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村做“金蛋”賺上億,有村靠“宮燈”致富!農村產業發展訣竅供您參考

產業村可以說是支撐中國鄉鎮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蓬勃生長的鄉鎮企業支撐了中國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而支撐起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 是一個個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產業村。

山東臨沂費縣

造“金蛋”奔小康

“砸金蛋”是很多慶典或抽獎活動中一個常見環節, 近日有消息稱, 市面上出現的這些金蛋大部分是來自山東的一個“金蛋村”。 在全國範圍內, 每銷售10枚金蛋, 就有8枚產自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的水湖村。

1全村2000余人做金蛋, 年產值近3億

孫允兵是當地最早做金蛋的村民, 2006年, 來自陝西的一個客戶給孫允兵下了一個生產5萬枚金蛋的訂單, 不過, 這單生意讓孫允兵虧了一萬多元。 後來, 孫允兵兒子在網上陸續把這單剩餘的金蛋賣掉, 正是網上的這筆銷售, 不僅讓孫允兵賺了些錢, 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客戶。

在此之後, 孫允兵逐漸擴大了生產規模。

2013年, 他在村裡“擴大了生產基地, 弄了8畝地”, 成為村裡令人羡慕的一個“大老闆”。

將石膏粉加水做成漿, 再將石膏漿倒入到白色塑膠金蛋模具中並晃動鋪勻, 隨後將模具晾乾, 一個半成品金蛋就已經做好, 過程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

工序簡單, 又能賺錢, 村裡其他人紛紛效仿。 2013年, 水湖村還只有兩三家廠商生產金蛋, 2014年則發展到七八家, 到了2015年就更加普遍。

水湖村村主任孫寶臣對記者介紹, 目前全村人口有2600人左右, 從事金蛋生產的就有2000餘人, 占到全村總人口的75%左右。

孫寶臣稱, 金蛋生意在2013年開始進入到快速增長階段,

到目前為止, 每天有30萬枚金蛋從水湖村銷往全國各地, 產值近3億元。

在淘寶上搜索“金蛋”可以看到, 按照“銷量優先”排序的前十家金蛋產品中, 前面八個均產自水湖村。

2定期培訓, 開拓市場, 將金蛋做成像氣球一樣的常規商品

孫允兵介紹, 村裡也會舉行電商培訓, 目前很多村民自己會在網上開店鋪並且銷售。 “本身金蛋就是一次性的東西, 不是高科技產品, 一般村裡的人都可以做, 在網上銷售之後也更加方便。 一些村民自己賣, 每天掙個100多塊錢。 ”孫允兵稱, 在2013年金蛋生意開始火爆前, 村裡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 但現在很多人從外地回到村裡, “村裡路上都是小轎車, 還帶動了其他食品、包裝等行業”。

水湖“金蛋村”上漲的生意也輻射到了周圍村鎮,孫允兵稱有很多周圍村裡生產的金蛋半成品以較低價格賣到水湖村,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市場造成了衝擊。但孫允兵對於金蛋今後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他認為,就像氣球等一樣,金蛋也已經成為常規的商品,市場仍有很大需求。

山東膠州

“口罩村”致富記

1靠做口罩發家致富,村民買車買房

“老薑,路上慢點開,看完孩子抓緊回來,這個訂單人家還急著要呢!”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街道大店村48歲的於秀花一邊在自家口罩廠內和工人忙著加工口罩,一邊囑咐丈夫早些回來處理訂單。

於秀花所在的大店村,靠做口罩遠近聞名,大部分村民都買上了車,住上了嶄新的大瓦房。

作為聲名遠播的“口罩村”,全村700戶村民每年可產近10億隻口罩,佔據了中國民用口罩市場的80%以上。

2抓住商機,順勢將產業做大做強

就這樣,大店村開始了自己的口罩致富路。2003年,“非典”讓大店村名聲大噪,口罩業迎來爆發式發展,村裡生產口罩的廠家從23家一下增加到80多家,口罩協會也順利在2004年成立。現今,全村共有口罩加工廠300多家,全村95%的成年人都在從事口罩產業。大店村2011年成為山東省口罩生產基地,2012年成為全國口罩生產基地。現在該村的口罩不僅遍銷全國,還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3未來發展面臨困境

