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共同利益訴求促中韓關係回暖,或進一步引導東北亞局勢趨穩

據新華社6日消息,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當日宣佈, 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 韓國總統文在寅將於12月13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這也是文在寅總統上臺後, 對中國進行的第一次訪問。

對於此次訪華之行, 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11日在出席活動時表示, 文在寅總統本周的訪華之行將繼續推動中韓關係發展重返正常軌道, 成為恢復兩國信任的重要里程碑。

如果把時間的指針倒退回一年多以前, 自去年7月, 韓美兩國宣佈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 中韓關係迅速倒退, 面臨建交25年來最大的考驗。

“薩德”的部署使得兩國經貿關係遭遇下降, 政治關係趨冷, 兩國民眾的感情不斷惡化……

“三不”表態成中韓回暖轉捩點

轉捩點發生在10月31日。 當天, 中韓兩國政府同時公佈了就雙邊關係的溝通結果,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 雙方認為加強兩國交流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 同意推動各個領域交流合作早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

在這之前, 10月30日, 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在接受國會質詢時說, 目前韓國沒有考慮追加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她還表示, 韓國政府對於不加入美國導彈防禦體系的現有立場沒有改變, 韓美日三國間的安保合作不會發展成三方軍事同盟。 這一表態後被中國媒體概括為“三不”表態, 韓方還明確表示,

在韓國部署的“薩德”系統不損害中方戰略安全利益, 雙方商定通過兩軍管道, 就中方關切的“薩德”有關問題進行溝通。

此後, 中韓高層加強了互動, 進一步推動了兩國關係回暖的進程。 11月, 在APEC峰會和東盟峰會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進行了會面, 分別就兩國關係進行了進一步的溝通。 隨後, 為了給文在寅總統訪華做準備, 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訪華。 王毅外長在11月23日同康京和會談時指出, 中方重視韓方“三不”表態以及無意損害中方安全利益的表態, 希望韓方繼續妥善處理“薩德”問題。

在這之前, 中韓就顯現了一系列關係回暖的跡象。 10月13日, 韓中在雙方貨幣互換協議到期後, 在當天決定續簽貨幣互換協議;11月24日,

中韓兩國防長時隔2年再次會晤商討兩國國防事宜, 兩國各領域也相繼釋放出了更多積極信號。

“‘三不’表態是近來中韓回暖過程中的一個轉捩點。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王生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韓國表態不加入美國導彈防禦體系、不發展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 不追加部署“薩德”的表態, 使“薩德”問題能保持在一個階段性狀態, 不朝著惡化兩國關係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 韓方如何繼續妥善處理“薩德”問題將成為兩國進一步改善關係的重點。

共同利益訴求促中韓關係改善

在經歷過“薩德”對中韓關係的巨大衝擊之後, 中韓關係此番能夠得以回暖, 專家認為, 共同利益訴求是內在動因。

中韓關係惡化之後, 作為中國重要交易夥伴的韓國經濟首當其衝。 韓國現代研究院此前稱, 今年以來, “薩德”問題約讓韓國損失75億美元, 拉低了國內生產總值約0.5個百分點;12月3日, 韓國國會預算政策處發佈資料推算, 由於今年年初以來訪韓中國遊客大幅減少, 韓國旅遊銷售減少7.4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55億元), 這使得強調“民生”的韓國總統文在寅面臨著巨大壓力。

“中韓關係惡化, 尤其對韓國的經濟影響非常大。 ”王生表示, 在這樣的情況下, 韓國更加迫切想和中國緩和關係, 加上韓國多次表態希望參與“一帶一路”倡議, 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因此迫在眉睫。

而對於中國來說, 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 一向希望實現朝韓和解、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文在寅政府,

與多次強調通過強硬手段解決朝核問題的美日形成了鮮明的態度差。 文在寅也成為進一步增強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的積極力量。

