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加強“小微餐飲”監管 多年身份尷尬或破局

民以食為天。 在我們的身邊, 有很多餐飲小店, 非常受到歡迎。 不過, 它們可能長期處於無證非法經營的狀態。 就在上周, 蘇州市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小微餐飲監督管理意見》。 新規的實施, 會對這些小微餐飲會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位於鬧市區的這家餛飩店, 每天一到飯點的時候, 總是人頭攢動。 來光顧的除了多年的老主顧外, 也有不少是沖著網路好評慕名而來的新食客。

和食客們的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這家小店的環境顯得有些髒亂:操作工包餛飩, 身邊人來人往;幾口敞開的大鍋在店門口臨街支著, 餛飩穿過人群被拿到這裡煮熟, 然後放進簡單清洗、沒有經過任何消毒的碗裡, 再撒上一把老闆徒手拿起的蔥花, 一碗熱騰騰的餛飩就這麼被端上桌了。

相關部門介紹, 所謂小微餐飲, 就是有固定營業場所、規模小、從事低風險食品製作經營的店家。

餛飩店店主李居梅告訴記者, 她2006年下崗, 這些年, 餛飩店成為一家五口唯一的收入來源。 但十年來, 她的小店確實一直是無證無照經營。

李居梅的小店開在民房裡, 按規定不能從事食品加工銷售, 衛生、環保、消防等各方面也都不達標。 主管部門曾多次上門提出整改意見, 甚至考慮取締, 但遭到了周邊不少居民的反對。

在蘇州, 像這樣紮根在居民區、與百姓朝夕相處, 卻無證照經營的小微餐飲還有很多。

根據市食品藥品監督局2016年底開展的摸底調查,蘇州全市共有小微餐飲35485家,其中無證的10103家,占比接近三成。面廣量大、消費群體多、整體水準低、食品安全隱患多,還存在擾民現象,這些都是無證照小微餐飲的共性。如何與時俱進,管理好這一萬家無證照的小微餐飲,成為主管部門積極思考的課題。

直接取締,似乎是最為立竿見影的做法,但近年來,職能部門正在逐步摒棄這種簡單的操作方式。不僅因為這些小微餐飲給市民提供了便利,而且客觀上也提供了就業崗位、彌補了大型餐飲所觸及不到的角落。而另一方面,合法經營也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小微餐飲業主的迫切呼聲。

幾個月前,張松投入所有積蓄,在鬧市區盤下一個臨街店鋪裝修一新,並購置了專業設備和消防設施,籌畫著好好經營。前不久,他領到了營業執照,可食品經營許可證卻遲遲辦不下來。

張松說,自己盤的這家店原先就是一家證照齊全的餐飲店。本以為只要自己做到位,就能領到證。可沒想到,根據2015年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新辦飲食企業經營場所必須獨立于居民樓。張松的店就在居民樓的一層。在重新申領證照的時候,卡了殼。

在小微餐飲相對聚集的古城區,老式建築多而密,且商業區和居民區交織,不少新開的餐飲店都面臨著和張松類似的問題。

東環路附近原先有個炒麵攤,也曾是出了名的“網紅小吃”。1998年開始營業,19年間積攢了很多回頭客,不過也因為排汙、噪音擾民等問題,成為周邊居民的投訴熱點。

今年7月,在片區綜合執法大隊的幫助下,沈德林租了一間小店鋪,終於結束了流動攤販的生涯。新店鋪面積不大,但相比從前,在環境、衛生上都有了明顯提升。

目前,沈德林的炒麵店已經申請到了營業執照,而根據這次頒佈的相關《管理意見》,他將有望在主管部門幫助下,進一步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從而成為真正的合法經營。

相關部門表示,報告管理制度實施後,基層綜合執法大隊可以明確掌握這些小微餐飲的具體資訊,從而實現有效監督。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也可以第一時間介入處理。

記得去年上海老弄堂裡的網紅“餛飩攤”、“蔥油餅攤”,曾讓李克強總理都念念不忘。他在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談會上表示:“監管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帶一點對老百姓的感情”。蘇州新意見的實施,是在安全底線和群眾需求之間找到更加精准的平衡,這也是政府“放管服”改革思路在實際操作中的一次投石問路。

根據市食品藥品監督局2016年底開展的摸底調查,蘇州全市共有小微餐飲35485家,其中無證的10103家,占比接近三成。面廣量大、消費群體多、整體水準低、食品安全隱患多,還存在擾民現象,這些都是無證照小微餐飲的共性。如何與時俱進,管理好這一萬家無證照的小微餐飲,成為主管部門積極思考的課題。

直接取締,似乎是最為立竿見影的做法,但近年來,職能部門正在逐步摒棄這種簡單的操作方式。不僅因為這些小微餐飲給市民提供了便利,而且客觀上也提供了就業崗位、彌補了大型餐飲所觸及不到的角落。而另一方面,合法經營也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小微餐飲業主的迫切呼聲。

幾個月前,張松投入所有積蓄,在鬧市區盤下一個臨街店鋪裝修一新,並購置了專業設備和消防設施,籌畫著好好經營。前不久,他領到了營業執照,可食品經營許可證卻遲遲辦不下來。

張松說,自己盤的這家店原先就是一家證照齊全的餐飲店。本以為只要自己做到位,就能領到證。可沒想到,根據2015年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新辦飲食企業經營場所必須獨立于居民樓。張松的店就在居民樓的一層。在重新申領證照的時候,卡了殼。

在小微餐飲相對聚集的古城區,老式建築多而密,且商業區和居民區交織,不少新開的餐飲店都面臨著和張松類似的問題。

東環路附近原先有個炒麵攤,也曾是出了名的“網紅小吃”。1998年開始營業,19年間積攢了很多回頭客,不過也因為排汙、噪音擾民等問題,成為周邊居民的投訴熱點。

今年7月,在片區綜合執法大隊的幫助下,沈德林租了一間小店鋪,終於結束了流動攤販的生涯。新店鋪面積不大,但相比從前,在環境、衛生上都有了明顯提升。

目前,沈德林的炒麵店已經申請到了營業執照,而根據這次頒佈的相關《管理意見》,他將有望在主管部門幫助下,進一步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從而成為真正的合法經營。

相關部門表示,報告管理制度實施後,基層綜合執法大隊可以明確掌握這些小微餐飲的具體資訊,從而實現有效監督。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也可以第一時間介入處理。

記得去年上海老弄堂裡的網紅“餛飩攤”、“蔥油餅攤”,曾讓李克強總理都念念不忘。他在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座談會上表示:“監管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帶一點對老百姓的感情”。蘇州新意見的實施,是在安全底線和群眾需求之間找到更加精准的平衡,這也是政府“放管服”改革思路在實際操作中的一次投石問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