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糧食局:“優質糧食工程”成效顯 為農民服務水準提升

近日, 通過總結有關省份試點經驗, 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自2017年起在糧食流通領域實施以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品質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為重點的“優質糧食工程”, 並在2017年安排部分中央財政資金予以支援。

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優質糧食工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 其中的產後服務體系能夠提質減損促增收, 而從湖北四川等地的實踐看來, 創新是第一動力。

供給側改革:優糧優價才“優農”

近十餘年來, 中央一號檔都緊緊圍繞農業和糧食工作這個主題,

提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 有力保障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多年實現豐收。 但在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 糧食形勢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從生產看, 糧食生產雖連獲豐收, 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優質品種供給不足。 農戶糧食產後品質保障能力較弱, 糧食產後社會化服務還很不健全, 糧食產後品質下降的損失較大;從流通看, 糧食供應充足, 但“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的“三高”壓力沉重;從消費看, 城鄉居民糧食消費需求加快升級, 但綠色優質糧油供給不足, 糧食產品低端“大路貨”多、高端精品少、好品牌市場佔有率低,

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品質安全保障體系尚未建立;從改革看,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但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遠;從開放看, 國內外市場加速融合有利於我們利用國際資源, 但外部壓力和挑戰也越來越大。

2017年, 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國家糧食局會同財政部實施了“優質糧食工程”, 印發了《財政部國家糧食局關於在糧食流通領域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通知》《國家糧食局財政部關於印發“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據瞭解, “優質糧食工程”是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是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國家糧食局在總結“糧安工程”建設經驗、取得成效的基礎上, 結合“吉林大米”模式、四川糧食產後服務模式等典型成功經驗, 經反復調研論證, 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 解決供給結構性矛盾等突出問題。

據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質糧食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項是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糧食產後服務體系。 優先支援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獨立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 同時兼顧糧油加工企業等其他主體。 為種糧農民提供“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服務;向農民宣傳國家糧食收儲和優質優價等政策;推廣適用技術;指導農民科學儲糧以及對糧食分檔升值;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

實現優質優價。 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將服務範圍擴展到提供市場訊息、種子、化肥等和融資、擔保服務;積極穩妥發展“糧食銀行”;推廣訂單農業等業務。 另外, 還為主產區農戶配置或自建科學儲糧新裝具、新糧倉等, 推動農戶節糧減損。 其他兩項則是完善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 以及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

產後服務體系:提質減損促增收

2007年以來, 國家糧食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組織實施了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專項建設, 推廣農戶儲糧新裝具和小糧倉, 加強對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指導,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瞭解, 截至2016年底, 專項共投資83.4億元, 其中中央投資25.1億元, 為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戶配置了近1000萬套標準化科學儲糧裝具,

研發、推廣的農戶科學儲糧倉適用不同地區、不同糧種3個系列的10多種類型, 使這些農戶的儲糧損失率平均下降6%, 每年為農民減少糧食損失23億斤、實現增收25億元以上。 專項建設深受廣大種糧農民歡迎, 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山東、江西、湖南、寧夏等省區市紛紛將其作為服務“三農”的“民心工程”來推進。

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通過中央財政引導性資金投入, 放大中央財政資金作用, 可以有效啟動市場, 充分調動各類社會主體積極性, 促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 更好地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 對於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 提升糧食品質,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進一步推動糧食“去庫存”,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而作為“優質糧食工程”的子項,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是重要內容之一。2017年5月,財政部會同國家糧食局評審確定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慶、陝西、寧夏、廣西16個省區市作為2017年度重點支援建設省份。

據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打造農民需要的糧食產後服務功能,為農戶開展“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服務範圍擴展到提供市場訊息、種子、化肥和融資、擔保服務,推廣訂單農業等業務。通過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將為農民帶來以下好處:

一是增強農民市場議價能力。建成產後服務中心通過向農民提供保管等服務,為農民適時適市適價賣糧創造條件,增強議價能力。產後服務中心還應能及時向農民傳遞市場訊息,疏通交易管道,説明農民賣好價;二是促進糧食提質進檔。產後服務中心要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清理、乾燥、分類等服務,大幅度提高糧食保質能力。按市場需求分等定級、分倉儲存、分類加工,有效保障糧食品質,為實現優質優價、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創造條件,通過市場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推動節糧減損。通過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和農戶科學儲糧設施建設,使農民手中收穫的糧食得到及時處理、妥善保管,大幅減少農戶儲糧損失率;四是提高專業化服務水準。通過整合產後服務資源,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提升農業的專業化水準,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

