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寶藏》火了 文物“活”了

12月3日起, 由中央電視臺創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製作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 登陸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這個由9大博物院院長坐鎮點評、講述27件國寶“前世今生”故事的記錄式綜藝, 播出後被火速刷屏, 收穫好評無數, 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4分。

據復興新媒體中心全國社情民意、輿情監測系統監測顯示, 從11月25日發佈到12月10日, 半個月內共監測到相關資訊39501篇。

從上面的輿情趨勢圖可以看出, 該節目的輿論熱度從11月底開播前就已經開始升溫, 並在12月3日播出當日達到傳播高峰, 隨後輿論熱度開始逐漸降溫, 但聲量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準。

【媒體觀點】

人民日報:不久前,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讓京滬觀眾驚豔。 而這一策展源頭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 現在, 中國媒體人也在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 讓沉默的國寶說話, 給孤獨的匠人點贊。 事實上, 唯有通過更多這樣的努力, 才能“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國家寶藏》的國之重寶、《百心百匠》的民間遺珍, “一眼千年”, 讓人們與文化長談,

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

光明日報:啟用“明星護寶人”, 讓深受不同年齡層觀眾喜愛的藝人在節目中扮演角色, 穿越時空對話, 則是力圖以戲說形式展現文物與歷史人物的聯繫。 輕鬆活潑的畫風也豐富了觀眾體驗, 讓《國家寶藏》較之傳統的鑒寶節目多了一些趣味。 當然, 這類節目中的穿越、詼諧需要把握好度, 避免過猶不及。 從傳播效果上看, 嚴肅的國寶故事講述也好, 適當詼諧有趣的文物戲說也罷, 都是為了讓文物“說話”, 釋放其內在的人文氣息、歷史溫度、情感色彩, 更加貼近普通人, 可謂殊途同歸。

澎湃新聞: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在於藏品, 更在於溝通——讓公眾實現與文物的溝通、與歷史的對話、與先人的情感交流。

我國的博物館蘊含巨大文化資源, 但從現實來看, 仍未得到有效開發, 未產生良好社會效益。 不少博物館陳展缺乏新意, 觀眾只能看看實物、讀讀說明;一些博物館常年不更新展品, 不搞新展。 有的博物館甚至最後淪為一種擺設, 轟轟烈烈“建”、熱熱鬧鬧“開”、冷冷清清“守”、無聲無息地“關”。 在這種情形下, 公眾自然對博物館和文物興味索然。 如何讓博物館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使普通公眾不僅可見, 更可感、可知, 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此次, 《國家寶藏》進行了一次成功探索, 也為後來者提供了一個打通博物館與公眾的成功借鑒。

【復興觀點】

近期以來, 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螢屏新現象。 在這之前, 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 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

湖南衛視的《百心百匠》, 浙江衛視的《中華好故事》等, 都有不俗口碑。 但此次的《國家寶藏》, 無論從題材選擇、節目模式還是內容表現等各方面, 都選擇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一改以往文博類節目沉悶、枯燥的風格, 通過運用巨幅大螢幕、全息影像等“高大上”的技術, 讓每一件文物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使那些“養在深宮人未識”的文物“活”了過來。 此外, 嘉賓用小劇場的形式來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也讓人覺得新鮮有趣, 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

此外, 《國家寶藏》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和對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的自覺傳承。 節目裡不僅有明星通過扮演歷史人物的方式還原文物的“前世傳奇”, 也有與文物有深厚情緣的普通人,講述他們與國寶的“今生故事”。透過這些人和事,讓觀眾更好地瞭解到國寶背後的非凡身世、不朽光芒,真切感受到文物歷經風雨而來,每一個都是飽滿的生命、歲月的傳奇。同時,也更深入地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像《國家寶藏》的導演于蕾在講到自己製作節目初衷時所說:“我們可以做一檔節目,讓它成為有趣的講解器,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原來這麼有意思,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這麼多‘好東西’,它會告訴你身為中國人的精神維度。”

文/李少鵬

也有與文物有深厚情緣的普通人,講述他們與國寶的“今生故事”。透過這些人和事,讓觀眾更好地瞭解到國寶背後的非凡身世、不朽光芒,真切感受到文物歷經風雨而來,每一個都是飽滿的生命、歲月的傳奇。同時,也更深入地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像《國家寶藏》的導演于蕾在講到自己製作節目初衷時所說:“我們可以做一檔節目,讓它成為有趣的講解器,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民族文化原來這麼有意思,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這麼多‘好東西’,它會告訴你身為中國人的精神維度。”

文/李少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