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中國半導體產業總結展望:砥礪奮進的2017,求變創新的2018

集微網北京報導, 近幾十年來, 中國在IC領域實現了飛速發展, 並成為中國資訊產業的核心。 尤其近幾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IC產業的發展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 《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的出臺, 為中國IC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積體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教授最新的年度權威總結, 2017年 全球半導體產業一掃過去幾年的低迷和陰霾, 迎來近年來少有的發展高潮。 國際上的主要諮詢機構普遍樂觀地估計, 2017年全球半導體銷售有望突破4000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近20%。 他表示, 這次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大幅跳躍增長, 固然有記憶體等大宗產品漲價的因素, 但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旺盛、產能不足的現實。 我國積體電路設計業, 在全球高端製造產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維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 業績繼續上揚, 成為近年來增長速度最高的一年。 概括來說:“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區域發展精彩紛呈、產品創新步伐明顯、發展品質不斷改善”。

魏少軍指出, 2017年中國IC全行業銷售預計為1946億元, 比2016年的1518億元增長28.15%這是我們近年來長最快的一年。 在目前我國缺少IDM的前提下, 設計業責無旁貸地將承擔起大力發展中國積體電路產品的重任。 前兩年, 我們曾經寄希望於通過國際並購快速壯大中國晶片設計業,

但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 此路不通。 不是我們不願意合作, 而是人家對我們在想方設法地進行遏制我們。 晶片設計業是最需要開放合作的產業, 我們將以開放的心態繼續與海內外同行精誠合作, 尋找共贏的發展之路。

走過砥礪奮進的2017年, 迎來機遇挑戰更大的2018年, 來自IC產業鏈裡的設計企業、EDA企業、設計服務企業以及代工企業將如何展望中國半導體產業?受訪人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VeriSilicon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

Synopsys全球副總裁及亞太總裁林榮堅,

TSMC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羅鎮球,

Kilopas銷售副總裁 Lee Chu,

Cadence中國區總經理徐昀,

HLMC華力副總裁舒奇,

芯動科技產品總監何穎,

Mentor中國區總經理淩琳,

UMC中國銷售資深處長林偉聖,

銳成芯微CEO向建軍,

華大九天副總經理楊曉東,

志翔科技總經理蔣天儀。

如何進一步達到或趕超國際領先水準?

林榮堅:我覺得中國就有這個基數, 在移動端、監控等領域都有基礎在,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整個市場的容量, 以及應用的廣度非常可觀。 我非常看好有關AI相應的應用, 分為幾類:一類AI晶片保護AI IP。 另外一個AI的應用, 這兩點相輔相成的, 在中國2018年甚至未來幾年會有很大的增長, 在某些領域中國甚至領先美國。 此外中國的汽車在全世界量是最大的, 而且中國在整個AI技術領域發展很快, 並沒有落後先進國家。 有市場加上技術的話, 過去移動是占到後半程, 因為比較晚, 現在中國在AI有更大應用的發生,

可以帶動更多技術的發展。

戴偉民:我覺得有兩個紅利大家要看到, 一個是資本紅利, 還有一個製造紅利。 我認為這兩個紅利對設計公司非常有幫助。

羅鎮球:國內現在創業熱情高漲, 以台積電客戶為例, 我們在全球每一個禮拜會多一個新客戶, 其中中國客戶的比例相當高, 在中國不斷有新的公司跟我們接觸, 他們的產品也是各式各樣, 這就是我講的有激情, 會追逐比較長遠而有理想的東西。 目前來説, 我看到比較有技術實力又有激情, 而且有資金比較早成長起來的大多是消費類的項目。 消費類的涵蓋面很廣, 安防也算消費類, 並且這是很大的熱點, AI也是一方面。 中國積累了十幾年的技術正在慢慢出成績, 現在就差產業化。

國內很多產業化的能力和產業化所要具備的知識跟經驗還不夠, 這可能是下一步大家要想辦法加強的地方, 讓產品能夠產業化。

Lee Chu:產業化必須要合作, 目前國內大家還是處於競爭的角色, 這個平臺搭的不夠多, 資源交流或者配合力道還不夠, 資源沒辦法結合在一起。 比如微處理器和感測器都有很大的市場, 如何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以我們陸續接觸的客戶來看, 這也是一個新的領域。 AI我們不在話下, 因為它是比較大的宏觀的, 比較高端的技術, 可是一般在應用方面消費性的產品並不是都走高端路線, 儲存器+感測器結合在一起, 這市場非常大, 將來市場也會越來越多。