地方實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17年,在國家糧食局下發了《關於在糧食流通領域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糧食產後服務體系等有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後,湖北省糧食局調查撰寫了《糧食產後服務體系調研報告》,並立足“完善功能,提檔升級”,制定了《全省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將整合糧食流通領域的現有資源,建立專業化、經營性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有償為種糧農民提供“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

湖北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省糧食產後服務工作起步早,發展快,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糧食產後服務功能不完善,不具備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的完整功能;二是缺乏專業性指導,糧食烘後品質難以保證;三是對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內容理解不夠,各類主體尋求資源分享、互惠合作的意願不強。

對於以上問題,湖北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一是宣導與鼓勵國有與民營糧食企業合作,立足現有基礎,通過市場的辦法和機制,採取合資共建、估價入股、倉庫租賃、設備轉讓等方式,統籌整合利用區域內的現有倉房、設施等資源,改造、提升功能。二是立足長遠,立足市場,按照“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分佈實施、統籌推進”原則,扎實推進湖北省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種糧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三是運用市場調節,促進公平競爭。在建設方案付諸實施後,產後服務中心之間必然存在同業競爭,優勝劣汰在所難免。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需提供無差別的監管與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的糧食流通市場環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據瞭解,當前農村勞動結構逐步改變,願意自行晾曬、運輸糧食的越來越少,每年秋季收穫糧食時,受天氣影響造成的糧食品質降低、損壞浪費的情況經常發生。湖北省安陸市泉源糧油有限公司產後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將現有的收納中轉倉、清理輸送設備、糧食曬場進行整合升級,另新建設機械化糧食烘乾設施,目前已完成從糧食產後運輸——清理乾燥——儲存——加工——銷售全套產後服務體系,能夠全年為農戶提供“五代”服務,減少糧食收購季節因天氣及勞動力不足造成的糧食產後損失,統一使用高標準收納倉庫,採取科學儲糧方式,進一步減少糧食儲存過程中的損失。

無獨有偶,四川的經驗則顯示政府與企業創新實踐的重要性。

近期,結合“優質糧食工程”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四川省創新實踐、探索出了廣漢“產後體系技術服務隊”等產後服務建設新模式。四川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部分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反映產後服務區域、範圍、深度不夠以及部分基層國有糧食企業反映閒置資源利用不夠等問題,廣漢市以種糧大戶(農戶)、各類專合社、大學生創業園、國有糧食企業等51家組建糧食合作社聯合社,構建利益共同體;成立了全省首家糧食產後服務體系技術服務隊,由省糧食工程設計院、中儲糧成都糧科所等方面專家,及具有中級職稱的糧食儲存、保管專業人員以及相關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近50余人組成;採取劃片區、建卡對接聯繫,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社會化資訊化糧食產後服務,實現資訊資源分享、技術服務共用、金融資本互助、服務效益雙贏、品牌建設推動、幫扶脫貧聯動。

企業也在實踐中努力創新,對於緩解農民儲糧難問題,四川天禾糧油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經驗,一是“直接收儲”,將糧食直接銷售,公司按照當時的收購價格支付現金,實現收購入庫;二是“國代民儲”,對部分新型糧食種植主體,糧食數量大、水分高,暫不出售,但倉儲設施缺乏,存在壞糧隱患的糧食,由天禾公司與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代收、代烘、代儲業務,代儲的糧食暫不結算,糧權屬農民,待後期再選擇性出售或代為銷售;三是“糧食銀行”,按照一定的加工成率直接在公司不定時兌換或提取成品大米;四是“儲糧指導”,結合四川省開展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政策實施和縣上“1+N”幹部群眾大走訪活動,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到農戶家中,與農民面對面開展科學儲糧技術指導,提升農民科學儲糧能力。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信 | hbgrain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點贊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服務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進一步推動糧食“去庫存”,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而作為“優質糧食工程”的子項,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是重要內容之一。2017年5月,財政部會同國家糧食局評審確定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慶、陝西、寧夏、廣西16個省區市作為2017年度重點支援建設省份。

據國家糧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打造農民需要的糧食產後服務功能,為農戶開展“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服務範圍擴展到提供市場訊息、種子、化肥和融資、擔保服務,推廣訂單農業等業務。通過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將為農民帶來以下好處:

