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消費機器人早已競爭紅海,這裡有黑馬突圍的三條路徑

這些年, 談論人工智慧的人很多, 談論機器人也很多, 風口浪尖, 融資正盛。 如果撇開倉儲機器人這類行業機器人, 真正走進生活的消費機器人在哪,

未來會在哪?

對旁觀者而言, 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 走遍機器人大會, 各類陪伴機器人琳琅滿目;看遍媒體報導, 萬億風口不絕於耳;風口真大啊, 融資真熱啊……萬事俱備, 就差銷量了, 年銷售過10萬台的機器人屈指可數。

從15、16年開始, 消費機器人在國內發展了兩三年。 失敗的案例數以百計, 破局的方式也漸漸明晰。

一、行業溯源:消費機器人興起的底層需求

1、三大底層價值:效率、教育和娛樂

拋開產品的亂象, 消費者底層的需求是數十年不變的。 無論是狹義的情感陪伴機器人, 還是廣義的掃地機器人, 底層的需求, 無非就是三個:教育、娛樂和效率;對應的底層價值, 分別就是獲得教育, 開心娛樂和提升效率。

對於消費者,

尤其是大眾家庭, 效率、教育和娛樂三方面的基本需求, 十幾年都沒有變過。 那為什麼這幾年, 刮起了洶湧的家庭機器人浪潮?因為AI技術。

以智慧語音為首的Ai技術, 推動了消費機器人的興起。

創業興起, 資本湧入, 泡沫破滅, 適者勝出。 這樣的輪回,

也正在這個領域上演。 和絕大多數人想像得不一樣:A技術帶來的變化, 只是賦能;不是革命。

群雄亂鬥, 圍繞基本價值智慧化的團隊, 才能熬過冬天;遠離基本價值, 叫囂革命顛覆的, 終究活不久遠。

2、智者價值深耕, 庸者形態紮堆

之所以開篇要先講底層價值, 一方面是因為當下所有的消費機器人, 都可以被這三大底層價值收攏;其次, 拋開底層價值, 直接談機器人, 容易開飛機, 跑火車。 國內外媒體, 甚至是研究機構, 對機器人都沒有達成共識的準確定義。

從底層價值出發, 我們再回看國內市場, 都是怎樣的競爭格局。

談及機器人市場, 說千億還是萬億, 都沒法反駁。 因為每個人對機器人的定義不一樣。 但是具體落地到特定的機器人產品, 深究品類的龍頭和年出貨, 細分領域的規模就一目了然了。

工具

家庭機器人中, 工具類目的典型代表, 就是掃地機器人和智慧音箱。 在中國人的概念裡, 機器人, 是人形, 但這兩個都不是人。 但是在國外, Robot沒有特指人形。 Humanoid robot才是特指人形機器人。 有人說,

這兩類產品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 他們只是智慧設備, 不是消費機器人。

但沒辦法, 發佈行業權威資料的機構IFR(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和給行業繪製產品圖譜的Robotstart, 都把掃地機和智慧音箱歸為機器人範疇。

這兩大類實用型機器人, 單品牌銷量都能到年銷量百萬級。 在國內, 雙11後, 天貓精靈聲稱銷量破百萬;科沃斯聲稱2016年賣出200萬台家用機器。 雖然都是自家聲稱的數量, 但百萬的數量級差不到哪去。 當我們談論消費機器人時, 很少人會關注的掃地機和音箱。 但它們貢獻了行業絕大部分的銷量, 絕大部分。

玩具

做機器人的團隊, 往往對玩具這個詞很敏感。 『我們做的是機器人, 不是玩具』, 這句話是對的, 尤其是針對投資人, 必須要怎麼說。 但對產品經理而言, 你必須清楚認識到,所做的產品,就是智慧化的玩具。也只有從玩具的娛樂價值出發,才能把產品做徹底,做純粹。

