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你難受的話就打我吧!

前幾天有姑娘在群裡問我:“孩子一瞎叫喚我就不理她, 這會不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心理陰影, 算不算冷暴力啊?”

我說:“這可能算,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你為什麼不想理她?”

她說:“她不知道為什麼就喜歡亂叫, 有的時候是不給她吃零食, 她就叫。 ”

我說:“如果你每次都回應她, 都理她, 你會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感受?”

她說:“我覺得她不可理喻, 太吵, 也許她自己釋放一下就好了。 ”

我說:“不是讓你猜孩子需不需要釋放哦, 是你想一下自己會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為什麼不想理她?”

她說:“太吵了, 不想理。 ”

我還是不死心, 繼續說:“那試著深入一下這種感覺,

如果回應了她會咋麼樣?”

過了幾秒鐘, 她發了一個笑哭了的表情, 說:“有的時候心裡會想, 和你那該死的老爸一個樣。 ”

我說:“看來孩子承受了一些你對她爸爸的情緒。 ”

她說:“她爸爸對我挺好, 就是因為異地讓我一個人承受太多了, 心裡有怨。 ”

我說:“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用冷暴力來懲罰別人的呢?”

她說:“我老公說是和他談戀愛開始就這樣。 ”停了一下, 又說:“或者我之前對我媽也這樣。 ”

談到這裡我們就先暫停了, 接下來太隱私的事情不適合在諮詢之外的情境中暴露太多。

這個姑娘其實是特別聰明的, 或者用我們的行話說:她很有心理學頭腦。 所以在我的勾引式提問下, 她很快把自己與孩子相處的不愉快和自己對老公的不滿聯繫到了一起。

看起來好像這個姑娘把孩子當作了出氣筒, 因為沒辦法直接對老公表達不滿, 或者可能覺得表達了也沒什麼作用, 所以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但是事實可能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我更想把這種情況解讀成媽媽和孩子的“合謀”,

孩子可能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無辜”。

孩子會“勾引”家長對自己發火

之前看過一篇講婚姻的文章, 裡面說心理學家調查過, 凡是有“網癮”問題的孩子, 父母的婚姻百分之百有問題, 而孩子的“網癮”更像是一個轉移父母火力的方式:你們別吵架了, 看看我都成什麼樣子了, 快來統一戰線對付我吧。

這並不是孩子有意識這麼幹的, 而是孩子潛意識感受到了父母那些沒法排解的情緒壓力, 出於對養育著的擔憂, 孩子會刻意的引爆父母的情緒, 用自我犧牲的方式讓父母獲得一些情緒釋放之後的短暫的輕鬆感。

打孩子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別不承認

這句話估計會讓很多人不舒服, 但我還是要堅持寫下這句。

任何施虐(不論是肢體還是語言還是情感的虐待)都是伴隨著快感的。

她為此很痛苦, 也感覺很恐懼, 覺得自己是不是心理扭曲了?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嘗試過用玻璃聚集太陽光燒螞蟻, 或者用布娃娃或者小玩偶進行角色扮演打架的遊戲。

施虐的快感是刻在基因裡的, 嬰兒期我們就會通過扯咬母親的乳房向母親施虐, 表達我們的攻擊性。

嬰兒的攻擊性是足以將一個嬰兒淹沒的, 如果母親能夠接納孩子, 用恰當的方式去化解孩子的攻擊性, 比如在被咬的時候不帶攻擊性的撤掉乳頭或者把孩子抱起來轉移注意力, 這樣就等於母親穩穩地接住了孩子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能夠內化這種安撫自己的能力, 溫柔的對待自己攻擊性。

如果一位母親沒辦法恰當的回應孩子的攻擊行為,比如打罵咬了自己的嬰兒,或者將嬰兒推開或者扔下嬰兒,或者任由嬰兒對自己施虐,什麼都不做。則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我的攻擊性是可怕的,可能會徹底毀滅媽媽,或者會遭致足以毀滅自己的來自媽媽的報復。