徐昀:在AI領域中國有幾個方面都是在全球領先的位置, 中國是在全球第二大AI經濟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投資,一個是公司數目,還有擁有專利數目,我們都是在占全球第二,而且比第三位領先非常多,這方面很有機會趕超國際領先水準。另外在自主可控方向,中國本土企業的機會也非常多,這個概念包括了多個市場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圖像識別、安防監控等。國內在系統方向是很有優勢的,比如海康、大華都是全球在智慧監控領域系統的領先者。怎麼樣能夠好好利用我們在系統上的優勢來發展我們晶片領域,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何穎:現在物聯網市場裡很多公司做小型化的智慧晶片,在這方面我們有國外所比不上的良好應用市場環境和投資氛圍,相信只要有應用市場、有資金投入,我們這方面就能夠趕超國外先進的公司和技術。

楊曉東:從我們的客戶來看,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如何把產品做出來,另一方面,產品做出來以後如何提高毛利率。現在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企業面臨的壓力很大,如何持續增長也是一個問題,很多企業開發出一兩個比較成功的產品,後續業績的可持續發展就面臨很大的問題。這方面需要相當長的一個積累的過程。首先要有量,然後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另一方面中國仍然缺芯少屏,現在中國逐漸發展了一些這樣有優勢的面板廠商,拉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在新型顯示方面是比較容易形成突破的。

蔣天儀:IC產業要想短期快速成長很難,IC行業的投入本身就非常大,週期也會非常長,它對資金的要求,尤其是做一些高端的晶片對資金的壓力、技術的壓力,包括一些市場的壓力等等都會非常大。因此這個突破點,可能要分中小公司和大公司。對於中小公司,如果想要活下來,活得比較好,無非就是兩方面,要麼就是技術比較獨到,要麼就是他切入一個特定的市場,還沒有被這些大型公司所發現的市場。如果他切入到這樣一個市場,找到一些獨特的市場,發展會比較好。

對於大公司,有一定資金積累的話,市場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向中高端市場遷移,現在很多公司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比較大的問題在於,一個就是人才,怎麼樣把人才合理利用,怎麼樣引進國外一些比較好的人才。同時,還能留住這些人才,想要獲得突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

舒奇:隨著中國IC產業的快速發展,技術水準與國際的差距不斷縮小,某些領域甚至領先全球。在一些新興的應用領域,如機器人、無人機、人臉識別、人工智慧、電動汽車等,將為國內企業帶來很大的機會,大家都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如果你掌握一定的技術,路走對了你就能成功。

淩琳:到目前為止,中國IC市場的增速還是很大,從2000年開始,這個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看來國內企業放到全球去看的話競爭力和能力還有所欠,從模仿到創新,需要一個過程。從產業鏈來看,中國的產業鏈也沒有特別完善,如尖端製造、低功耗方面可供選擇的工藝不多,產能也有限。因此,目前產業鏈的限制來自於製造、設計、人才等多方面。突破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需求規模大的市場如工業控制、智慧監控,一個是特殊的市場應用如國家安全。

向建軍:我們的客戶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些中小企業要想生存下去獲得突破,可以考慮這幾點:第一點,做進口產品的替代產品;第二,比較小的團隊,如果要生存下來的話,不應該在已成熟的市場競爭,而必須去開創一些新興的應用,比較創新的領域;這樣能跟大公司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是看誰跑得比較快,等它發展起來以後,就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機會了。這些新興應用和市場不是你這個公司有錢就能做出來,是跟你的創意,是跟你的設計是有關係的。物聯網是中小型企業的春天,會有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在物聯網這裡會活下來。

展望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有哪些熱點?

林榮堅:Synopsys目前看好和加強的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汽車電子, 和資訊安全。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新興公司湧現,以及國家對於人工智慧和汽車電子的戰略性佈局,我們相信未來中國晶片設計業將逐步向這兩個方向發展。對於中國整體的IC設計業,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們日益增長的設計能力,比如海思麒麟系列晶片,展訊的最新設計等。相信隨著更多人工智慧和汽車電子領域的新興公司湧現,正如現在的寒武紀,地平線,中國本土IC設計業一定更快速的發展。

戴偉民:就AI的終端應用而言,國內的監控、安全是剛需,此外還有無人設備的應用。

羅鎮球:除了移動計算之外,現在高速計算,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這是我們看到不管在中國或者是在全世界都是會發展很快的方向,只是說在前幾個時代中國沒有趕上的能力和財力,未來在這些應用上中國跟別的國家和地區是同時起跑的,甚至還佔有一些優勢,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市場。中國擁有最大的汽車電子市場,而物聯網也需要大量人口為基礎,人越多物聯網市場價值越高。