這不得不提一家有意思的公司,徹底做玩具,但是活成了機器人公司的典範,它就是Sphero。

在眾多估值幾億美金的機器人公司中,Sphero估值是很低的,目前也才估值一億多美金。但它之所以繞不過,因為Sphero的旗艦產品BB8賣得太好了。官方在2015年稱,全年賣出了100萬台機器人(推算BB8約80萬)。2015年《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火熱上映,BB8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全球爆款。

撇開IP類玩具機器人,諸如阿爾法蛋、布丁、巴巴騰等機器人,大多一腳踩在娛樂,一腳踩在教育領域。這其中,布丁機器人聲稱16年銷量10萬台,自詡是行業第一;訊飛阿爾法蛋17年推出,目前聲稱銷量超過30萬台,主要歸功於售價699的阿爾法小蛋。這個領域,造型高度雷同,功能高度同質,平均售價不足一千。眾多競爭者擠破頭,行業老大銷量也才10萬+,多麼慘痛。

教具

市面上大多數的陪伴機器人都有英語教育、程式設計教育功能。這個領域,純粹做教育機器人的代表,是樂高。其中Mindstorms系列是其中經典。在08年的一次採訪中,樂高透露Mindstorms Robotics Invention System推出十年來,累計銷量達到百萬,是所有套件中賣得最好的。在國內,高舉程式設計機器人大旗的有優必選的Jimu機器人,Makeblock等。紮根教育做教具,持續深耕,才能遠離紅海地帶,也才會有出路。

二、競爭突圍:極點化、移動化和IP化

這幾年家庭陪伴機器人在國內這麼火,為什麼國外沒有動靜?美國的巨頭忙著做音箱。音箱載體覆蓋的主流人群才是真正的大市場;亞馬遜Echo也是17年才開始推出針對兒童的技能;兒童的細分市場不是不重要,而是優先順序不高。

而在國內,創業團隊選擇家庭陪伴作為創業突破口,一方面是風口熱,一方面也是不得已。掃地機市場已成熟,智慧音箱逐漸成為巨頭爭霸的地盤,純粹的教育機器人,又有樂高。看得上的領域進不去,進得去的領域門檻低……

行業有困局,必然有破局。破局之術,在於三點,極點化、移動化和IP化。

1、做『極點式』的產品

什麼是極點式的產品?是把功能做到極致嗎?不。是把價值做到極致。

消費機器人領域新奇特太多了。按形態可以有:桌面式、輪式、雙足等;按形態有柱狀、人型、車型等;按功能可以有早教啟蒙、習慣養成、英語教育、邏輯程式設計等等。或許是因為可以組合拼湊的要素太多,每個創業者都幻想自己能組合出一款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但遺憾的是,基於『外形+功能』的組合產品,只會是魚龍混雜的四不像。經過一輪輪競爭,市場最後只會留下極點式的產品:極致的外形、極致的功能和恰到好處的價格。

行業競爭越激烈,用戶越是價值理性。

掃地機和智慧音箱這兩大品類發展已久,產品形態和價格都已成熟。在這個時點,把音箱做得外形奇特,非但獲取不了溢價,反而會阻礙用戶的認知。同樣的道理,在陪伴機器人領域,主流的銷量都開始聚焦在阿爾法蛋、布丁、巴巴騰少數幾個品牌上。圓潤賣萌的造型、千元以下的售價,是這類產品的典型特點。

Echo音箱、BB8 玩具這些都是極點主義的典型代表。而和極點主義相反的,是整合主義。二次元式的琥珀虛顏、夏普的機器人手機Robohon、國內的小胖機器人,渡鴉的機器人車,都屬於功能堆疊的產品。或許你可以站在小而美的角度,說琥珀虛顏有個性,Robohon萌萌噠,Raven 機器人有藝術感,但銷量不行,市場不買帳,只能是自嗨。

