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靠山脫貧!昆明把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動力

掌上春城消息 東川區、祿勸縣、尋甸縣和倘甸兩區(以下簡稱“兩區兩縣”)是昆明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同時, 如何做到生態環境與民生改善並重、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成為擺在昆明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按計劃, 今年昆明將圍繞工程建設、生態補償、森林管護和產業發展四個方面精准實施林業生態脫貧建設專案19個, 計畫投資2.0606億元。 目前, 已經下達資金2.7493億元, 占計畫的133.4%。 從以往的靠山吃山到現如今的靠山脫貧, 昆明以綠色打底、精准克難, 走出了一條把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動力的昆明路徑。

今年實施19個林業生態脫貧專案

深秋, 牛欄江邊的尋甸縣河口鎮白石岩村委會灣子村迎來一年中色彩最斑斕的時候。 這裡森林植被茂密, 屬於天然林保護和國家二級公益林管護區, 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 村民們只能望林興歎, 林地之外的地方, 大多是喀斯特地貌區, 耕地少, 除了栽種烤煙、玉米和外出打工, 很難找到其他致富路。

守著大片青山卻找不到致富路, 這不僅僅是灣子村村民遇到的難題, 也是“兩區兩縣”面臨的普遍難題。

針對這一情況, 市林業局制定並出臺《昆明市林業局關於貫徹落實林業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的意見》《昆明市林業局開展2017年生態補償脫貧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及昆明市支持尋甸縣、東川區、祿勸縣工作實施方案,

指導貧困地區開展林業生態補償脫貧工作。 《方案》明確提出, 2017年林業部門圍繞工程建設、生態補償、森林管護和產業發展四個方面, 共實施19個林業生態脫貧建設專案。

統計資料顯示, 2017年, 昆明林業生態專案資金除法律有規定、國家和省級有要求的專項預算資金外, 80%以上的項目資金對“兩縣兩區”進行傾斜, 其中50%的資金對尋甸縣進行傾斜。

資金有了保障, 還得確保用在點子上。 市林業局明確, “兩縣兩區”林業部門要結合貧困區的林業生態建設專案, 把生態補償脫貧作為雙贏之策, 不斷提高工作覆蓋面和精准度。

山間巧掘金 摘掉貧困帽

頭腦靈活的灣子村村民邱金春打起了大片林木的主意。 2015年, 在保山跟隨胡蜂養殖大戶學習了一年之後, 邱金春回到灣子村, 成立自己的養蜂“陣地”——尋甸金春胡蜂養殖場, 把自家165畝自留山用作蜂場, 牛棚、豬廄改成蜂王培育室。

為籌辦這個胡蜂養殖場, 邱金春拿出了自己與妻子種植反季蔬菜時積攢下的積蓄, 林業部門也下撥10萬元林下經濟扶持資金, 當邱金春遇上養殖難題時, 林業部門會派出林業科技員一對一指導。 2016年蜂場總收入60多萬元, 今年預計將達到87萬元。

富起來的邱金春讓灣子村村民看到了奔頭。 這個遠離縣城的山村, 還有許多人家沒有摘掉貧困帽。 2016年, 灣子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的形式, 成立胡蜂養殖合作社,

為每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放7000元扶持資金, 用於入股合作社, 並按年獲取分紅。 到合作社務工的村民, 每月也可獲得2200元的工資。 2017年, 灣子村30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合作社順利脫貧。

自養殖基地建立以來, 胡蜂由於習性大量覓食林區昆蟲, 使周邊10公里內的森林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林木長勢越來越好。 灣子村的村民找到了一條既保護綠水青山又找到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來自市林業局的統計資料顯示, 今年, 昆明開展木本油料基地建設3萬畝, 木本油料提質增效3萬畝, 經濟林果提質增效5萬畝, 完成率100%, 項目涉及40個鄉鎮105個村委會, 涉及農戶17587戶58725人, 其中貧困戶4480戶15995人, 涉及面積21161畝;積極發展林下種植, 建立市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9個、林農合作社20個,

培訓科技人員100人以上。

落實生態護林員脫貧專案

當上生態護林員後, 朱彩學一家的日子有了很大改善。

朱彩學一家是尋甸縣柯渡鎮新莊村大村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父親失明30多年, 母親體弱多病。 “為了照顧老父親老母親, 我只能在附近打點散工, 主要收入靠種玉米和板栗, 滿打滿算一年也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朱彩學說。

