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活紅色資源 助力綠色發展 “千年古村”展現新風貌

大眾網臨沂12月12日訊在費縣城南17公里的許家崖水庫邊, 有一個平凡的小山村, 這個村莊有著久遠的歷史, 在革命戰爭年代留下了紅色的故事, 在改革建設時期開創了嶄新的事業。 如今, 這個普通的小村莊, 自市漁業局、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派駐第一書記以來, 又發生了巨大的蛻變——風景優美、產業壯大、交通便利, 民風淳樸, 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它就是費縣費城街道新劉莊村。

盤活紅色資源, 弘揚革命精神, 建設有內涵有底蘊的新農村。

臨沂市派漁業局、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第一書記自2016年進駐新劉莊以來,

經過深入調研, 感到新劉莊村具有獨特的革命歷史資源, 深厚的歷史底蘊, 是一個有著紅色歷史的村莊。 1945年, 解放戰爭時期, 我黨的縣委縣政府進駐埠下村, 埠下村與新劉莊村一路之隔, 為此, 縣供銷合作社、縣儲備糧庫等縣直機構駐紮新劉莊七年之久, 一直到1952年才進駐費縣到今。 為銘記這段革命歷史, 第一書記決定建設老埠下縣委舊址, 他們感到這是發揮紅色資源優勢, 提升村莊內涵, 促進村莊旅遊發展的重要載體, 也是讓傳統再傳承, 讓群眾受教育, 讓村民得實惠的紅色旅遊項目。 為此, 他們積極向各級領導反映, 努力爭取幫扶資金, 全程協調各方資源, 促進了埠下老縣委舊址的建設。
2017年11月, 埠下老縣委舊址、埠下老縣委紀念廣場相繼建成。 同時, 他們在街頭巷尾粉刷革命語錄、繪製抓生產、搞建設圖片, 讓革命傳統精神重煥光彩。 如今, 紀念廣場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 老縣委舊址成為群眾受教育的紅色基地, 正能量十足的牆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村民。 慕名來村參觀的群眾越來越多, 這段革命歷史也讓更多的人熟知。 第一書記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推開村莊紅色旅遊的發展思路正在成為現實。

突出資源稟賦, 壯大綠色產業, 建設有產業有特色的新農村。

新劉莊村西靠許家崖水庫, 青龍山三面環繞, 依山傍水, 風景優美。 全村種植葡萄430餘畝, 年產葡萄230萬斤, 村民年收入過萬元, 產品獲得國家農業部綠色產品認證,

遠銷河北浙江等省市。 為了更好地發展葡萄產業, 第一書記協調上級各部門, 幫助他們建起了塑膠大棚, 建成了葡萄採摘園, 村民的收益提高了, 慕名來採摘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葡萄園的邊上有一條劉家河, 河水清澈, 碧波蕩漾, 前來垂釣的人特別多, 第一書記因勢力導, 積極爭取資金70萬元建設休閒垂釣園, 配套遊客中心停車場、農家樂等場所設施, 為來村垂釣的人們提供了優質的垂釣服務, 產業加旅遊的新業態逐步形成。 同時, 他們在全村豎起了87盞太陽能路燈, 河兩岸安裝了仿古欄杆, 種上了大片葡萄樹, 原來破舊的攔河壩改造成古樸的磨盤石路, 新添了兩處新穎特色的新劉莊形象標誌,
對村裡那棵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的千年老槐樹進行了重點保護, 對“千年古樹”的傳奇故事進行挖掘和整理。 特有的地理風貌, 綠色的種植產業, 美麗的自然風光, 休閒適宜的旅遊資源, 為新劉莊村發展農村生態旅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合流域資源, 實現優勢互補, 建設共同富裕共同美麗的新農村。

新劉莊村東臨老君崖村, 北靠寺灣村, 村與村相距不到二裡路, 但是村與村之間並不相通, 村民來往走動很不方便, 村民反映強烈。 第一書記積極回應群眾呼聲, 協調縣直、街道相關部門, 投資120萬元修起了長2.3公里, 寬5米的鄉村柏油公路, 解決了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群眾非常滿意。 鄉村公路的建成把三個村莊聯在了一起,

美麗鄉村建設一體打造的思路隨之欲出。 在縣政府、街道辦的大力支持下, 美麗鄉村建設全面鋪開, 很快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村公共衛生室、文化廣場、健身場所、遊樂設施等樣樣俱全。 為了讓村裡的貧困人口脫貧, 第一書記定期組織村裡召開工作協調會, 研究致富專案, 落實工作責任, 很快, 木耳生產基地、西瓜大棚種植基地相繼建成, 村民不出村實現了就業, 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 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以紅色旅遊帶動綠色產業發展, 以綠色產業發展促進紅色旅遊升級。 這個有著“千年古樹”的古老村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建設富裕美麗新農村的進程中實現新發展, 展現新風貌。

展現新風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