Lee Chu:在通訊領域中國已經開始採取領導者的角色,制定5G的標準,把通訊跟物聯網結合起來會是很大的市場。現在在終端要做很多計算,所以對整個半導體、記憶體、處理器都有很大需求,再加上整體安全的要求,也是很大的市場,這不只是說一般的物聯網,像汽車電子也是物聯網的一個部分,如果把通訊和物聯網結束起來,整個產業將會被帶起來,中國會是領導的地位。

徐昀:看好整個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下一輪的大基金已經通過了審批,可以看到對這個行業中國的投資會越來越大。另外關於熱門應用,通過跟系統廠商的合作和交流,我們看到後面幾年大家關注的重點包括AI,物聯網以及工業物聯網,汽車電子等。

何穎:我們從IP公司的角度,看到一些新的熱門應用市場包括在資料加密產業,區塊鏈等。作為IP廠商我們也願意積極參與這方面的技術研究,目前區塊鏈產業還不屬於很主流的產業,但是它有很多的優勢,背後的技術基礎有很多值得吸收和應用的地方。其次,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晶片,因為這個產業比較特殊,不適合使用國外的晶片或者IP來做我們自己的加密晶片,這本身就有安全隱患,未來會用更多國產的IP做國產晶片,用在國產安全加密領域。芯動科技也非常重視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發成本。

楊曉東:首先從客戶來講,應該是兩類產品比較多一點,一類是做比較高端的,大規模的SoC,以前手機晶片比較多,但是最近很多都在做人工智慧晶片。另外一個就是面向物聯網的超低功耗的產品。從華大九天本業來說,我們看到的問題是現在對良率的關注度越來越大,以前是關注怎麼樣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現在關注的是怎麼樣提高它的良率,能提高自己的毛利率,這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問題。

蔣天儀博士:最近這一兩年來,大家對AI晶片關注度越來越高,初創公司越來越多。比如寒武紀科技,就以超過10億美金的高估值成為全球AI晶片領域第一個獨角獸初創公司。未來這一兩年AI公司會發展得很好。第二個趨勢,就是我們會逐漸地從中低端市場,向中高端的市場發展。

林偉聖:明年主要的增長點應該還是在手機領域,手機接下來比較重要的變革在人機界面,我們可以看到蘋果的新一代手機都有人臉識別,未來一些手機廠商也會在這方面有開發。在手機面板上,未來3年也會有所發展。另外一個是AI,5G的應用,還包括雲端的應用。消費領域接下來熱點是運算速度更快,更多無線連接的方式,藍牙,更加智慧,這個領域市場比較碎片化,但明年在特定領域還是會有一些爆發式的成長。

向建軍:根據我們對一些資料觀察,除了人工智慧,存儲之外,我們明顯感覺到今年在物聯網,低功耗物聯網,或者物聯網相關資料領域,呈幾十倍的增長。但是物聯網面臨的問題是大家一直在關注,但市場終始終沒起來。物聯網這個市場需要一個觸發點,在2018年,我們覺得物聯網的整個系統連接差不多可以搭建起來。

產業鏈如何更有機地協作?

魏少軍的報告中指出, 2017年的國內1380家晶片設計公司中,88.62%的企業是少於100人的小微企業,要想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產業鏈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重要。那麼配套產業鏈準備好了嗎?Foundry和供應鏈又如何支援這些海量的晶片設計公司?今天這些中小晶片公司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了嗎?

在設計服務方面,這對國內一些設計能力較弱,或者系統廠商插入到晶片設計領域,抑或是想外包SoC晶片中的部分模組減少壓力的企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戴偉民表示,“我們以前服務很多晶片公司,現在需要服務的物件變成了阿裡、騰訊、百度、亞馬遜、穀歌這類平臺公司,他們想做晶片的呼聲很高。他們在主導這個行業,而且需要定制。有的晶片客戶現在也在朝系統層面發展。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絕對不跟客戶競爭,不做品牌產品。我們有完善的IP內核,而且在某些領域非常領先。晶片公司朝上走,先把一塊板做成晶片,寫好軟體,做了很多系統的事情。而當晶片公司朝上走的時候,系統公司朝下走,但不具備晶片團隊,所以找我們設計服務公司。往上走,往下走的公司都有可能找我們。”