在2013年,膠東國際機場完成選址,而大店村就在建設範圍之內,這也意味著大店村將面臨集體拆遷。膠東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並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業就此止步,因此打算擇址另建口罩產業基地,但他也心存擔憂,“建了產業基地,就不會是現在這種家庭作坊經營了,從廠房到生產線到包裝到運輸,成本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大店村沒有懂管理懂現代產業運營的人才,未來並不好說”。

“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店村民似乎對此還沒什麼想法,薑秀彬也已經瞭解過,遷址起碼還得好幾年,“還早,先專心做好現在的工作吧”。 其實相比遷址,現在最讓薑秀彬擔心的是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普遍對口罩業缺乏興趣,未來大店村的口罩生意恐將“後繼無人”。再過幾天,薑秀彬的兒子就要回到大店過春節了,幾年前他離開了大店村,到上海一家銀行就職。

“宮燈村”踏上了

致富“風火輪”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鎮是聞名全國的“宮燈之鄉”。鎮上家家戶戶,支燈籠、粘金紙、晾燈籠……沉浸在制燈的繁忙中。

火店人製作宮燈由來已久。傳說劉邦在芒碭山率民眾起義時就認識了火店鄉一位製作宮燈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勝仗,劉邦便命令他製作大紅宮燈掛在軍營內外,以示慶祝。劉邦統一天下後,沒有忘記大紅宮燈給他帶來的吉祥,更沒忘記那位製作宮燈的高手,隨後將他招進宮裡封為禦燈師。後來,這位能工巧匠去世後,他的子孫回到家鄉火店,秉承祖業,招收了徒弟,專門開了宮燈作坊,生意十分紅火。自此,燈籠開始成為普通群眾的生活用品。這門手藝也造福了這方百姓。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火店宮燈能夠延續至今,關鍵是在傳承的基礎上懂得改進。傳統的夏邑宮燈有60多道製作工序,步步考究。做出的宮燈,上下勻稱,撐合自如。主架有兩根鐵質支撐杆、底座、和24或30根竹條組合而成。兩根支撐杆上安裝有彈簧卡片,當燈籠撐開時起固定作用。如今,當地人引進機器生產,輔以科學分工,用鐵絲、絨布基本取代了傳統竹條、綢布。

目前,全鎮從事宮燈、旗穗、中國結等工藝品生產的中小私營企業8000餘戶,覆蓋19個自然村,從業人員3萬余人,產值達到5億多元,全鎮形成了宮燈、旗穗、花邊、排須、刺繡、中國結、塑膠工藝品等生產基地,並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民間藝術之鄉”、“河南特色文化產業之鄉”。

位於火店鎮文化路北段的鎮工藝品產業園,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大小廠房共86個,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在園區內可以直接進行絲合成線,線加工成排須、旗穗,然後再與宮燈、中國結組合成成套產品的一條龍生產,使火店鎮文化產業連成一體,形成一定規模效應。

要想長久立足於市場,需適應市場發展。火店當地制燈企業表示將通過在淘寶網等電商平臺開網店的方式拓寬管道、增加銷量。對於工藝並不複雜的宮燈製作而言,如何在傳統“特色文化產業村”的帶動下釋放出更大活力,是當地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綜合

實習編輯:鐘戀英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水湖“金蛋村”上漲的生意也輻射到了周圍村鎮,孫允兵稱有很多周圍村裡生產的金蛋半成品以較低價格賣到水湖村,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市場造成了衝擊。但孫允兵對於金蛋今後的前景仍十分看好,他認為,就像氣球等一樣,金蛋也已經成為常規的商品,市場仍有很大需求。

山東膠州

“口罩村”致富記

1靠做口罩發家致富,村民買車買房

“老薑,路上慢點開,看完孩子抓緊回來,這個訂單人家還急著要呢!”山東省膠州市膠東街道大店村48歲的於秀花一邊在自家口罩廠內和工人忙著加工口罩,一邊囑咐丈夫早些回來處理訂單。

