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華社:網路文學:“碼”出20年

1997年,除了香港回歸和亞洲金融風暴,文化圈的一顆小石子也激起了時代的漣漪。

這一年耶誕節,美籍華人朱威廉回到中國,出於對文學的愛好,在上海創立了一個名為“榕樹下”的個人主頁,也就是後來全球第一個中文原創作品網站。

這一年是中國內地接入互聯網的第三年。

次年,一位筆名為“痞子蔡”的臺灣青年在網路上發佈的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迅速風靡,不僅讓作者蔡智恒一夜成名,也令網路文學進入公眾視野。 一個屬於網路文學的時代,就此拉開帷幕。

20年來,從呱呱墜地到煥發生機,從飽受質疑到擁有一席之地;從生意到生態,從“碼”出來的江湖到賦能影視、有聲書、動漫全產業鏈……中國網路文學以令人驚詫的速度“野蠻生長”,走出國門,逆襲成為人類文學發展史上一道獨特風景。

不論是創作者陣容、讀者受眾群,還是作品規模、文學活力,甚至衍生產品開發等諸多方面,中國浩瀚的網路文學堪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劇相提並論,被業內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

第56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邀請新華社記者撰文,力圖呈現中國網路文學20年的發展軌跡,解析網路文學發展面臨的難題,共同探討中國網路文學健康成長的可能路徑。

出海記:中國網文“由內到外”征服世界

支撐“世界文化奇觀”一說的,首先是中國網路文學的海外傳播力與影響力。

在網文成功出海之前,從中餐、功夫片,到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腳步從未停止。 然而能夠“由內到外”征服老外的,網路文學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從2010年起,修仙玄幻小說如同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打開了外國友人的眼界與心門。

由北美的網文翻譯網站Wuxia World走紅所引爆的中國網路小說“走出去”事件,一時間成為媒體、版權所有者、行業研究者熱議的焦點。 有外媒稱,一名叫凱文·卡紮德的美國IT男因迷戀Wuxia World上連載的《盤龍》(Coiling Dragon)一書,竟無意中戒掉了可卡因,並成為一名徹頭徹尾的中國網路小說迷。

2016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更是鮮見地關注了一部由中國網路武俠玄幻小說《花千骨》改編的電視劇,其全球點播已突破200億次。

“那是一個嶄新的武俠玄幻世界。 ”“相較於日本小說裡讓人厭倦的廢柴主角,中國仙俠小說裡的主人公充滿雄心壯志地爭取自己想要的目標,終於不再是乾癟的 好好先生 了。 ”Wuxia World論壇的評論區,一些外國粉絲這樣解釋他們喜歡仙俠小說的理由。

海外翻譯中國網文的網站接踵而至:俄翻網站Rulate、英翻網站Gravity Tales等助推了超過700部的中國網路小說翻譯成外文。 狂熱的歐美粉絲在網文論壇上頻繁“打賞”“催更”。 網友之間還有暗號:他們互稱Daoist(道友),並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大意為:願道與你同在)相互致意。 甚至有外國讀者受仙俠網文的啟發,開始了自己玄幻小說的寫作征程。 丹麥女孩Tina Lynge用英文創作的仙俠小說,不僅在亞馬遜官網有多部電子書籍上架售賣,還在Twitter上為其出道的網路小說《藍鳳凰》(Blue Phoenix)註冊帳號,專門發佈仙俠小說的更新章節。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自發翻譯並分享中國網路小說的海外社區、網站已逾百家,讀者遍佈東南亞、日韓、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翻譯成10余種語言文字。

根據澎湃與Alexa提供的資料,僅Wuxia World網站就擁有近400萬日活躍用戶,讀者分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者數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菲律賓、加拿大、印尼和英國,其中北美讀者約占總數的1/3。

在網路作家源子夫看來,仙俠和奇幻文學成功出海的原因不外乎是故事講述上的成功。 相當一部分網文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講故事的能力,同時又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儒道思想,契合了西方人對遙遠而神秘東方的幻想。