從底層價值出發,不再漫天講故事,踏踏實實做產品。不要自詡把功能做到極致,把價值做到極致,才是產品設計的正確方式。

2、從桌面機器人到移動機器人

雖然整個家庭陪伴機器人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但整個市場需求是沒有人否認的。語音技術逐步成熟,市場教育逐步深入,整個早教玩具智慧化的趨勢不可避免。

市場從不能移動的桌面級機器人,演化出可移動的行走機器人,目前看來,也是必然趨勢。這是產品類目的局部分化,並不是集體演變。在移動機器人範疇,小胖機器人是個代表,雖然一萬多的售價、夾雜有教育、投影、吸塵器等多個功能。但移動本身,的確是有價值的。

價值在哪?在於更好的娛樂。基於運動的體感遊戲、主人追隨,這都比桌面機器人更像是一個家庭管家。可惜的是,小胖是一個雜糅的產品,功能堆疊,售價太高。

華碩和騰訊聯合推出的zenbo機器人,是一個好的開端。目前來說,騰訊小微還有待成熟完善,zenbo將近7000的售價也不親民。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成熟形態、成熟技術、合理定價的移動家庭機器人,是大勢所趨。Zenbo比較接近了,Raven輪式機器人,差得就有點遠。

3、IP的防護牆

IP是消費機器人競爭的最後一道防護牆。從價值出發,IP本身就是娛樂價值。BB8之所以能買得好,背後因為星戰玩具市場一年也有7個億美金。基於IP做娛樂機器人,走粉絲經濟,這是Sphero的穩妥路線,也是從底層價值出發的合理路線。

IP是機器人形態魚龍混雜的終極解決方式。機器人形態要麼常規化,回歸傳統玩具常見的形態,如球形的蛋、萌萌噠的動物;要麼就走向IP化,自帶粉絲流量。脫離這兩點,形態的創新,自詡形態高雅,大多屬於自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你必須清楚認識到,所做的產品,就是智慧化的玩具。也只有從玩具的娛樂價值出發,才能把產品做徹底,做純粹。

這不得不提一家有意思的公司,徹底做玩具,但是活成了機器人公司的典範,它就是Sphero。

在眾多估值幾億美金的機器人公司中,Sphero估值是很低的,目前也才估值一億多美金。但它之所以繞不過,因為Sphero的旗艦產品BB8賣得太好了。官方在2015年稱,全年賣出了100萬台機器人(推算BB8約80萬)。2015年《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火熱上映,BB8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全球爆款。

撇開IP類玩具機器人,諸如阿爾法蛋、布丁、巴巴騰等機器人,大多一腳踩在娛樂,一腳踩在教育領域。這其中,布丁機器人聲稱16年銷量10萬台,自詡是行業第一;訊飛阿爾法蛋17年推出,目前聲稱銷量超過30萬台,主要歸功於售價699的阿爾法小蛋。這個領域,造型高度雷同,功能高度同質,平均售價不足一千。眾多競爭者擠破頭,行業老大銷量也才10萬+,多麼慘痛。

教具

市面上大多數的陪伴機器人都有英語教育、程式設計教育功能。這個領域,純粹做教育機器人的代表,是樂高。其中Mindstorms系列是其中經典。在08年的一次採訪中,樂高透露Mindstorms Robotics Invention System推出十年來,累計銷量達到百萬,是所有套件中賣得最好的。在國內,高舉程式設計機器人大旗的有優必選的Jimu機器人,Makeblock等。紮根教育做教具,持續深耕,才能遠離紅海地帶,也才會有出路。

二、競爭突圍:極點化、移動化和IP化

這幾年家庭陪伴機器人在國內這麼火,為什麼國外沒有動靜?美國的巨頭忙著做音箱。音箱載體覆蓋的主流人群才是真正的大市場;亞馬遜Echo也是17年才開始推出針對兒童的技能;兒童的細分市場不是不重要,而是優先順序不高。

