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致命穴位

致命穴位三十六 代代武僧刻顱首 悉知穴位在何處

點中穴位致命休 得真技者尚武德 除暴安良美名留

少林點穴招法妙 三十六處神鬼愁 三十六穴點法妙

不可隨意傳人間 少林致命穴法源 六六三十六處點

一在頭額前中線 二在兩眉正中間 三在眉外兩太陽

四在枕骨腦後邊 五在腦後藏血穴 六在耳後厥陰言

七在華蓋心口上 八在黑虎偷心眼 九在巨厥心口處

十在水分臍上緣 十一臍下氣海穴 十二關元下腹間

十三下腹四寸處 亦名中極斷陰泉 十四左乳上六寸

亦名左膺窗命關 十五右乳上寸六 右膺窗穴位當然

十六左乳下寸六 左乳根穴連命關 十七右乳下寸六

右乳根穴牽命連 十八十九兩期門 乳下寸六旁寸然

二十臍下左幽門 巨闕之旁五分算 二十一在右幽門

若能點中斷肺源 二十二即左商曲 亦名血門主命關

二十三即右商曲 點中五月喪黃泉 二十四並二十五

左右章門定為然 二十六亦左腹結 二十七右腹結眼

二十八為命門穴 十四腰椎下中間 二十九即左腎俞

命門兩旁一寸半 三十亦名左志室 點中三日歸西天

三十一亦氣海俞 三二鶴口刻心間 三三陰囊後海底

三四足底是湧泉 三十五亦右志室 又名一計害三賢

三十六在右腎俞 點傷絕氣閉雙眼 三十六穴切記牢

點打不可半絲偏 此為少林真絕技 切莫輕易向外傳

按:上述三十六穴, 拳譜原記載為致命三十六穴, 實際是過分誇張。 雖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 但受擊後絕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認, 此三十六穴是擊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殘的要害部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 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 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 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裡):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 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 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 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 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

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 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 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蹠關節後方,

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歌訣

致暈十一穴位詳 腦顱囟門上星當 前後兩頂風府位

頭維耳後啞門綱 通天玉枕譜冊注 點中應辰入夢鄉

輕易莫把暈穴點 因小傷人是呆郎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髮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 入髮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 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臺關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淨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裡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裡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裡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郤):膝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鐘):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穀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臺關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淨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裡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裡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裡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郤):膝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鐘):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穀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