一是增強農民市場議價能力。建成產後服務中心通過向農民提供保管等服務,為農民適時適市適價賣糧創造條件,增強議價能力。產後服務中心還應能及時向農民傳遞市場訊息,疏通交易管道,説明農民賣好價;二是促進糧食提質進檔。產後服務中心要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清理、乾燥、分類等服務,大幅度提高糧食保質能力。按市場需求分等定級、分倉儲存、分類加工,有效保障糧食品質,為實現優質優價、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創造條件,通過市場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推動節糧減損。通過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和農戶科學儲糧設施建設,使農民手中收穫的糧食得到及時處理、妥善保管,大幅減少農戶儲糧損失率;四是提高專業化服務水準。通過整合產後服務資源,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提升農業的專業化水準,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

地方實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17年,在國家糧食局下發了《關於在糧食流通領域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糧食產後服務體系等有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後,湖北省糧食局調查撰寫了《糧食產後服務體系調研報告》,並立足“完善功能,提檔升級”,制定了《全省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將整合糧食流通領域的現有資源,建立專業化、經營性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有償為種糧農民提供“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

湖北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省糧食產後服務工作起步早,發展快,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糧食產後服務功能不完善,不具備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的完整功能;二是缺乏專業性指導,糧食烘後品質難以保證;三是對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內容理解不夠,各類主體尋求資源分享、互惠合作的意願不強。

對於以上問題,湖北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一是宣導與鼓勵國有與民營糧食企業合作,立足現有基礎,通過市場的辦法和機制,採取合資共建、估價入股、倉庫租賃、設備轉讓等方式,統籌整合利用區域內的現有倉房、設施等資源,改造、提升功能。二是立足長遠,立足市場,按照“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分佈實施、統籌推進”原則,扎實推進湖北省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種糧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三是運用市場調節,促進公平競爭。在建設方案付諸實施後,產後服務中心之間必然存在同業競爭,優勝劣汰在所難免。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需提供無差別的監管與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的糧食流通市場環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據瞭解,當前農村勞動結構逐步改變,願意自行晾曬、運輸糧食的越來越少,每年秋季收穫糧食時,受天氣影響造成的糧食品質降低、損壞浪費的情況經常發生。湖北省安陸市泉源糧油有限公司產後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將現有的收納中轉倉、清理輸送設備、糧食曬場進行整合升級,另新建設機械化糧食烘乾設施,目前已完成從糧食產後運輸——清理乾燥——儲存——加工——銷售全套產後服務體系,能夠全年為農戶提供“五代”服務,減少糧食收購季節因天氣及勞動力不足造成的糧食產後損失,統一使用高標準收納倉庫,採取科學儲糧方式,進一步減少糧食儲存過程中的損失。

無獨有偶,四川的經驗則顯示政府與企業創新實踐的重要性。

近期,結合“優質糧食工程”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四川省創新實踐、探索出了廣漢“產後體系技術服務隊”等產後服務建設新模式。四川省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部分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反映產後服務區域、範圍、深度不夠以及部分基層國有糧食企業反映閒置資源利用不夠等問題,廣漢市以種糧大戶(農戶)、各類專合社、大學生創業園、國有糧食企業等51家組建糧食合作社聯合社,構建利益共同體;成立了全省首家糧食產後服務體系技術服務隊,由省糧食工程設計院、中儲糧成都糧科所等方面專家,及具有中級職稱的糧食儲存、保管專業人員以及相關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近50余人組成;採取劃片區、建卡對接聯繫,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社會化資訊化糧食產後服務,實現資訊資源分享、技術服務共用、金融資本互助、服務效益雙贏、品牌建設推動、幫扶脫貧聯動。

企業也在實踐中努力創新,對於緩解農民儲糧難問題,四川天禾糧油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了經驗,一是“直接收儲”,將糧食直接銷售,公司按照當時的收購價格支付現金,實現收購入庫;二是“國代民儲”,對部分新型糧食種植主體,糧食數量大、水分高,暫不出售,但倉儲設施缺乏,存在壞糧隱患的糧食,由天禾公司與其簽訂收購合同,實行代收、代烘、代儲業務,代儲的糧食暫不結算,糧權屬農民,待後期再選擇性出售或代為銷售;三是“糧食銀行”,按照一定的加工成率直接在公司不定時兌換或提取成品大米;四是“儲糧指導”,結合四川省開展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政策實施和縣上“1+N”幹部群眾大走訪活動,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到農戶家中,與農民面對面開展科學儲糧技術指導,提升農民科學儲糧能力。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信 | hbgrain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點贊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