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打好“五大戰役” 繪就埇橋美麗鄉村新畫卷

編者按: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理論引領新實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的基本方略、奮鬥目標、戰略安排和工作佈局,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作為當下首要的政治任務,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一把手”要起表率帶頭作用,學思在前,踐悟在前。 為此,人民網推出“‘一把手’的學習筆記”專欄。 今天,我們編發宿州市委常委、埇橋區委書記王啟榮的體會文章。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七大戰略之一,特別是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放到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的重要位置,也為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埇橋區位於安徽省北部,面積2907平方公里,人口190.5萬,縣域經濟總量位於全省前列,人均水準處於全省後進,既是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區),又是省級貧困縣(區);既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但同時高效農業發展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欠帳較多,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準。

埇橋的農業農村工作既面臨著提升品質的問題,更面臨著做大總量的問題。 基於這一現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埇橋要重點打好“五大戰役”。

一要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強弱項、補短板。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埇橋區是省級貧困區、全國人口最多的縣級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就要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工作重心上,要堅持由重點任務向統籌統攬轉變。

通過考核的“指揮棒”,把各級各部門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脫貧攻堅上來,進一步明確區、鄉、村三級脫貧攻堅責任,層層壓實責任,擰緊責任鏈條。 在工作方法上,要堅持由粗放推進向精准落實轉變。 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拿出針對性幫扶舉措,真正做到精准施策。 全面落實“雙包”責任,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在工作力量上,要堅持由關鍵少數向全員發動轉變。 在區級層面實行“2 2 2 N”責任制,在鄉鎮層面實行“2 2 N”責任制,在村級層面實行2 1 1 N”責任制,在組級層面,共選配扶貧小組長2029名,實現了所有自然村全覆蓋。 在工作要求上,要堅持由寬鬆軟向嚴緊硬轉變。 繼續在鄉鎮層面推行“五個一”、在村級層面推行“十個一”、在貧困戶層面推行“六個一”標準化工作,持續加大19個專項工程推進力度,強化專案落實。
對扶貧領域出現的貪腐行為堅決做到“零容忍”。 在工作成效上,要堅持由外部輸血向內生造血轉變。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依託“三變”改革、加入農業產業聯合體等形式,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依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不斷提升困難群眾自我脫貧、自我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

二要打好三次產業融合戰,富農民、強支撐。 鄉村振興戰略5句話20字總要求,第一句話就是產業興旺。 實現產業興旺,就要求我們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錢可賺的產業,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讓鄉村成為人民嚮往的美麗家園。

一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按照我們規劃的“2 4 6 N”現代農業總體佈局,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優化產品區域佈局,深入推進農產品品牌品質建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管道。 二要積極拓展農業多功能性。 圍繞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增加農業全產業鏈條的附加值。 三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深入抓好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以改造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為抓手,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三要打好生態文明治理戰,靚容顏、美環境。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的部署、群眾的訴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要打好功能分區戰。建強重點開發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強主城區和重要節點鎮,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建美生態功能區,建成區(縣)級生態功能區;建靚禁止開發區,保護古遺跡,建成傳承歷史文化、發展文化旅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區。二要打好環境治理戰。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堅持畜禽水產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養殖、規範化管理,源頭管控畜禽養殖面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突出問題。結合扶貧搬遷、淮水北調,積極開展採煤塌陷區綜合開發,實施漁光互補、休閒觀光、特色種養殖等項目,推動塌陷區資源再利用。三要打好生態修復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生態保護和非煤礦山修復。大力推進石質荒山造林綠化。全力打造符離大道生態文化廊道,打造集悠久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於一體的生態文化廊道。

四要打好農村改革深化戰,蓄動力、添活力。埇橋人素有改革精神,近年來,我們積極進行探索,創造了一批埇橋模式,如農業產業聯合體、勸耕貸、人地掛等,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被全國推廣。改革是推動各項工作發展的不竭動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強化改革手段和措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要素活力。一要繼續完善“三權”分置改革。積極探索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承包權退出和繼承權能完善,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監管等問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為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準提供有力支撐。二要扎實推進“三變”改革。通過改革,建立健全集體產權制度,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各類集體資源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三要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力爭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五要打好鄉風文明提升戰,滌心靈、涵長遠。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我們要積極發揮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注重培育文明鄉風。一要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讓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裡生根、在親情中昇華。二要培育文明鄉風。充分發揮群眾組織的作用,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引導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和涉農犯罪,抑惡揚善,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三要打造鄉賢文化。注重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示範引領作用,以鄉情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鄉投身鄉村建設,用他們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鄉村。四要深化“三治融合”。堅持自治固本,推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堅持法治為綱,堅守法治底線,亮出法治權威,保障有序治理;堅持德治潤心,以德育人、敦德教化、淳化民風,真正讓農村成為讓人嚮往的家園。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的部署、群眾的訴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要打好功能分區戰。建強重點開發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做強主城區和重要節點鎮,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建美生態功能區,建成區(縣)級生態功能區;建靚禁止開發區,保護古遺跡,建成傳承歷史文化、發展文化旅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區。二要打好環境治理戰。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堅持畜禽水產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養殖、規範化管理,源頭管控畜禽養殖面源污染,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突出問題。結合扶貧搬遷、淮水北調,積極開展採煤塌陷區綜合開發,實施漁光互補、休閒觀光、特色種養殖等項目,推動塌陷區資源再利用。三要打好生態修復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生態保護和非煤礦山修復。大力推進石質荒山造林綠化。全力打造符離大道生態文化廊道,打造集悠久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於一體的生態文化廊道。

四要打好農村改革深化戰,蓄動力、添活力。埇橋人素有改革精神,近年來,我們積極進行探索,創造了一批埇橋模式,如農業產業聯合體、勸耕貸、人地掛等,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被全國推廣。改革是推動各項工作發展的不竭動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需要強化改革手段和措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農村要素活力。一要繼續完善“三權”分置改革。積極探索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承包權退出和繼承權能完善,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監管等問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為提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準提供有力支撐。二要扎實推進“三變”改革。通過改革,建立健全集體產權制度,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各類集體資源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三要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力爭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五要打好鄉風文明提升戰,滌心靈、涵長遠。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我們要積極發揮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注重培育文明鄉風。一要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讓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裡生根、在親情中昇華。二要培育文明鄉風。充分發揮群眾組織的作用,用民間輿論的力量引導農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問題,打擊黑惡勢力和涉農犯罪,抑惡揚善,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三要打造鄉賢文化。注重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示範引領作用,以鄉情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鄉投身鄉村建設,用他們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鄉村。四要深化“三治融合”。堅持自治固本,推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堅持法治為綱,堅守法治底線,亮出法治權威,保障有序治理;堅持德治潤心,以德育人、敦德教化、淳化民風,真正讓農村成為讓人嚮往的家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