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聚焦長江經濟帶:“黃金水道”上的國家安全考量

對話人:張文木,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著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論中國海權》《國家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中國地緣政治論》等著作。

交通問題即國防問題

記者:2015年您在《長江與國防》中提出, 應在“平安長江、數字長江、陽光長江、和諧長江”的發展目標上, 再加上一個“國防長江”。 請談一談您對“國防長江”的認識, 長江的國防價值具體體現在哪裡?

張文木:在中國的交通網絡中, 大自然賜予我們最長且橫貫東西的交通線就是長江, 它由西至東蜿蜒曲折6300餘公里匯入大海,

途徑11個省市。 相比國內其他河流, 長江對中國國家安全具有極為重大的影響。 這一點在抗戰戰火中得到了印證:在陸路幾乎全毀且日本侵略者又全力圍追堵截的環境下, 長江水道即顯示出它突出的穩定性, 成為貫通前後方最重要的“黃金水道”。 當時的民生公司就是借此完成了大批人員、物資的搬遷, 實現了“東方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當前, 我國大力發展高鐵、電氣化運輸,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它們的穩定性遠不如天設地造的自然交通線路。 對此, 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2008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 當時, 許多野外架線設備被凍得變形, 候車大廳裡滯留大量的乘客。 再比如, 同年5月發生的汶川地震,

救災大部隊到了汶川卻未能在第一時間進入震中, 因為人工道路及其可依賴的交通工具都失去作用。 由此,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交通問題即國防問題。 所以對長江, 要更加注重多從國防的角度去開發利用。

發展利用高科技不等於拋去傳統

記者:高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也在拉近時空的距離。 從重慶到武漢, 坐飛機是1.5個小時、高鐵大約6個小時, 古人說的“千里江陵一日還”不再是遙遠的憧憬。 那麼,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 傳統的交通運輸手段還有沒有市場?

張文木: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軍事智慧化發展, 提高基於網路資訊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 這說明提高軍隊建設品質和效益,

我們需要高科技, 但事物具有兩面性, 報告中也提出要“統籌推進傳統安全領域和新型安全領域軍事鬥爭準備”, 何為統籌?就是我們在發展利用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失去傳統。

我們現在容易受到誤導, 認為僅憑一群身懷絕技的“高手”就可以解決一場戰爭。 在特殊時間和環境中, 這種劍走偏鋒的方式或許會起到相當的作用, 但終歸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美國人習慣依賴高科技, 但高科技無法按照人的意志大規模地改變地理環境。 在阿富汗戰場, “一輛坦克不如一頭毛驢”就很能說明問題。

據報導, 目前我軍已具備成建制部隊跨海軍事運輸的能力, 渤海鐵路輪渡2015年開通了軍事運輸, 可載50節鐵路車輛;前不久瓊州海峽鐵路輪渡首次組織平車跨海軍事運輸,

比原來運輸方式縮短了近十個小時, 這都是有力提升部隊快速機動能力的實例。 相比之下, 長江輪渡運力如何?這個問題鮮有人關注。

國防功能弱化問題須警惕

記者:國家啟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時候, 很多人以為上大項目、大開發的機會來了。 認為發展就是GDP, 沒意識到對長江要有保護性建設和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這個大保護中是否包含長江的國防功能?

張文木:不僅要包含, 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要強化。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開發和經營, 中國長江已被發展成具有高附加值的“黃金水道經濟帶”,

長江航運已經成為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道的核心組成部分, 是沿江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沿江產業帶聚集的重要引擎和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在長江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 我們也要看到, 長江國防功能有所弱化。 長江大壩的修建增強了長江幹流的運力, 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長江航道的自然性, 從而弱化了長江通道抗災變的強度。

有資料顯示, 目前長江上已建和在建橋樑共百餘座, 這些橫跨長江的大橋確實讓“天塹變通途”, 但同樣也帶來“得魚忘筌”的問題, 這就是這些大橋削弱了長江東西交通的自然性及建立其上的通暢性。 在抗戰中, 裝備物資逆流而上實現大轉移後, 再沉船江底以阻止日艦跟犯;如果未來我們不能將戰爭絕對地推至境外, 那麼本土防禦就成了不能回避的生死問題。戰時,這上百多座跨江大橋就會在瞬間反轉為比當年沉船規模更為巨大的阻礙航運的現成材料。毛澤東指出:“中國統一,為河與外族進攻二事。分裂則二事皆不能辦。”同樣的道理,河路特別是長江不通,禦敵與為河二事亦皆不能辦。

前進中的問題須用前進的方法解決

記者:您認為長江開發中,如何兼顧到國防需求?具體應該怎樣實施?