於秀花所在的大店村,靠做口罩遠近聞名,大部分村民都買上了車,住上了嶄新的大瓦房。

作為聲名遠播的“口罩村”,全村700戶村民每年可產近10億隻口罩,佔據了中國民用口罩市場的80%以上。

2抓住商機,順勢將產業做大做強

就這樣,大店村開始了自己的口罩致富路。2003年,“非典”讓大店村名聲大噪,口罩業迎來爆發式發展,村裡生產口罩的廠家從23家一下增加到80多家,口罩協會也順利在2004年成立。現今,全村共有口罩加工廠300多家,全村95%的成年人都在從事口罩產業。大店村2011年成為山東省口罩生產基地,2012年成為全國口罩生產基地。現在該村的口罩不僅遍銷全國,還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3未來發展面臨困境

在2013年,膠東國際機場完成選址,而大店村就在建設範圍之內,這也意味著大店村將面臨集體拆遷。膠東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並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業就此止步,因此打算擇址另建口罩產業基地,但他也心存擔憂,“建了產業基地,就不會是現在這種家庭作坊經營了,從廠房到生產線到包裝到運輸,成本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大店村沒有懂管理懂現代產業運營的人才,未來並不好說”。

“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店村民似乎對此還沒什麼想法,薑秀彬也已經瞭解過,遷址起碼還得好幾年,“還早,先專心做好現在的工作吧”。 其實相比遷址,現在最讓薑秀彬擔心的是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普遍對口罩業缺乏興趣,未來大店村的口罩生意恐將“後繼無人”。再過幾天,薑秀彬的兒子就要回到大店過春節了,幾年前他離開了大店村,到上海一家銀行就職。

“宮燈村”踏上了

致富“風火輪”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火店鎮是聞名全國的“宮燈之鄉”。鎮上家家戶戶,支燈籠、粘金紙、晾燈籠……沉浸在制燈的繁忙中。

火店人製作宮燈由來已久。傳說劉邦在芒碭山率民眾起義時就認識了火店鄉一位製作宮燈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勝仗,劉邦便命令他製作大紅宮燈掛在軍營內外,以示慶祝。劉邦統一天下後,沒有忘記大紅宮燈給他帶來的吉祥,更沒忘記那位製作宮燈的高手,隨後將他招進宮裡封為禦燈師。後來,這位能工巧匠去世後,他的子孫回到家鄉火店,秉承祖業,招收了徒弟,專門開了宮燈作坊,生意十分紅火。自此,燈籠開始成為普通群眾的生活用品。這門手藝也造福了這方百姓。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火店宮燈能夠延續至今,關鍵是在傳承的基礎上懂得改進。傳統的夏邑宮燈有60多道製作工序,步步考究。做出的宮燈,上下勻稱,撐合自如。主架有兩根鐵質支撐杆、底座、和24或30根竹條組合而成。兩根支撐杆上安裝有彈簧卡片,當燈籠撐開時起固定作用。如今,當地人引進機器生產,輔以科學分工,用鐵絲、絨布基本取代了傳統竹條、綢布。

目前,全鎮從事宮燈、旗穗、中國結等工藝品生產的中小私營企業8000餘戶,覆蓋19個自然村,從業人員3萬余人,產值達到5億多元,全鎮形成了宮燈、旗穗、花邊、排須、刺繡、中國結、塑膠工藝品等生產基地,並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民間藝術之鄉”、“河南特色文化產業之鄉”。

位於火店鎮文化路北段的鎮工藝品產業園,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大小廠房共86個,建築面積達3萬平方米。在園區內可以直接進行絲合成線,線加工成排須、旗穗,然後再與宮燈、中國結組合成成套產品的一條龍生產,使火店鎮文化產業連成一體,形成一定規模效應。

要想長久立足於市場,需適應市場發展。火店當地制燈企業表示將通過在淘寶網等電商平臺開網店的方式拓寬管道、增加銷量。對於工藝並不複雜的宮燈製作而言,如何在傳統“特色文化產業村”的帶動下釋放出更大活力,是當地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綜合

實習編輯:鐘戀英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汪群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