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識付費的焦慮與渴望來源在那?

互聯網造節, 以前一般體現在電商領域, 也就是物質消費層面, 比如雙十一、米粉節等等。 內容消費層面的互聯網節日, 去年由喜馬拉雅FM發起的123知識狂歡節應該是首例, 至少是目前為止用戶參與最多的。

12月3日24點, 第二屆喜馬拉雅123知識狂歡節落下帷幕, 其官方公佈的“戰報”顯示, 為期3天的知識狂歡節內容消費總額達到1.96億元, 是去年首屆123知識狂歡節消費總額的近4倍。

讓內容的歸於內容

網路音訊行業大致經歷了網路收音機、PGC和UGC之爭、“PGC+PUGC+版權”這三個階段。 在知識付費興起之前, FM類產品說起來主要有4個盈利模式,

廣告、粉絲經濟(說白了就是打賞)、智慧硬體和有聲出版(和運營商分成)。 對於FM平臺來說, 這些其實還遠遠不夠。

無論是FM領域, 還是包含得到、知乎、分答等在內的泛內容付費市場, 喜馬拉雅FM都算是較早的入局者。 我們會發現, 內容產品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內容本身, 只有先拿下頭部精品內容, 才能談使用者量和用戶粘性。 在佔領頭部內容上, 各家知識付費產品都不遺餘力, 也都形成各自特色。

分答很大程度上起于娛樂明星, 在明星效應退卻後, 稍顯平淡。 之後拉來了papi醬擔任“不設限青年研究所”首席洞察官, 但不久後papi醬的專欄因精力有限而停更。 知乎則是圍繞自身平臺上的知識KOL做了不少文章, 從知乎live到私家課, 不斷拓寬產品線。 得到依靠羅胖和脫不花的資源, 以及團隊的品控能力, 產出了諸如《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這樣的爆款, 薛兆豐之外, 得到專欄上的主講人都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

如果說得到是自營店的話, 那喜馬拉雅FM則更像是知識的淘寶天貓。

我們來看看今年123知識狂歡節暢銷榜靠前的產品。 擁有廣泛受眾的4個大IP很亮眼, 馬東的《好好說話》、蔡康永的《蔡康永201堂情商課堂》、郭德綱的《郭論》和吳曉波的《每天聽見吳曉波》。 這四位所覆蓋的用戶維度都很豐富, 尤其前三位, 既是知識網紅, 很多時候又是娛樂界明星。 他們也是知識付費平臺爭奪的焦點。

《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清華肖星的財務課》是名師開專欄的代表。 拿前者來說, 陳志武從事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經30多年, 但他一直比較苦悶。 他發現至今也找不到一本適合普通人學習金融的教材和課程, 因為大學金融課教材, 尤其是MBA課程, 都太側重技術性或者只關注操作細節, 而一般的經濟學教材又對金融談得太少,

或者側重貨幣金融學。 這就成為了他推出《陳志武的金融課》的初衷。 如果你去聽了這門課就會發現, 傳統習俗、文化, 包括婚姻、家庭以及儒家等文化中, 都暗藏著金融的邏輯。

後者從產品名稱已經能看出一二, 無論是學生、職場人士、創業者、投資人還是高層管理者, 都不可避免要和財務打交道。 肖星的課程用有趣的方式傳授實用的財務知識, 同陳志武一樣也是能兼顧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你甚至可以將其理解為“知識份子下鄉”。

其他諸如張其成講《易經》、張萌的《人生管理課》、葉武濱的《時間管理十堂課》等則是從心性培養出發, 分享做人、做事的經驗。 這些產品的內容調性和喜馬拉雅FM的平臺屬性是相契合的。 官方資料顯示,

喜馬拉雅FM擁有4.5億用戶, 前知識付費時代積攢下來的龐大用戶, 決定了喜馬拉雅FM做多品類, 照顧大部分使用者的知識超市模式。

用戶需求與體驗場景的升級

一面是知識, 一面是焦慮。 傳統的知識付費方式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 最早, 我們支付學費到學校和培訓機構接受教育。 傳統的知識付費就是以獲得某種資格或者能力為目的, 甚至不得不花錢參與的學習活動。 簡單來說, 這些形式都發生在考試解決一切的年代。 但在職場上, 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小兵, 新的焦慮層出不窮, 再也不可能用單純的分數來衡量一切了。