在工具方面,EDA、IP不可或缺。淩琳指出,系統設計自動化、智慧化的時代到來了,複雜/超級系統設計的時代也到來了。以前晶片及系統設計效率低,如今IP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做更複雜的系統。以前我們是EDA公司,現在我想強調系統設計自動化,所以在系統設計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我們要通過各種軟體解決方案,晶片的整合,為將來整合系統帶來便利。IC是電子系統的核心,我們在這方面提供三個主要平臺,第一是可擴展的驗證平臺,第二是連接所有設計公司跟晶片生產的一個橋樑,即Calibre Design to Silicon物理驗證平臺。第三是良率提升平臺,所有的產品小量產都不能佔領市場,因此我們要擴大市場。對於西門子的收購,他們會有更多的資金援助給到Mentor,幫助我們做更具有挑戰性的一些未來技術的研發,所以我覺得,系統再加上IC設計,這是我們最好的兩個核心,為整個業界提供最好,最完整的解決方案。

林榮堅指出,Synopsys一直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和高校合作。由Synopsys牽頭世界頂級專家教授歷經數十年開發的積體電路設計全套教程,包括131門本科及研究生課程。今年Synopsys參與編寫的《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狀況白皮書》,也被填補了國內此前對於人才缺口的空白。另外,FinFET和FDSOI等新工藝,對於產品設計的經驗和要求越來越高。Synopsys在新工藝新制程等領域不斷投入研發,和全球ecosystem客戶的深入合作,我們相信,無論在EDA,IP還是人工智慧,汽車電子和資訊安全領域,Synopsys都會確保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先進和最安全的設計支持。

IP方面, Kilopass銷售副總裁Lee Chu表示,Kilopass這幾年從簡單存儲提升到安全為主,以前可能只是存簡單的金鑰,現在針對存金鑰會有自己的系統。目前,Kilopass作為行業領先的存儲IP供應商,特別是在安全晶片上的解決方案,可為中國存儲產業的發展提供新老技術的支援。Kilopass已經擁有超過60項授予及待批的專利,以及來自十幾家代工廠和集成設備製造商(IDM)的超過500萬片晶圓被量產。Kilopass也擁有持續增加將超過150家的客戶,專案包括固件和安全代碼的存儲到校準資料和其他應用程式關鍵資訊。Kilopass 的技術應用範圍涵蓋了工業、汽車、消費電子產品、移動設備、類比和混合信號以及物聯網(IoT)等。儲存器是最基本的元件,中國最近幾年比較關注快閃記憶體。但國內公司在存儲IP這部分一直沒有做深入鑽研,主要是因為需要很多長期技術的積累,這也是國內比較匱乏的。做IP並不像研發產品一下賣幾百萬、上千萬,IP是靠基本工夫的積累,慢慢發展。往後國內希望大家多關注,把它做得比較深。國內有去海外並購的,但是不見得並購回來能夠長期經營,這跟企業自身相關的,要各方面配合往下走才有機會。

向建軍表示,銳成芯微從成立之初就致力於電壓域低功耗的類比設計,對工藝的深刻理解和對每一個細節的極致優化,才能有現在處於國內領先水準的超低功耗模擬IoT解決方案,並為國內頂尖公司的商用物聯網晶片“朱雀7100”提供了全套的超低功耗模擬IoT解決方案。未來銳成芯微將不忘初心,努力在電壓域低功耗類比設計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代工領域,國內各地新建的代工廠遍地開花,而國際代工廠也爭先在大陸佈局先進工藝產能,一時間全國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羅鎮球稱,其實在20年前的臺灣地區也有過類似的狀況,但是蓋晶圓廠不同于蓋普通的工廠,只要有錢蓋基本廠房和買機器就行,難的是做什麼工藝,客戶在哪,這才是難。工藝決定了晶圓廠的基礎建設需求,而客戶決定了未來的營收,只有這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才能更高效地保證晶圓廠的投資回報率。對於台積電,可以說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客戶的訂單就是糧草,台積電為什麼會在南京蓋廠?就是因為中國積體電路設計走到這一步了。台積電在中國現在採用16nm、12nm的項目就超過20個,自然需要有基地服務這些客戶,而提供本機服務是最有效率的。對台積電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要覆蓋足夠多的客戶,二是要説明和支持有潛力有實力的客戶。“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客戶成功,而且我們會盡全力幫助他們成功,這也是我們在中國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他強調。

舒奇表示,中國新建這麼多晶圓廠對中國絕對是一件好事。對於華力,一期圓滿完成,35000片甚至到明年的上半年全是滿載,市場確實有這個需求存在。雖然晶圓廠多了,對代工企業而言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但是這給國內的設計企業創造了更好的平臺,有了更多的選擇。華力專注于先進工藝技術,但是是有選擇性的投入,例如在28nm技術節點上,集中精力開發PolySiON和HKMG兩個版本,雖然不像行業龍頭有多個版本,但華力會在這兩個版本上做好做精。而且華力會繼續做下去,28nm之後,計畫開發14nmFinFET,支持國內所有的環境。

