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就“鎂夢”——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複生

潘複生院士與諾貝爾獎獲得者LEHN教授交談

前沿探索

他執著於鎂合金的研究和應用, 在科學道路上孜孜不倦;他數十年潛心攻克材料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創新,

為我國鎂合金發展事業濃墨重彩;他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中成就著屬於中國原始性創新的“鎂夢”。 他, 就是國際標準組織鎂及鎂合金技術委員會主席、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重慶大學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 2017年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潘複生教授。

潘複生在合肥工業大學化學工程系粉末冶金專業結束本科階段後, 在重慶大學冶金及材料工程系丁培道教授指導下攻讀研究生, 後赴西北工業大學在康沫狂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 短短幾年裡就在國際著名刊物發表多篇高水準論文。 學習和工作期間,

潘複生先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英國瑪麗皇后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 數年的求學之路, 為他“鎂夢”的最終實現打下堅實的研究基礎。 工作後的潘複生任教于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至今。

潘複生自步入科研行業開始就堅守合金材料的研究和應用。 28歲時, 他就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 30歲就破格晉升為重慶大學教授, 成為當時學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35歲時, 他成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最年輕的成員。

鎂是一種非常活躍的金屬元素, 也是目前實用金屬中最輕的金屬, 材料輕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早在上世紀初期, 世界多國科研工作者就開始對鎂及鎂合金的開發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

並在航空、汽車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 但是, 受合金牌號短缺、製造技術難、開發成本高等因素影響, 鎂合金的實用價值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

潘複生先後提出了“材料製備與加工過程中的第二相控制理論工程化應用”“固溶強化增塑”“新型非對稱加工技術”等新思路的應用, 成功發展了一批新合金和新技術。 20多年來, 潘複生和他的團隊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16項獎勵。

在他和國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 中國的“鎂夢”已走到了世界的舞臺中間, 成為世界鎂產業大國和鎂合金大國。 潘複生連續擔任了4屆國際鎂合金大會主席, 並應邀擔任了歐洲材料大會的合作主席和世界材料峰會圓桌會議主席,

還兼任了Elsevier出版社《鎂合金學報》國際刊物主編。 他帶領團隊積極參加國外合作, 接軌國際, 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鎂合金產業“引進來”“走出去”, 推動了我國鎂合金事業的發展, 促進了我國相關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潘複生還先後成為俄羅斯礦業科學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等。 2016年, 經過德、英、日、法等多個會員國投票, 潘複生正式擔任ISO國際標準組織鎂及鎂合金技術委員會主席, 任期6年。

除了在鎂合金方面的成就, 潘複生在鋁合金、工具鋼、複合材料、稀土和複合礦綜合利用、薄帶鑄軋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貢獻。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尚無地方綜合性科學院,

潘複生就知難而進擔任了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第一任院長。 目前, 該院的改革創新已走到全國地方科學院的前列, 助力了重慶市創新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為建設西部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自1987年參加工作開始, 潘複生先後主持和參加多個國家級重要專案, 著書立說, 所編著文章書籍涵蓋內容廣泛, 其中《高性能變形鎂合金及其加工技術》《鋁箔材料》《輕合金材料新技術》等多部書籍已成為該領域的必讀書目。 同時, 他是大學生啟蒙科普讀物《大學科普雜誌》的科學顧問, 也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科普叢書》(第一輯)的主編。

在一次國際新材料發展論壇上, 潘複生曾飽含感觸地說, 我國不僅穩居世界產鎂大國、出口大國,還成了深加工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今後中國鎂合金事業將繼續高速推進,朝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

作者:淩曉明 劉 暢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我國不僅穩居世界產鎂大國、出口大國,還成了深加工大國和世界消費大國。今後中國鎂合金事業將繼續高速推進,朝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

作者:淩曉明 劉 暢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