轉機發生於去年11月。 根據中央“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的要求, 市林業局開展了建檔立卡護林員的選聘工作, 生態護林員每月有830元收入, 每天在離家不遠的管護區內巡視, 查看有無亂砍濫伐、私挖濫采及隨意焚燒垃圾等現象, 既不耽誤護林工作,還能經管好自家地裡的莊稼。受惠于好政策的朱彩學十分珍惜這個機會,每天兢兢業業巡山看點,光是巡查記錄就寫滿了幾大本。

如今,朱彩學一家三口住了幾十年的土基房邊,一棟近50平方米的新磚房已經蓋到屋頂。

像朱彩學這樣受益於生態護林員扶貧專案進而摘掉貧困帽的貧困人口,僅在尋甸縣就有603名,他們管護著尋甸68.1253萬畝的森林。

據瞭解,2016年12月底前昆明市選聘的1311名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已全部上崗。生態護林員森林管護專案的實施,可讓5048人脫貧摘帽。今年,昆明3個貧困縣區共聘請常年護林員4243人,其中建檔立卡護林員1669名,護林員勞務費由每年6000元提高至8000元以上,基本實現一人當護林員可讓全家脫貧。

生態護林員扶貧項目已成為昆明開展“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一個脫貧專案,在昆明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更多項目促增收實現綠色脫貧

除了發展林業產業帶動增收、森林管護務工增收,昆明林業還通過工程建設及生態補償帶動增收。

2017年1月至9月,昆明實施退耕還林4.4萬畝,經濟林果種植11萬畝,實施市級速生林培育、造林補貼、廊道面山綠化等其他林業生態建設12.74萬畝,計畫投資補助資金6558萬元,通過實施林業生態專案帶動貧困戶增收。此外,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公益林森林生態補償面積603.98萬畝,補助資金6039.8萬元,使貧困地區1.8萬戶近6.1萬人直接增收。

目前,依靠生態脫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客觀上存在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具備可實施國家、省、市項目的條件(如沒有土地、林地資源和勞動力等),導致專案涉及貧困戶人次多,而直接覆蓋受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面不夠廣的情況。下一步,昆明將在切實增強生態補償脫貧的精准度、著力提升產業發展的品質效益、強化“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的幫扶督導三方面發力,讓生態脫貧發揮更大效力。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雙雙

責編:孫娜娜 一審:周曉雪

既不耽誤護林工作,還能經管好自家地裡的莊稼。受惠于好政策的朱彩學十分珍惜這個機會,每天兢兢業業巡山看點,光是巡查記錄就寫滿了幾大本。

如今,朱彩學一家三口住了幾十年的土基房邊,一棟近50平方米的新磚房已經蓋到屋頂。

像朱彩學這樣受益於生態護林員扶貧專案進而摘掉貧困帽的貧困人口,僅在尋甸縣就有603名,他們管護著尋甸68.1253萬畝的森林。

據瞭解,2016年12月底前昆明市選聘的1311名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已全部上崗。生態護林員森林管護專案的實施,可讓5048人脫貧摘帽。今年,昆明3個貧困縣區共聘請常年護林員4243人,其中建檔立卡護林員1669名,護林員勞務費由每年6000元提高至8000元以上,基本實現一人當護林員可讓全家脫貧。

生態護林員扶貧項目已成為昆明開展“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一個脫貧專案,在昆明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更多項目促增收實現綠色脫貧

除了發展林業產業帶動增收、森林管護務工增收,昆明林業還通過工程建設及生態補償帶動增收。

2017年1月至9月,昆明實施退耕還林4.4萬畝,經濟林果種植11萬畝,實施市級速生林培育、造林補貼、廊道面山綠化等其他林業生態建設12.74萬畝,計畫投資補助資金6558萬元,通過實施林業生態專案帶動貧困戶增收。此外,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公益林森林生態補償面積603.98萬畝,補助資金6039.8萬元,使貧困地區1.8萬戶近6.1萬人直接增收。

目前,依靠生態脫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客觀上存在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具備可實施國家、省、市項目的條件(如沒有土地、林地資源和勞動力等),導致專案涉及貧困戶人次多,而直接覆蓋受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面不夠廣的情況。下一步,昆明將在切實增強生態補償脫貧的精准度、著力提升產業發展的品質效益、強化“掛包幫、轉走訪”工作的幫扶督導三方面發力,讓生態脫貧發揮更大效力。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雙雙

責編:孫娜娜 一審:周曉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