張文木:雖然目前長江存在上述問題,但辯證地看,這是中國前進中的問題,前進中的問題須用前進的方法來解決。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強國思路,我建議:

第一,將目前過度注重長江經濟,即所謂“黃金水道”功能的思路轉移到國家經濟和國家安全並重的長江發展軌道上來。目前長江建設出現的“短板”是其交通的國防價值,而不是經濟產值。因此,建議在長江航運發展總目標“四個長江”中植入“國防長江”的元素,以提升全民族對長江國防作用的重視並由此強化長江的國防功能。

第二,國防交通的關鍵是道路的暢通無阻。建議拓寬三峽運輸通道,但這種拓寬不是目前永久船閘的複製而是完善和補充:盡可能減少其對科技的依賴,增大其自然功能,以最大限度降低由現代高科技應用帶來的副作用。與此相應,我們今後也要將跨江橋樑的再建,納入統一管理,至於新啟大橋工程,需要經過充分的國防評估後再做合理取捨。

第三,建議在原有管理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三峽大壩和長江大橋的管理水準和層級;對長江流域新啟動的重大項目,事前要進行國家相關軍事部門為主導的國防評估。目前,對長江的管理仍屬於分段而治,要考慮進一步提升和優化為長江全程統一管理。

第四,國防與經濟看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聯繫這兩者的紐帶,國防動員系統要善於借水行舟,借梯上樓,做好軍民融合這篇大文章。比如說: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破解動員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著眼戰爭需求,圍繞新形勢下軍事鬥爭準備國防動員新使命新任務,突出新型動員領域、新質動員力量、新型後備力量體系等涉及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改革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度融合。

另外,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動員潛力的開發儲備不平衡,需要建立和制訂國家層面涉及長江經濟帶軍民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項制度,以及地方法規、規章和各類保障措施。同時,結合國防動員戰時實施綱要,完善東部、中部、西部戰區國防動員組織實施的內容、程式、方法和要求,並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政策配套銜接,確保國防動員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有效實施。

那麼本土防禦就成了不能回避的生死問題。戰時,這上百多座跨江大橋就會在瞬間反轉為比當年沉船規模更為巨大的阻礙航運的現成材料。毛澤東指出:“中國統一,為河與外族進攻二事。分裂則二事皆不能辦。”同樣的道理,河路特別是長江不通,禦敵與為河二事亦皆不能辦。

前進中的問題須用前進的方法解決

記者:您認為長江開發中,如何兼顧到國防需求?具體應該怎樣實施?

張文木:雖然目前長江存在上述問題,但辯證地看,這是中國前進中的問題,前進中的問題須用前進的方法來解決。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強國思路,我建議:

第一,將目前過度注重長江經濟,即所謂“黃金水道”功能的思路轉移到國家經濟和國家安全並重的長江發展軌道上來。目前長江建設出現的“短板”是其交通的國防價值,而不是經濟產值。因此,建議在長江航運發展總目標“四個長江”中植入“國防長江”的元素,以提升全民族對長江國防作用的重視並由此強化長江的國防功能。

第二,國防交通的關鍵是道路的暢通無阻。建議拓寬三峽運輸通道,但這種拓寬不是目前永久船閘的複製而是完善和補充:盡可能減少其對科技的依賴,增大其自然功能,以最大限度降低由現代高科技應用帶來的副作用。與此相應,我們今後也要將跨江橋樑的再建,納入統一管理,至於新啟大橋工程,需要經過充分的國防評估後再做合理取捨。

第三,建議在原有管理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三峽大壩和長江大橋的管理水準和層級;對長江流域新啟動的重大項目,事前要進行國家相關軍事部門為主導的國防評估。目前,對長江的管理仍屬於分段而治,要考慮進一步提升和優化為長江全程統一管理。

第四,國防與經濟看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聯繫這兩者的紐帶,國防動員系統要善於借水行舟,借梯上樓,做好軍民融合這篇大文章。比如說: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破解動員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著眼戰爭需求,圍繞新形勢下軍事鬥爭準備國防動員新使命新任務,突出新型動員領域、新質動員力量、新型後備力量體系等涉及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改革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度融合。

另外,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動員潛力的開發儲備不平衡,需要建立和制訂國家層面涉及長江經濟帶軍民融合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項制度,以及地方法規、規章和各類保障措施。同時,結合國防動員戰時實施綱要,完善東部、中部、西部戰區國防動員組織實施的內容、程式、方法和要求,並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政策配套銜接,確保國防動員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有效實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