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些建議

何穎: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做遊戲制定者,我們需要更多參與國際標準,規則的制定。目前大部分我們使用的標準和規則都是外國人制定的,所以只有參與或掌握世界化標準,才能在世界晶片舞臺上有話語權。

舒奇:2018年確實是非常好的機會,市場和機遇都存在,所以所有的晶片企業,包括我們公司,都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研發不光要投入,而且要踏踏實實做,國家可以多給一些政策支援尤其是初創企業。

徐昀:中國半導體發展趨勢已經勢無可擋,中國潛在發展的最根源驅動力是巨大的市場和接下來高速成長的大資料,這是區別於美國跟全世界其它任何一個國家最大的價值。我們應該在AI或大資料上加大投入,把我們資料真正能轉化成對我們有用的資源,這方面加大投入有機會創作超過歐美的好機會。

戴偉民:大規模並購後的架構調整,所帶來的人才紅利值得重視,要有專門投初創公司的基金。

林榮堅:人是很大制約因素,這點要解決,要從更底層的,整個教育體系做規劃開始。

羅鎮球:我覺得中國有政府資金的支持,有龐大的人口,又有很有活力的從業者,該具備的資源都看得到。最後,希望行業中的每個人要有企業家的精神,做一件事情就要專注,不要浮躁,專注本業,該做什麼就只做什麼,這樣才能做好,並且做強做實。

Lee Chu:除了激情之外,要有耐心繼續走下去,看跟高校怎麼配合,更希望業界能夠繼續支持高校研發。很多尖端科技還是從高校研發出來的,希望多關注一下。

楊曉東:本土企業優勢是勤勞能幹,創新意識都比較強,另外就是堅持吧,就是我覺得這個行業能夠做到今天,首先有一大批人是在苦苦地堅持,不忘初心做一件事情,這是本土企業很大的一個特點,也希望繼續保持。

淩琳:人能改變一切,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人才。另外行業現在還是在變革期,如果能抓住機會,就會有很大的發展。

向建軍: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因為我們消費了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IC,加工企業又這麼多,短期來看,能把中國取代掉的加工地還是比較難,我們有這麼大的市場,有這麼大的需求,這是很多地方無法比擬的,這是我們IC發展的最大機會。

中國是在全球第二大AI經濟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投資,一個是公司數目,還有擁有專利數目,我們都是在占全球第二,而且比第三位領先非常多,這方面很有機會趕超國際領先水準。另外在自主可控方向,中國本土企業的機會也非常多,這個概念包括了多個市場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圖像識別、安防監控等。國內在系統方向是很有優勢的,比如海康、大華都是全球在智慧監控領域系統的領先者。怎麼樣能夠好好利用我們在系統上的優勢來發展我們晶片領域,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何穎:現在物聯網市場裡很多公司做小型化的智慧晶片,在這方面我們有國外所比不上的良好應用市場環境和投資氛圍,相信只要有應用市場、有資金投入,我們這方面就能夠趕超國外先進的公司和技術。

楊曉東:從我們的客戶來看,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如何把產品做出來,另一方面,產品做出來以後如何提高毛利率。現在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企業面臨的壓力很大,如何持續增長也是一個問題,很多企業開發出一兩個比較成功的產品,後續業績的可持續發展就面臨很大的問題。這方面需要相當長的一個積累的過程。首先要有量,然後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另一方面中國仍然缺芯少屏,現在中國逐漸發展了一些這樣有優勢的面板廠商,拉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在新型顯示方面是比較容易形成突破的。

蔣天儀:IC產業要想短期快速成長很難,IC行業的投入本身就非常大,週期也會非常長,它對資金的要求,尤其是做一些高端的晶片對資金的壓力、技術的壓力,包括一些市場的壓力等等都會非常大。因此這個突破點,可能要分中小公司和大公司。對於中小公司,如果想要活下來,活得比較好,無非就是兩方面,要麼就是技術比較獨到,要麼就是他切入一個特定的市場,還沒有被這些大型公司所發現的市場。如果他切入到這樣一個市場,找到一些獨特的市場,發展會比較好。

對於大公司,有一定資金積累的話,市場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向中高端市場遷移,現在很多公司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比較大的問題在於,一個就是人才,怎麼樣把人才合理利用,怎麼樣引進國外一些比較好的人才。同時,還能留住這些人才,想要獲得突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

舒奇:隨著中國IC產業的快速發展,技術水準與國際的差距不斷縮小,某些領域甚至領先全球。在一些新興的應用領域,如機器人、無人機、人臉識別、人工智慧、電動汽車等,將為國內企業帶來很大的機會,大家都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如果你掌握一定的技術,路走對了你就能成功。