“中國和韓國在朝鮮問題上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那就是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反對武力, 主張以和平方式去解決朝鮮核問題, 這是雙方的共同利益訴求。 ”王生告訴澎湃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解決朝鮮問題上的高壓制裁手段對朝鮮局勢沒有產生實質性幫助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 文在寅對美國的朝鮮政策也產生了疑慮, 韓國方面也想和中國相向而行。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的韓國籍助理教授丁榕俊也對澎湃新聞表示, 兩國關係能夠得以回暖是因為中韓雙方皆意識到了兩國關係繼續緊張不利於雙邊關係。對中國來說,中韓之間的緊張關係或許會加強韓國與美日的關係,甚至使韓國加入美日主導的印太戰略,這並不符合中國利益;此外對韓國來說,中國是最重要的外交夥伴之一,也是最大的交易夥伴,更是解決朝核問題上一個必不可少的戰略夥伴。

另一方面,自從文在寅上臺之後,與此前韓國的親美保守力量不同,文在寅更加重視發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在競選期間,他就曾表示會對美國“say no”;今年11月3日,文在寅總統在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採訪時,闡述了自己關於“平衡外交”的設想。他表示,中韓關係“極其重要”,不僅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非常重要,在和平解決朝核問題方面,與中方的戰略合作也變得愈加重要。

中韓:超越雙邊關係的存在

相關專家表示,中韓關係回暖的意義,除了符合中韓兩國共同的利益訴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早已經超越了雙邊關係的範疇,成為了影響區域局勢的重要因素。

11月29日,朝鮮發射了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5”號,聲稱擁有了能夠打擊美國全域的可搭載超大型重型核彈頭的又一武器系統。12月4日,美韓開始聯合舉行“警戒王牌”大規模聯合空中演習,共有230架戰機和1萬2000名士兵參與,為美韓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12月7日,朝鮮中央通訊社撰文稱,由於美國接二連三的大規模核戰爭演習,朝鮮半島面臨著不知何時爆發戰爭的一觸即發的超緊張狀態。各方的劍拔弩張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空前緊張。

在王生看來,中韓關係的回暖將有利於進一步引導東北亞局勢向穩定轉變。他指出,目前東北亞面臨兩種方向性選擇:一是因美國軍事高壓引發的軍事競賽,使得該地區局勢朝著動盪的方向走;也有可能會指向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下,進行圖們江國際合作大開發、發展東北亞經濟圈甚至經濟一體化,引領東北亞走向經濟合作。“如果韓國和中國關係更加密切地相向而行,那麼改變東北亞戰略指向的有利因素將會增強,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日本等國家。”

丁榕俊進一步指出,除了在朝鮮問題上,考慮到駐韓、駐日美軍在東北亞的存在,包括“薩德”、釣魚島和臺灣等問題在內,都將威脅甚至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果中韓保持良好溝通,對中國來說將有利於抑制美軍在這些議題上的負面動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不”表態之後,如何落實這一表態,將直接影響到中韓關係回暖的程度。11月23日,《環球時報》發表的社評稱,中韓關係轉圜,符合中韓的共同利益,文在寅總統即將訪華,無疑是兩國間的好事。但“薩德”的事情並沒有過去,它是中韓關係的一個痛點,這個性質沒有變。韓方需要把得到中方認同的階段性處理意見落到實處,這樣才能長時間有效抑制這個痛點,防止它重新發作。

此前,在韓國外長康京和“三不”表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強調“希望韓方言行一致,將上述表態落到實處,妥善處理有關問題”,同時指出“中方在‘薩德’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沒有改變”。此後,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康京和進行會談時也指出,希望韓國“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多次談及“薩德”問題,重申妥善處理“薩德”問題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希望韓方為兩國關係的全面改善和發展創造條件。

因此,有觀點認為,儘管11月以來,中韓高層進行了更多的溝通,但是這只能表示中韓高層溝通管道暢通,並有加速的可能,但這並不代表“薩德”問題得到了徹底封印或者翻篇,只能說達成了階段性的共識。王生指出,此次文在寅訪問中國,“薩德”問題肯定繞不過,因為“薩德”問題使得中韓之間的戰略赤字增加,要想重新獲得就要看實際行動,而兩軍如何從技術上溝通有關問題,將變得非常重要。