“很多老外並不能理解深厚的道家文化,就像我們其實也很難理解騎士精神、矮人精靈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一樣。 但是好的故事是誰都喜歡的。 ”知乎網友葉小寶說。

其實早在2010年左右,中國網文在海外多個網路論壇和社區被線民自發翻譯、更新,已為中國IP的“出海”埋下伏筆。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英文版Cavern of the Blood Zombies有多個版本於2011年上架亞馬遜。

2013年前後,中國網路小說加快了出海東南亞的步伐。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3年間,越南翻譯出版中國圖書841種,其中翻譯自中國網路文學的品種占73%,尤其是言情小說,備受當地廣大女讀者的歡迎。

與此同時,中國網路文學在國內市場蓬勃的生命力無疑加持了這股力量。“國內40家主要網路文學網站提供的作品數量已高達1400余萬種,並有日均超過1.5億文字量的更新。支撐上述天文數字的各層次寫作者超過1300萬人,其中簽約作者已近60萬人。這一井噴式的繁榮景象是傳統文學形成千百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司司長張毅君說。

有了互聯網的海洋,3.33億網路文學使用者成就了90億元的網路文學市場。打開2017年網路小說作家收入排行榜,其最高版稅收入已逾億元。排行榜前三位的作家中,“唐家三少”版稅1.22億元居於榜首,第二名“天蠶土豆”版稅6000萬元,“我吃番茄”版稅5000萬元居於第三位。

全球範圍更為堅實的受眾基礎,為中國網路文學罩上了“海外IP市場潛力巨大”的光環,被視作一個萬億級體量的機會視窗。

見證了中國網文發展20年軌跡的掌閱科技文化總編謝思鵬說,美國好萊塢大片熱銷全球;20世紀90年代末,“韓流”開始風靡起來;日本動漫更是曾以80%的比例佔據歐洲動漫市場。“如今,輪到中國了。”

“我們希望可以借鑒美國漫威的成功模式,以更系統的運作方式,進一步挖掘有潛力的中國IP,產出屬於中國的超級明星IP,源源不斷地創造全球化IP價值。”閱文集團CEO吳文輝說。

產業記:從“平民自嗨”躍到“瘋狂吸金”

網文出海雖是無心插柳,然而從它由“誕生”到“成人”的軌跡來看,卻是“碼”出來的江湖。

1998年,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風靡帶動了中國線民的無意識寫作。隨著電腦與互聯網在內地的普及,不少線民開始為生活而寫作,寫心裡的感受,然後把文章投到黃金書屋、榕樹下等網站上,讓更多線民看到。

“從那個時候起大家有了一個習慣,把文字寫在網上,而不是記在日記本裡。”阿裡文學CEO黎直前梳理了網路文學在內地的演進脈絡。

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投奔榕樹下。“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記得,有一次他面試了一個紮著兩條辮子的樸素女生,她告訴朱威廉她叫勵婕。還有一位混跡于天涯社區的青年陳萬甯找到朱威廉,說自己做期貨虧了幾萬美元,身無分文,要找份工作好好做。

源子夫回憶,那兩名早年投身榕樹下的“資深員工”後來成了內地文化圈眾所周知的作家和編劇,“女孩就是後來的安妮寶貝,青年則是著名編劇甯財神”。而源子夫自己的寫作生涯也從這裡宣告開始。

1999年高考結束的夏天,家裡花1.4萬元買了整個社區裡第一台電腦。他整回來了一隻“貓”(路由器),連上網,並在“黃金書屋”註冊了帳號。幾天後,“閑著沒事幹”的他發佈了第一篇小說《孫悟空的眼淚》,沒幾天就上了黃金書屋的首頁,“其實是寫著玩的,篇幅也不長,只有3000字,不過被很多人看到了,特別滿足。”

與源子夫類似的網友大有人在。三年內,數以十萬計的線民通過互聯網圓了發表文章的“文學夢”,曾引起輿論反響的《生命的留言》《艾滋手記》等作品均首發於此時。

與此同時,多個網路小說原創社區接踵而至:1999年,紅袖添香成立。2000年,幻劍書盟成立。2002年,起點中文網成立。

原創文學越來越多,寫作社區越來越活躍。然而隨著寫作社區的持續運轉,一些網文界的活躍人士開始思考:市場的確需要好的網文。如果沒錢,誰來寫好文?如果沒有好文,有誰來看?