淩琳:到目前為止,中國IC市場的增速還是很大,從2000年開始,這個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看來國內企業放到全球去看的話競爭力和能力還有所欠,從模仿到創新,需要一個過程。從產業鏈來看,中國的產業鏈也沒有特別完善,如尖端製造、低功耗方面可供選擇的工藝不多,產能也有限。因此,目前產業鏈的限制來自於製造、設計、人才等多方面。突破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需求規模大的市場如工業控制、智慧監控,一個是特殊的市場應用如國家安全。

向建軍:我們的客戶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企業,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些中小企業要想生存下去獲得突破,可以考慮這幾點:第一點,做進口產品的替代產品;第二,比較小的團隊,如果要生存下來的話,不應該在已成熟的市場競爭,而必須去開創一些新興的應用,比較創新的領域;這樣能跟大公司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是看誰跑得比較快,等它發展起來以後,就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機會了。這些新興應用和市場不是你這個公司有錢就能做出來,是跟你的創意,是跟你的設計是有關係的。物聯網是中小型企業的春天,會有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在物聯網這裡會活下來。

展望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有哪些熱點?

林榮堅:Synopsys目前看好和加強的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汽車電子, 和資訊安全。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多的新興公司湧現,以及國家對於人工智慧和汽車電子的戰略性佈局,我們相信未來中國晶片設計業將逐步向這兩個方向發展。對於中國整體的IC設計業,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們日益增長的設計能力,比如海思麒麟系列晶片,展訊的最新設計等。相信隨著更多人工智慧和汽車電子領域的新興公司湧現,正如現在的寒武紀,地平線,中國本土IC設計業一定更快速的發展。

戴偉民:就AI的終端應用而言,國內的監控、安全是剛需,此外還有無人設備的應用。

羅鎮球:除了移動計算之外,現在高速計算,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這是我們看到不管在中國或者是在全世界都是會發展很快的方向,只是說在前幾個時代中國沒有趕上的能力和財力,未來在這些應用上中國跟別的國家和地區是同時起跑的,甚至還佔有一些優勢,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市場。中國擁有最大的汽車電子市場,而物聯網也需要大量人口為基礎,人越多物聯網市場價值越高。

Lee Chu:在通訊領域中國已經開始採取領導者的角色,制定5G的標準,把通訊跟物聯網結合起來會是很大的市場。現在在終端要做很多計算,所以對整個半導體、記憶體、處理器都有很大需求,再加上整體安全的要求,也是很大的市場,這不只是說一般的物聯網,像汽車電子也是物聯網的一個部分,如果把通訊和物聯網結束起來,整個產業將會被帶起來,中國會是領導的地位。

徐昀:看好整個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下一輪的大基金已經通過了審批,可以看到對這個行業中國的投資會越來越大。另外關於熱門應用,通過跟系統廠商的合作和交流,我們看到後面幾年大家關注的重點包括AI,物聯網以及工業物聯網,汽車電子等。

何穎:我們從IP公司的角度,看到一些新的熱門應用市場包括在資料加密產業,區塊鏈等。作為IP廠商我們也願意積極參與這方面的技術研究,目前區塊鏈產業還不屬於很主流的產業,但是它有很多的優勢,背後的技術基礎有很多值得吸收和應用的地方。其次,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晶片,因為這個產業比較特殊,不適合使用國外的晶片或者IP來做我們自己的加密晶片,這本身就有安全隱患,未來會用更多國產的IP做國產晶片,用在國產安全加密領域。芯動科技也非常重視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研發成本。

楊曉東:首先從客戶來講,應該是兩類產品比較多一點,一類是做比較高端的,大規模的SoC,以前手機晶片比較多,但是最近很多都在做人工智慧晶片。另外一個就是面向物聯網的超低功耗的產品。從華大九天本業來說,我們看到的問題是現在對良率的關注度越來越大,以前是關注怎麼樣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現在關注的是怎麼樣提高它的良率,能提高自己的毛利率,這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問題。

蔣天儀博士:最近這一兩年來,大家對AI晶片關注度越來越高,初創公司越來越多。比如寒武紀科技,就以超過10億美金的高估值成為全球AI晶片領域第一個獨角獸初創公司。未來這一兩年AI公司會發展得很好。第二個趨勢,就是我們會逐漸地從中低端市場,向中高端的市場發展。