職業技能、投資決策、審美能力, 這些都沒有標準化的答案, 但這些都是深深困擾都市白領的三大問題。 與其他技術驅動的風口不同,知識付費這一輪崛起,不僅是技術上的演進,更多地得益於中國中產階層及准中產階層學歷學習需求的爆發。在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下,知識需求發生了升級,中產焦慮下的主動學習有著顯著的終身化、跨界化和碎片化的特點,

如何快速從爆炸的資訊裡獲取具有價值意義的有效資訊成為了使用者新的痛點,在這個大背景下,基於知識或經驗的付費分享,慢慢地成為一種全新的資訊交互模式。因為利用付費這一門檻,一定程度上説明使用者篩選有效資訊,同時也能讓優質內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將雙邊價值最大化。

從用戶層面分析,音訊付費內容場景,決定了其未來成為更主流內容消費形式。而現代人對於個人身份和職業的焦慮,以及學習欲望等等,決定了內容付費市場。

從今年123知識狂歡節的戰績來看,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在知識付費這一賽道上,喜馬拉雅FM不斷攻城掠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喜馬拉雅FM上已有馬東、吳曉波、龔琳娜、華少、樂嘉等2000多位知識網紅和超過10000節付費課程。

用戶付費只是開始,平臺如何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才是重點。知識付費平臺需要通過深耕專業內容、強社群關係維護打造完整體系。這一點上,喜馬拉雅已有平臺社群、音訊直播、問答互動,體系相對完善。

相當於說,喜馬拉雅FM構建起了“PGC+UGC+PUGC+版權+頭部內容付費”的音訊內容生態。UGC負責內容廣度,PGC負責內容深度,PUGC拿下腰部知識網紅,版權則能夠繼續吸引對有聲書尤其有聲小說有喜愛的使用者,頭部付費內容的蜂群效應和馬太效應越來越顯著。

喜馬拉雅FM的內容豐富性,是用來滿足不同層次使用者的多元化內容消費需求。而用戶體量則決定其能夠產生自下而上的戰略推動,使用者大資料支撐去挖掘更多針對性品類,這完全有別于傳統出版商的模式。

內容之外,喜馬拉雅FM的另一個佈局在於硬體。喜馬拉雅FM的官方天貓店內銷售的商品包括車載MP3、家庭智慧音箱、耳機等多個品類。硬體銷售也已經成為與App廣告和內容付費之外的一大營收來源。但實際上硬體更大的意義在於場景。

車聯網、智慧家居等爆發所帶來的硬體入口變化,其實與移動音訊有著天然的連接屬性。相比視頻和短視頻的娛樂消費,音訊對內容品質的要求更高。音訊的伴隨性決定了其搶佔場景的優勢以及潛在發展空間。

知識付費競爭白熱化

去年我就覺得,123知識狂歡節很可能會引發知識市場一系列的效仿。今年果然已經有不少知識付費平臺在跟進。比如網易雲課堂有123哢嚓節,有道精品課有123好課節,有書共讀搞了個123知識節,京東做了1234知識盛宴,而知乎也在知識市場做了年度精選的優惠活動……就像天貓雙十一變成了電商購物的狂歡節一樣,這個由喜馬拉雅發起的123知識狂歡節似乎正在成為內容付費行業的123。

除了這些,市面上還有豆瓣時間、荔枝微課、千聊、一塊聽聽、插坐學院甚至新世相等都以各自形式入場掘金。有人唱衰知識付費的前景,但種種跡象表明,潮水仍舊洶湧,只是高燒狀態結束了。

羅振宇不久前在烏鎮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算是知識付費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但是爆發完了可能就要物種滅絕了。未來會倖存還是滅絕,就是看企業盯住的目標是不是足夠長。

當然,羅胖的這個表述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看法。易觀智庫最近發佈的《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白皮書》提出來,知識付費平臺運營模式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通過深耕專業內容,強社群關係維護,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知識付費是一個完整體系,提升用戶付費率只是平臺運營的最初目的,留住使用者並構建用戶互動社區,並打造完整的使用者運營連結才是重點。

而隨著用戶付費行為趨於理性,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選擇更為挑剔,使用者流量向頭部內容進一步集中,知識付費平臺競爭加劇,從業者進入壁壘提升,尾端的內容生產者出局。