2003年,網文付費閱讀制度正式啟動。啟動付費的初衷是對精品網文飽含企盼——平臺方想通過更多的報酬回報並留住優質的內容創作者。

以興趣社區起家的起點中文網率先推出了“微支付”模式,也就是VIP會員閱讀制度:平臺按章節向讀者收費,然後與寫作者分成。這是養活網路作家的一個“值得紀念”的起點。

當時的閱文集團CEO吳文輝也活躍在網文界,他是起點中文網的創立者之一。幸運的是,起點中文網的“微支付”,一經推出便經受住了市場考驗。一年後,起點中文網成為國內第一家躋身世界百強的原創文學門戶。同年,盛大以200萬美元收購起點中文網,盛大文學誕生。

“我們認為,1997年到2007年屬於網路文學的PC時代,這個時代帶來的是內容爆發。”阿裡文學CEO黎直前說。

的確,內容在爆發中迎來了轉型。多種元素融入文本中,重新定義了“網路小說”這一概念。早期玄幻類、仙俠類小說雖遠離現實,但具有完整的世界觀架構和意義指向,類型小說也兼有宏大敘事的形態。隨後,“擬宏大敘事”小說出現,作者們依託于某個類型故事的框架,佈滿勾起讀者閱讀欲望的“梗”。

“我們把 梗 稱為 爽點 。由於是每日更新,為了第二天讀者繼續來看來打賞,作者會特別考慮讀者的偏好,盡可能讓每天更新的章節結尾綰個扣兒,下一章解開,再綰個扣兒……”源子夫介紹。

隨著網路文學商業化的試水成功,以及網路文學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僅給了網站與寫作者以生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重構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令“粉絲經濟”得以沉澱並迅速累積。

“可以說,內容爆發後,從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是網路文學的使用者爆發時代。與此同時,網路文學的內容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黎直前說。

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為大家標記出另外一個時間點——2014年10月。“自此,中國網路文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期。在此之前,我們談論較多的是網路文學的草根性、大眾性和自主性。在這以後,我們的目光更多地投注于網路文學的主流化、精品化與經典化。”

擁有龐大粉絲的寫作者開始分層。對於超過200萬的註冊網文作者來說,VIP訂閱制度的梯級次序與創讀互動,是一條救贖之途,也是一張天羅地網。

當IP概念橫空出世之後,擁有龐大粉絲基數的合適作品優先被改編成為影視作品、遊戲、有聲讀物,繼續活躍在公眾視野中,這一年是2015年。

網路文學IP遠離了“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初始錨定。它像一隻下金蛋的雞,以它為基礎衍生出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劇、遊戲、動漫。掌閱科技文化總編謝思鵬介紹,IP衍生品的流行與粉絲經濟密不可分,有原著粉絲們的加持與IP自身內容的吸引,使其變現變得更加容易。

“從起點,到盛大文學、騰訊文學,再到2015年閱文集團的橫空出世……一場10多年的產業變革爆發後,網路文學的舞臺和格局更大了。”互聯網觀察者謝璞說。

從《微微一笑很傾城》到《夏至未至》,再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越來越多熱門網路文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活躍在公眾視野。無論是現代言情還是穿越架空,這些作品都久久佔據那段時間的大熱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無疑,“IP熱浪”讓網路文學市場的氛圍從“平民自嗨”一躍到了“瘋狂吸金”。由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遊戲、動漫、有聲讀物及衍生品帶火了文化娛樂市場,打造出以網路文學為源頭的“互聯網+”產業。

乘著這陣風潮,網路作家源子夫遞出去的名片有了新身份——編劇和製片人。在網路產業年增幅連續五年突破20%之時,他很快捕捉到了這一動向:站在整個文娛生態的角度上來看,網路文學已儼然成為一個判斷IP是否具備衍生價值的試金石和文娛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清醒記:網路文學如何跳出“汙名”怪圈

