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再有“宣傳需要”,也不能“人造神童”

6歲設計程式, 8歲建立網站、研發雲計算平臺, 13歲創辦公司, 14歲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近日, 山東萊陽市教育體育局官網發佈的“神童少年”事件,

令輿論場沸沸揚揚, 如坐“過山車”:先是引發了一圈“集體膜拜”, 後又因未放榜就錄取不合常規、活動獎項查無實據等被網友“打假”, 接著是眾多高校出面闢謠, 稱未與“神童”接觸……面對質疑聲浪, 萊陽市教體局卻一度堅稱“錄取資訊沒錯”。

資訊多有抵牾, 真相究竟如何?

11日晚, 萊陽市教體局發佈調查結果, 承認核實不嚴, 發佈“萊陽第二實驗中學李某某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成功簽約”的失實消息, 並稱將處理相關責任人。 如今, 宣傳“神童”的官網文章已被刪除。

▲“14歲神童簽約麻省理工”一事調查處理情況

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一場鬧劇歸於平息。 但再從頭審視該事件, 心緒只怕沒那麼容易平靜。 許多人擔憂:14歲的少年, 不大可能是事件的“始作俑者”, 卻深度捲入風波, 不知這短短幾天的“神童光環”和密集曝光, 會對他的成長帶來何種影響。

同時, 更多人也在追問, 一場技術並不高明的“造假”, 為何能從家長到班級、到學校都一路“綠燈通過”, 甚至得到官方“背書”?

“懶政”嫌疑, 當然不能排除。 畢竟, 在一層層資訊傳導的過程中, 應當首先核實其真實性, 而非“蒙混過關”二次傳播。 說實在的, 有沒有錄取、有沒有得獎, 一封郵件、一通電話甚至一次搜索便可知曉。

更何況, 據報導, “神童少年”的多名同學稱, 其成績在班上只是中等靠後, 大部分學科只是“良”,

不太可能獲得麻省理工提前錄取。 連中學生都有疑慮, 有關部門卻疏忽了, 實在說不過去。

個中關鍵或許在於, “人們總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一位元在電腦方面天賦異稟的“神童”, 足以為學校爭光、為縣市添彩, 名利面前, 本該清楚孩子能力的學校不知怎的就選擇了不懷疑, 本該核實情況的教體局不知怎的就選擇了不查證。

以至於當質疑紛至遝來之時, 教體局宣傳處一名工作人員還多次強調是“宣傳需要”。 這, 或者才是“造假”得以“亂真”的深層次因素。

▲面對質疑, 當地教體局人員接受採訪

為什麼如此“需要”神童?直接原因, 是當今時代的“教育焦慮”前所未有, “神童”二字愈發抓人眼球。 “人造神童”確實是極端個例, 但期待孩子“早慧”的卻大有人在。 正因有對“神童”的渴求, 才有了因之博得關注、獲取利益的可能, 也才有“造假”的動機。

反轉的“人造神童”事件, 鑒照出真實的“神童情結”。 回顧這些年, 以“人造神童”牟利並非孤例, “傷仲永”式的悲劇也不時上演。 在諸多事件中, 孩子始終是受害者。

這次事件後,責任方必然需要還社會一個真相。而患上了“神童饑渴症”的人們,也很有必要認真思考對待“神童”的態度。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談到:“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願更多的人,都有爭著作“泥土”的覺悟,而不要去“揠苗助長”。

▲目前,網上熱傳的"神童"視頻已被刪除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這次事件後,責任方必然需要還社會一個真相。而患上了“神童饑渴症”的人們,也很有必要認真思考對待“神童”的態度。魯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中談到:“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願更多的人,都有爭著作“泥土”的覺悟,而不要去“揠苗助長”。

▲目前,網上熱傳的"神童"視頻已被刪除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