼蘇達苗族文化中心、《苗族研究》期刊雜誌社、明尼蘇達大學難民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州的密爾沃基分校,加利福尼亞州加州大學弗雷斯諾分校等搜集文獻資料和與有關學者座談。首席專家分別在明州聖保羅市和威州密爾沃基做了兩場學術講座;受明州和加州兩家電視臺的採訪在電視臺做了相關演講;2016年底之2017年初首席專家和幾位課題組成員以及幾位學生赴泰國清邁大學開會(見泰國會議通訊錄),之前先考察了多個苗寨,並到清邁大學對苗族文獻情況摸底;2017年1月6日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美國楊寇(Kou Yang)從清邁飛往老撾國的瑯勃拉邦省再飛萬象,訪問老撾國立大學以及與苗族學者座談摸底苗學資料。2016年4月下旬,首席專家再次帶一名助理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問摸底。並剛剛在2017年7月在國內接待了美籍專案組成員楊道博士和楊寇教授的訪問,並就專案的研究進行了深度交談。所有海外的課題組成員都不同程度提供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特別提出的是,非常著名的苗學專家英籍學者王富文(Nicholas Tapp)在我們申報課題的過程中,答應我們到他的家裡複印他的全部苗學藏書,可惜他當時已經在重病之中,此願望沒有實現。此後安排英國留學生賈鷹雷到英國、德國和法國去了一圈進行資料摸底。

在國內,首席專家帶領學生助理訪問了與苗學相關曾經研究海外苗學、國外留學、國外訪問學者等相關成員瞭解和搜集他們的收藏文獻資料;拜訪了主持研究東南亞專案的何明教授(雲南大學)、周建新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等。派學生申請參加“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跨國民族研究研習營講座”,並錄音回來分享;支持推薦非民族學專業的年輕教師參加每年的“人類學民族學高級研修班”。派人分別奔赴國家圖書館、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雲南社科院、廣西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等圖書館查詢搜集資料。在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翻譯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以及貴州大學外語學院和貴州民族大學外語學院的師生,大量的參與工作,幾十近百人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課題中。

參加會議方面首席專家以及多位課題組成員于2016年12月份19-24日在泰國清邁參加“第二屆世界苗族婦女會議”,以及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5日,參加由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孫分校和明尼蘇達大學聯合主辦,由泰國清邁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國際苗學聯合會議”,並在會議做了學術發言,論文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Hmong Clothing Craft被選入會議論文集正在美國威斯康辛出版社的出版中。首席專家以及多位課題組成員參加在青島召開的“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並與新華社青島分社聯合主持“山海情——千年苗族的海洋與山地文化”分論壇會議;參加“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合會2016年會暨‘十三五’時期民族地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主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年會(2016年10月15日-16日)“苗族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籌備2017年10月在四川興文縣召開第四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苗學研究專業委員會“苗族文化與全域旅遊產業發展”。2017年8月即將參加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的“人類學民族學第八屆學術負責人列席會議”和延邊大學主辦的“跨國民族研究”大會。整個團隊的學術交流和參加會議的活動不計其數。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因為覺得我們課題的進度不甚理想,覺得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報送,這一條我們沒有做。但是我們做了一些可能屬於額外或者分外覺得和課題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我們在搜集資料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跟蹤拍攝《世界苗族影像志紀錄片系列》,目前完成了第一集;第二件事情是我們在搜集資料翻譯整理的過程中,意識到我們不可能將所以的外文書籍文章進行翻譯,因為沒有人力財力,因此採用翻譯內容摘要或者大意歸納的方式進行,在此基礎上選擇名著予以翻譯。但是已經翻譯的涉及近千種的文獻摘要如果僅僅為了課題完成服務就可惜了,應該推向社會讓更多的讀者分享。於是我們計畫在課題結題以後,或者獲得國家規劃辦的批准以後,將推出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獻資料輯要》(不含國內文獻資料)。目前已經和上海大學出版社商談了意向。這些正在進行中的行動,將來會對課題成果的宣傳發揮作用,是開拓創新做活課題的行為。

二、研究成果情況

目前為此的代表性階段性成果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對海外苗族文獻總體概況的概述分析。首席專家張曉等《十九世紀以來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一文,按照歷史階段劃分“鴉片戰爭以前遵從中華傳統的苗學”、“殖民時期相互博弈的苗學”、“冷戰格局下各自為陣的苗學”和“交流互滲的當代苗學”對苗族文獻的形成及其發展特點進行梳理與分析。著名苗學專家[英]王富文(Nicholas Tapp)長期從事苗學研究,他的《海外苗族文獻反思》介紹了他本人在開始研究苗族之前已存在的著作以及以及之後苗族研究的回顧和演化。在他研究苗族的一生中,苗族研究發生了不同趨勢:苗族研究從傳教者研究發展至純人類學研究,他者研究發展至本民族對自己的研究。最後,王富文簡單論述了自己對“真實歷史”的觀念以及其與苗族文獻有關的關係。當時無人獲知,王富文此時已患了淋巴瘤,不久後,這位偉大的學者不幸謝世。另外陳芳對日本學者苗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進行了述評;石甜對法語文獻進行了述評;何泠靜對具體的英文文獻進行了研究和評論等。這一組成果對苗族文獻特別是海外文獻的概貌提供了基本的介紹,這對國內的苗學學者和相關讀者瞭解苗學基本情況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類是對中國著名古文獻《百苗圖》、《皇清職貢圖》以及《貴州通志》等做較系統研究。有的進行價值述評、內容評價,有的做具體研究,有的做對比研究,或者圖像研究,並深入到外國的藏本。這一組六篇論文為中國古文獻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起步較高,給後面的研究開了很好的頭,這批成果的到同行的讚譽和好評。

第三類是五卷本的《海外苗族文獻輯要》。儘管這套資料集還沒有覆蓋所有的海外文獻,但是卻提供八百多種,四十多萬翻譯為中文的資料,給課題組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面。特別是對著名的學者,對其成果做了專題的比較集中的介紹。如果公開出版,將給我國關注海外苗學的學者愛好者以及一般讀者提供了瞭解海外文獻的便利。本系列文集將隨著課題的深入予以充實和完善。另外,美國《苗族研究》期刊是國外影響力比較大的苗學研究年刊,我們搜集所有,並全文翻譯了最近三年期刊的論文,提供了一個學術前沿的看臺。

課題組供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