而在國內,創業團隊選擇家庭陪伴作為創業突破口,一方面是風口熱,一方面也是不得已。掃地機市場已成熟,智慧音箱逐漸成為巨頭爭霸的地盤,純粹的教育機器人,又有樂高。看得上的領域進不去,進得去的領域門檻低……

行業有困局,必然有破局。破局之術,在於三點,極點化、移動化和IP化。

1、做『極點式』的產品

什麼是極點式的產品?是把功能做到極致嗎?不。是把價值做到極致。

消費機器人領域新奇特太多了。按形態可以有:桌面式、輪式、雙足等;按形態有柱狀、人型、車型等;按功能可以有早教啟蒙、習慣養成、英語教育、邏輯程式設計等等。或許是因為可以組合拼湊的要素太多,每個創業者都幻想自己能組合出一款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但遺憾的是,基於『外形+功能』的組合產品,只會是魚龍混雜的四不像。經過一輪輪競爭,市場最後只會留下極點式的產品:極致的外形、極致的功能和恰到好處的價格。

行業競爭越激烈,用戶越是價值理性。

掃地機和智慧音箱這兩大品類發展已久,產品形態和價格都已成熟。在這個時點,把音箱做得外形奇特,非但獲取不了溢價,反而會阻礙用戶的認知。同樣的道理,在陪伴機器人領域,主流的銷量都開始聚焦在阿爾法蛋、布丁、巴巴騰少數幾個品牌上。圓潤賣萌的造型、千元以下的售價,是這類產品的典型特點。

Echo音箱、BB8 玩具這些都是極點主義的典型代表。而和極點主義相反的,是整合主義。二次元式的琥珀虛顏、夏普的機器人手機Robohon、國內的小胖機器人,渡鴉的機器人車,都屬於功能堆疊的產品。或許你可以站在小而美的角度,說琥珀虛顏有個性,Robohon萌萌噠,Raven 機器人有藝術感,但銷量不行,市場不買帳,只能是自嗨。

從底層價值出發,不再漫天講故事,踏踏實實做產品。不要自詡把功能做到極致,把價值做到極致,才是產品設計的正確方式。

2、從桌面機器人到移動機器人

雖然整個家庭陪伴機器人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但整個市場需求是沒有人否認的。語音技術逐步成熟,市場教育逐步深入,整個早教玩具智慧化的趨勢不可避免。

市場從不能移動的桌面級機器人,演化出可移動的行走機器人,目前看來,也是必然趨勢。這是產品類目的局部分化,並不是集體演變。在移動機器人範疇,小胖機器人是個代表,雖然一萬多的售價、夾雜有教育、投影、吸塵器等多個功能。但移動本身,的確是有價值的。

價值在哪?在於更好的娛樂。基於運動的體感遊戲、主人追隨,這都比桌面機器人更像是一個家庭管家。可惜的是,小胖是一個雜糅的產品,功能堆疊,售價太高。

華碩和騰訊聯合推出的zenbo機器人,是一個好的開端。目前來說,騰訊小微還有待成熟完善,zenbo將近7000的售價也不親民。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成熟形態、成熟技術、合理定價的移動家庭機器人,是大勢所趨。Zenbo比較接近了,Raven輪式機器人,差得就有點遠。

3、IP的防護牆

IP是消費機器人競爭的最後一道防護牆。從價值出發,IP本身就是娛樂價值。BB8之所以能買得好,背後因為星戰玩具市場一年也有7個億美金。基於IP做娛樂機器人,走粉絲經濟,這是Sphero的穩妥路線,也是從底層價值出發的合理路線。

IP是機器人形態魚龍混雜的終極解決方式。機器人形態要麼常規化,回歸傳統玩具常見的形態,如球形的蛋、萌萌噠的動物;要麼就走向IP化,自帶粉絲流量。脫離這兩點,形態的創新,自詡形態高雅,大多屬於自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