林偉聖:明年主要的增長點應該還是在手機領域,手機接下來比較重要的變革在人機界面,我們可以看到蘋果的新一代手機都有人臉識別,未來一些手機廠商也會在這方面有開發。在手機面板上,未來3年也會有所發展。另外一個是AI,5G的應用,還包括雲端的應用。消費領域接下來熱點是運算速度更快,更多無線連接的方式,藍牙,更加智慧,這個領域市場比較碎片化,但明年在特定領域還是會有一些爆發式的成長。

向建軍:根據我們對一些資料觀察,除了人工智慧,存儲之外,我們明顯感覺到今年在物聯網,低功耗物聯網,或者物聯網相關資料領域,呈幾十倍的增長。但是物聯網面臨的問題是大家一直在關注,但市場終始終沒起來。物聯網這個市場需要一個觸發點,在2018年,我們覺得物聯網的整個系統連接差不多可以搭建起來。

產業鏈如何更有機地協作?

魏少軍的報告中指出, 2017年的國內1380家晶片設計公司中,88.62%的企業是少於100人的小微企業,要想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產業鏈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重要。那麼配套產業鏈準備好了嗎?Foundry和供應鏈又如何支援這些海量的晶片設計公司?今天這些中小晶片公司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了嗎?

在設計服務方面,這對國內一些設計能力較弱,或者系統廠商插入到晶片設計領域,抑或是想外包SoC晶片中的部分模組減少壓力的企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戴偉民表示,“我們以前服務很多晶片公司,現在需要服務的物件變成了阿裡、騰訊、百度、亞馬遜、穀歌這類平臺公司,他們想做晶片的呼聲很高。他們在主導這個行業,而且需要定制。有的晶片客戶現在也在朝系統層面發展。我想強調的是我們絕對不跟客戶競爭,不做品牌產品。我們有完善的IP內核,而且在某些領域非常領先。晶片公司朝上走,先把一塊板做成晶片,寫好軟體,做了很多系統的事情。而當晶片公司朝上走的時候,系統公司朝下走,但不具備晶片團隊,所以找我們設計服務公司。往上走,往下走的公司都有可能找我們。”

在工具方面,EDA、IP不可或缺。淩琳指出,系統設計自動化、智慧化的時代到來了,複雜/超級系統設計的時代也到來了。以前晶片及系統設計效率低,如今IP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做更複雜的系統。以前我們是EDA公司,現在我想強調系統設計自動化,所以在系統設計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我們要通過各種軟體解決方案,晶片的整合,為將來整合系統帶來便利。IC是電子系統的核心,我們在這方面提供三個主要平臺,第一是可擴展的驗證平臺,第二是連接所有設計公司跟晶片生產的一個橋樑,即Calibre Design to Silicon物理驗證平臺。第三是良率提升平臺,所有的產品小量產都不能佔領市場,因此我們要擴大市場。對於西門子的收購,他們會有更多的資金援助給到Mentor,幫助我們做更具有挑戰性的一些未來技術的研發,所以我覺得,系統再加上IC設計,這是我們最好的兩個核心,為整個業界提供最好,最完整的解決方案。

林榮堅指出,Synopsys一直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和高校合作。由Synopsys牽頭世界頂級專家教授歷經數十年開發的積體電路設計全套教程,包括131門本科及研究生課程。今年Synopsys參與編寫的《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狀況白皮書》,也被填補了國內此前對於人才缺口的空白。另外,FinFET和FDSOI等新工藝,對於產品設計的經驗和要求越來越高。Synopsys在新工藝新制程等領域不斷投入研發,和全球ecosystem客戶的深入合作,我們相信,無論在EDA,IP還是人工智慧,汽車電子和資訊安全領域,Synopsys都會確保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先進和最安全的設計支持。

IP方面, Kilopass銷售副總裁Lee Chu表示,Kilopass這幾年從簡單存儲提升到安全為主,以前可能只是存簡單的金鑰,現在針對存金鑰會有自己的系統。目前,Kilopass作為行業領先的存儲IP供應商,特別是在安全晶片上的解決方案,可為中國存儲產業的發展提供新老技術的支援。Kilopass已經擁有超過60項授予及待批的專利,以及來自十幾家代工廠和集成設備製造商(IDM)的超過500萬片晶圓被量產。Kilopass也擁有持續增加將超過150家的客戶,專案包括固件和安全代碼的存儲到校準資料和其他應用程式關鍵資訊。Kilopass 的技術應用範圍涵蓋了工業、汽車、消費電子產品、移動設備、類比和混合信號以及物聯網(IoT)等。儲存器是最基本的元件,中國最近幾年比較關注快閃記憶體。但國內公司在存儲IP這部分一直沒有做深入鑽研,主要是因為需要很多長期技術的積累,這也是國內比較匱乏的。做IP並不像研發產品一下賣幾百萬、上千萬,IP是靠基本工夫的積累,慢慢發展。往後國內希望大家多關注,把它做得比較深。國內有去海外並購的,但是不見得並購回來能夠長期經營,這跟企業自身相關的,要各方面配合往下走才有機會。

