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宿州:藤編筐簍“遇冷” “老藝人”們無奈

埇橋區楊莊鄉有個劉樓村劉樓自然莊, 這個偏遠的村莊, 昔日是靠種植藤條為生的專業村。

過去, 家家戶戶都種植“白臘條”, 靠“白臘條”編織出各式各樣的“挎鬥、大筐、簍子、籃筐”和一些日常家庭勞動用具。

每年秋冬藤條收割後, 各家各戶按照藤條的大小、長短成捆分類, 農閒時全家齊動手編織, 然後趕集上街溜鄉去銷售, 換來一家人常年的零花錢。 如今, 只有8戶人家還在堅守, 他們年齡最小的69歲, 最大的80多歲。

12月8日, 筆者來到劉樓自然莊, 看到四位老人正在編織簍筐。 說起這門祖輩傳下來的老手藝, 四位老人異口同聲:“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門手藝到俺們這就斷了, 你看現在年輕人誰願意學, 年輕人打工一天掙百把幾百塊,

俺們一天編五六個筐, 一個賣不到20元, 還不好賣, 只有趕春廟會上才能賣點。 唉!這也算是不錯的手工藝品, 咋說沒人要就沒人要呢?看來, 再靠種植藤條編簍織筐養家糊口, 是沒啥希望嘍!” 特約攝影 張從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