“儘管中韓關係改善的大道並不平坦,但是如果韓方能言必行,行必果的話,中韓關係合作前景將非常廣泛,相信中韓關係經歷風雨,將有機會看到雨後彩虹。”王生說道。

兩國關係能夠得以回暖是因為中韓雙方皆意識到了兩國關係繼續緊張不利於雙邊關係。對中國來說,中韓之間的緊張關係或許會加強韓國與美日的關係,甚至使韓國加入美日主導的印太戰略,這並不符合中國利益;此外對韓國來說,中國是最重要的外交夥伴之一,也是最大的交易夥伴,更是解決朝核問題上一個必不可少的戰略夥伴。

另一方面,自從文在寅上臺之後,與此前韓國的親美保守力量不同,文在寅更加重視發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在競選期間,他就曾表示會對美國“say no”;今年11月3日,文在寅總統在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CNA)採訪時,闡述了自己關於“平衡外交”的設想。他表示,中韓關係“極其重要”,不僅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非常重要,在和平解決朝核問題方面,與中方的戰略合作也變得愈加重要。

中韓:超越雙邊關係的存在

相關專家表示,中韓關係回暖的意義,除了符合中韓兩國共同的利益訴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早已經超越了雙邊關係的範疇,成為了影響區域局勢的重要因素。

11月29日,朝鮮發射了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5”號,聲稱擁有了能夠打擊美國全域的可搭載超大型重型核彈頭的又一武器系統。12月4日,美韓開始聯合舉行“警戒王牌”大規模聯合空中演習,共有230架戰機和1萬2000名士兵參與,為美韓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12月7日,朝鮮中央通訊社撰文稱,由於美國接二連三的大規模核戰爭演習,朝鮮半島面臨著不知何時爆發戰爭的一觸即發的超緊張狀態。各方的劍拔弩張使得朝鮮半島的局勢空前緊張。

在王生看來,中韓關係的回暖將有利於進一步引導東北亞局勢向穩定轉變。他指出,目前東北亞面臨兩種方向性選擇:一是因美國軍事高壓引發的軍事競賽,使得該地區局勢朝著動盪的方向走;也有可能會指向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下,進行圖們江國際合作大開發、發展東北亞經濟圈甚至經濟一體化,引領東北亞走向經濟合作。“如果韓國和中國關係更加密切地相向而行,那麼改變東北亞戰略指向的有利因素將會增強,這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日本等國家。”

丁榕俊進一步指出,除了在朝鮮問題上,考慮到駐韓、駐日美軍在東北亞的存在,包括“薩德”、釣魚島和臺灣等問題在內,都將威脅甚至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如果中韓保持良好溝通,對中國來說將有利於抑制美軍在這些議題上的負面動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不”表態之後,如何落實這一表態,將直接影響到中韓關係回暖的程度。11月23日,《環球時報》發表的社評稱,中韓關係轉圜,符合中韓的共同利益,文在寅總統即將訪華,無疑是兩國間的好事。但“薩德”的事情並沒有過去,它是中韓關係的一個痛點,這個性質沒有變。韓方需要把得到中方認同的階段性處理意見落到實處,這樣才能長時間有效抑制這個痛點,防止它重新發作。

此前,在韓國外長康京和“三不”表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強調“希望韓方言行一致,將上述表態落到實處,妥善處理有關問題”,同時指出“中方在‘薩德’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沒有改變”。此後,外交部長王毅在與康京和進行會談時也指出,希望韓國“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多次談及“薩德”問題,重申妥善處理“薩德”問題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希望韓方為兩國關係的全面改善和發展創造條件。

因此,有觀點認為,儘管11月以來,中韓高層進行了更多的溝通,但是這只能表示中韓高層溝通管道暢通,並有加速的可能,但這並不代表“薩德”問題得到了徹底封印或者翻篇,只能說達成了階段性的共識。王生指出,此次文在寅訪問中國,“薩德”問題肯定繞不過,因為“薩德”問題使得中韓之間的戰略赤字增加,要想重新獲得就要看實際行動,而兩軍如何從技術上溝通有關問題,將變得非常重要。

“儘管中韓關係改善的大道並不平坦,但是如果韓方能言必行,行必果的話,中韓關係合作前景將非常廣泛,相信中韓關係經歷風雨,將有機會看到雨後彩虹。”王生說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