向建軍表示,銳成芯微從成立之初就致力於電壓域低功耗的類比設計,對工藝的深刻理解和對每一個細節的極致優化,才能有現在處於國內領先水準的超低功耗模擬IoT解決方案,並為國內頂尖公司的商用物聯網晶片“朱雀7100”提供了全套的超低功耗模擬IoT解決方案。未來銳成芯微將不忘初心,努力在電壓域低功耗類比設計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代工領域,國內各地新建的代工廠遍地開花,而國際代工廠也爭先在大陸佈局先進工藝產能,一時間全國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羅鎮球稱,其實在20年前的臺灣地區也有過類似的狀況,但是蓋晶圓廠不同于蓋普通的工廠,只要有錢蓋基本廠房和買機器就行,難的是做什麼工藝,客戶在哪,這才是難。工藝決定了晶圓廠的基礎建設需求,而客戶決定了未來的營收,只有這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才能更高效地保證晶圓廠的投資回報率。對於台積電,可以說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客戶的訂單就是糧草,台積電為什麼會在南京蓋廠?就是因為中國積體電路設計走到這一步了。台積電在中國現在採用16nm、12nm的項目就超過20個,自然需要有基地服務這些客戶,而提供本機服務是最有效率的。對台積電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要覆蓋足夠多的客戶,二是要説明和支持有潛力有實力的客戶。“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客戶成功,而且我們會盡全力幫助他們成功,這也是我們在中國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他強調。

舒奇表示,中國新建這麼多晶圓廠對中國絕對是一件好事。對於華力,一期圓滿完成,35000片甚至到明年的上半年全是滿載,市場確實有這個需求存在。雖然晶圓廠多了,對代工企業而言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但是這給國內的設計企業創造了更好的平臺,有了更多的選擇。華力專注于先進工藝技術,但是是有選擇性的投入,例如在28nm技術節點上,集中精力開發PolySiON和HKMG兩個版本,雖然不像行業龍頭有多個版本,但華力會在這兩個版本上做好做精。而且華力會繼續做下去,28nm之後,計畫開發14nmFinFET,支持國內所有的環境。

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些建議

何穎: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做遊戲制定者,我們需要更多參與國際標準,規則的制定。目前大部分我們使用的標準和規則都是外國人制定的,所以只有參與或掌握世界化標準,才能在世界晶片舞臺上有話語權。

舒奇:2018年確實是非常好的機會,市場和機遇都存在,所以所有的晶片企業,包括我們公司,都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研發不光要投入,而且要踏踏實實做,國家可以多給一些政策支援尤其是初創企業。

徐昀:中國半導體發展趨勢已經勢無可擋,中國潛在發展的最根源驅動力是巨大的市場和接下來高速成長的大資料,這是區別於美國跟全世界其它任何一個國家最大的價值。我們應該在AI或大資料上加大投入,把我們資料真正能轉化成對我們有用的資源,這方面加大投入有機會創作超過歐美的好機會。

戴偉民:大規模並購後的架構調整,所帶來的人才紅利值得重視,要有專門投初創公司的基金。

林榮堅:人是很大制約因素,這點要解決,要從更底層的,整個教育體系做規劃開始。

羅鎮球:我覺得中國有政府資金的支持,有龐大的人口,又有很有活力的從業者,該具備的資源都看得到。最後,希望行業中的每個人要有企業家的精神,做一件事情就要專注,不要浮躁,專注本業,該做什麼就只做什麼,這樣才能做好,並且做強做實。

Lee Chu:除了激情之外,要有耐心繼續走下去,看跟高校怎麼配合,更希望業界能夠繼續支持高校研發。很多尖端科技還是從高校研發出來的,希望多關注一下。

楊曉東:本土企業優勢是勤勞能幹,創新意識都比較強,另外就是堅持吧,就是我覺得這個行業能夠做到今天,首先有一大批人是在苦苦地堅持,不忘初心做一件事情,這是本土企業很大的一個特點,也希望繼續保持。

淩琳:人能改變一切,最核心的因素還是人才。另外行業現在還是在變革期,如果能抓住機會,就會有很大的發展。

向建軍:最大的優勢是市場,因為我們消費了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IC,加工企業又這麼多,短期來看,能把中國取代掉的加工地還是比較難,我們有這麼大的市場,有這麼大的需求,這是很多地方無法比擬的,這是我們IC發展的最大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