這樣的經驗使得嬰兒學到自己必須完全壓抑自己的攻擊性,不能表達,至少不能對活人表達。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長大一些以後,有些看起來很內向很靦腆很乖的孩子會經常“虐待”自己的布娃娃或者虐待寵物、小動物,甚至虐待自己。

他們的攻擊性沒有沒接納和溫柔的化解過,所以,只能通過其他的途經表達,而且很容易對施虐上癮。

打孩子上癮,你不是一個人

經常會有媽媽說,感覺自己學得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要怎麼教育孩子了,會瞻前顧後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有很多懷疑。

這其實是一個人心智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沒有任何的質疑或者猶豫,這才是可怕的。在這種“我一定是對的”的理念下,家長特別容易不帶任何內疚感的去傷害孩子。

打孩子上癮的人就是:攻擊性沒被溫柔化解過+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絲毫不懷疑。

我想,看過我文章的家長們,多半都不是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反思,隨著性子來的人。大家最多的問題可能是: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控制自己。

如果要從根源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己好好面對自己的攻擊性。我們沒辦法穿越到嬰兒時期給自己的父母上課教他們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我們能做的是從現在開始,自己好好養育自己。

面對衝突一直採取退讓或者回避的人心裡都藏著一座火山,不表達不爭吵是因為覺得自己攻擊性的破壞性太大了,足以毀滅對方,當然,這是嬰兒期產生的感受,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兩個成年人的憤怒,如果能夠及時表達溝通,最壞的結果大不了是關係破壞,是不至於你死我活的,不斷壓抑自己的後果卻有可能真的是你死我活。

如果你能夠直接面對自己的情緒,及時去排解處理,就不會再需要把對別人的憤怒置換到孩子身上。你可以自己處理自己情緒的時候,孩子也就不需要再為了讓你減壓而“故意”惹怒你。

如果一位母親沒辦法恰當的回應孩子的攻擊行為,比如打罵咬了自己的嬰兒,或者將嬰兒推開或者扔下嬰兒,或者任由嬰兒對自己施虐,什麼都不做。則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我的攻擊性是可怕的,可能會徹底毀滅媽媽,或者會遭致足以毀滅自己的來自媽媽的報復。

這樣的經驗使得嬰兒學到自己必須完全壓抑自己的攻擊性,不能表達,至少不能對活人表達。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長大一些以後,有些看起來很內向很靦腆很乖的孩子會經常“虐待”自己的布娃娃或者虐待寵物、小動物,甚至虐待自己。

他們的攻擊性沒有沒接納和溫柔的化解過,所以,只能通過其他的途經表達,而且很容易對施虐上癮。

打孩子上癮,你不是一個人

經常會有媽媽說,感覺自己學得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要怎麼教育孩子了,會瞻前顧後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有很多懷疑。

這其實是一個人心智健全,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沒有任何的質疑或者猶豫,這才是可怕的。在這種“我一定是對的”的理念下,家長特別容易不帶任何內疚感的去傷害孩子。

打孩子上癮的人就是:攻擊性沒被溫柔化解過+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絲毫不懷疑。

我想,看過我文章的家長們,多半都不是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反思,隨著性子來的人。大家最多的問題可能是: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控制自己。

如果要從根源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己好好面對自己的攻擊性。我們沒辦法穿越到嬰兒時期給自己的父母上課教他們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我們能做的是從現在開始,自己好好養育自己。

面對衝突一直採取退讓或者回避的人心裡都藏著一座火山,不表達不爭吵是因為覺得自己攻擊性的破壞性太大了,足以毀滅對方,當然,這是嬰兒期產生的感受,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兩個成年人的憤怒,如果能夠及時表達溝通,最壞的結果大不了是關係破壞,是不至於你死我活的,不斷壓抑自己的後果卻有可能真的是你死我活。

如果你能夠直接面對自己的情緒,及時去排解處理,就不會再需要把對別人的憤怒置換到孩子身上。你可以自己處理自己情緒的時候,孩子也就不需要再為了讓你減壓而“故意”惹怒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