與其他技術驅動的風口不同,知識付費這一輪崛起,不僅是技術上的演進,更多地得益於中國中產階層及准中產階層學歷學習需求的爆發。在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下,知識需求發生了升級,中產焦慮下的主動學習有著顯著的終身化、跨界化和碎片化的特點,

如何快速從爆炸的資訊裡獲取具有價值意義的有效資訊成為了使用者新的痛點,在這個大背景下,基於知識或經驗的付費分享,慢慢地成為一種全新的資訊交互模式。因為利用付費這一門檻,一定程度上説明使用者篩選有效資訊,同時也能讓優質內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將雙邊價值最大化。

從用戶層面分析,音訊付費內容場景,決定了其未來成為更主流內容消費形式。而現代人對於個人身份和職業的焦慮,以及學習欲望等等,決定了內容付費市場。

從今年123知識狂歡節的戰績來看,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在知識付費這一賽道上,喜馬拉雅FM不斷攻城掠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喜馬拉雅FM上已有馬東、吳曉波、龔琳娜、華少、樂嘉等2000多位知識網紅和超過10000節付費課程。

用戶付費只是開始,平臺如何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才是重點。知識付費平臺需要通過深耕專業內容、強社群關係維護打造完整體系。這一點上,喜馬拉雅已有平臺社群、音訊直播、問答互動,體系相對完善。

相當於說,喜馬拉雅FM構建起了“PGC+UGC+PUGC+版權+頭部內容付費”的音訊內容生態。UGC負責內容廣度,PGC負責內容深度,PUGC拿下腰部知識網紅,版權則能夠繼續吸引對有聲書尤其有聲小說有喜愛的使用者,頭部付費內容的蜂群效應和馬太效應越來越顯著。

喜馬拉雅FM的內容豐富性,是用來滿足不同層次使用者的多元化內容消費需求。而用戶體量則決定其能夠產生自下而上的戰略推動,使用者大資料支撐去挖掘更多針對性品類,這完全有別于傳統出版商的模式。

內容之外,喜馬拉雅FM的另一個佈局在於硬體。喜馬拉雅FM的官方天貓店內銷售的商品包括車載MP3、家庭智慧音箱、耳機等多個品類。硬體銷售也已經成為與App廣告和內容付費之外的一大營收來源。但實際上硬體更大的意義在於場景。

車聯網、智慧家居等爆發所帶來的硬體入口變化,其實與移動音訊有著天然的連接屬性。相比視頻和短視頻的娛樂消費,音訊對內容品質的要求更高。音訊的伴隨性決定了其搶佔場景的優勢以及潛在發展空間。

知識付費競爭白熱化

去年我就覺得,123知識狂歡節很可能會引發知識市場一系列的效仿。今年果然已經有不少知識付費平臺在跟進。比如網易雲課堂有123哢嚓節,有道精品課有123好課節,有書共讀搞了個123知識節,京東做了1234知識盛宴,而知乎也在知識市場做了年度精選的優惠活動……就像天貓雙十一變成了電商購物的狂歡節一樣,這個由喜馬拉雅發起的123知識狂歡節似乎正在成為內容付費行業的123。

除了這些,市面上還有豆瓣時間、荔枝微課、千聊、一塊聽聽、插坐學院甚至新世相等都以各自形式入場掘金。有人唱衰知識付費的前景,但種種跡象表明,潮水仍舊洶湧,只是高燒狀態結束了。

羅振宇不久前在烏鎮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算是知識付費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但是爆發完了可能就要物種滅絕了。未來會倖存還是滅絕,就是看企業盯住的目標是不是足夠長。

當然,羅胖的這個表述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看法。易觀智庫最近發佈的《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白皮書》提出來,知識付費平臺運營模式從平面化向垂直化縱深,通過深耕專業內容,強社群關係維護,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知識付費是一個完整體系,提升用戶付費率只是平臺運營的最初目的,留住使用者並構建用戶互動社區,並打造完整的使用者運營連結才是重點。

而隨著用戶付費行為趨於理性,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選擇更為挑剔,使用者流量向頭部內容進一步集中,知識付費平臺競爭加劇,從業者進入壁壘提升,尾端的內容生產者出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