用網路小說家的話說,他們寫的是江湖故事,卻也身在江湖之中。這個“江湖”,除了各自在網文圈裡的江湖地位,還有就是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相愛相殺的江湖“糾葛”。

儘管網路文學在最初誕生時指的是以互聯網為管道發表的文學作品,而在其深受讀者喜愛後,其表達形式朝傳統文學靠攏,一部分得以出版,還有部分依靠網路的力量,以多種衍生方式向文娛生態滲透,成為我國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

然而,傳統作家和傳統文學評論家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網路小說寵愛有加。“網路小說也算文學?小黃文也能算文學?有一陣兒,總能聽到 老頭們 這麼歎息。”一些網文作家這樣回憶和描述,那時候報紙的標題常常是“網路文學:文化垃圾幾時了?”一類的措辭,“年紀大一些的(嚴肅作家和評論家)看到我們就皺眉,就頭痛,哈哈。”

確實如此。網路文學在中國興起之時,曾一度被視為對傳統文學機制的“逃離”:沒有辦法在傳統文學機制中依序上升的文學青年,借助網文,獲得線民的關注支持與行業的資源。

“不過,網路文學的出現絕對是好事。”在當年還是仙俠小說寫手的謝思鵬看來,網路文學的出現,為大眾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它讓寫作者不再寂寞,為才華提供了一個零門檻零成本的舞臺,“懷才不遇這種事基本不再有了”。

同時,網路文學也給閱讀者帶來更多可能,滿足他們多元的文化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讀得懂、讀得下去純文學和殿堂文學,”源子夫說,一定程度上,網路小說扮演的是以前“評書”“彈詞”“民俗故事”的角色,“生活需要文學的一個屬性,就是消遣和放鬆”。

社會需要受眾多層次、廣範圍的文化,需求全覆蓋的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網文作者與傳統文學堅守者達成了一致。文學評論家夏烈認為,中國文學受眾已較為具體地分化出細分層次,其分佈特徵恰好與承載它的媒介和內容相匹配,這是網路文學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

特別是網路文學商業化以後,“粉絲經濟”進一步推升了網路文學的功能和價值。在此基礎上,中國網路文學事業的騰飛愈發迅猛。2012年之後,網文產業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後,網路文學的地位提升了。這一點從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為網路作家成立的“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委員會”一事上便可見端倪。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說,網路文學已進入“升級換代”的關鍵期。

然而受眾與資本的加持,並沒有改變網路文學“量大質低”的現狀。一種聲音認為,如果說在過去20年裡,“汙名化”“貶低化”是網路文學的第一次發展危機,那麼眼下的資本鉗制則算得上第二次發展危機。

重迎合市場,輕價值導向,重個人傾訴,輕文學重量,抄襲模仿、千部一腔,令網文陷入套路化的窠臼和娛樂至上的怪圈。

“從傳統小說的角度審視網路小說,會覺得這些類型看上去繽紛多彩、千變萬化,但敘事方式的多元化和文學性嚴重欠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文學評論家夏烈認為,一些網路文學的作者不敢將限知視角(即敘述視角受到限制,敘述者通常以第一人稱出現)貫徹到底,更談不上語言操練、文體試驗與詩性敘事。

相較于以作家為中心的紙質文學,以粉絲為中心的網路文學的首要價值是功能性的(如“爽”“撫慰”“療傷”“指南”等),文學審美的次要屬性使網路文學一切服從於故事局部的“爽點”,情節不懼重複,調動所有吸睛元素,只為抓住讀者。

發展越是蓬勃,責任越是重大。“多出精品、多出大家,是網路文學界當前的關鍵。”陳崎嶸為當下網路文學的“輕現狀”破題。在網文提質、講好故事日漸取得行業內外共識的背景下,“大神—大家—大師”將成為越來越多網路寫作者的目標路徑,一種嚮往“高峰”的文化自覺正在形成。

縱觀20年,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路徑業已成為一條民間創造力與文藝生命力自由生髮,破除傳統文學觀念“大一統”,以及摒除部分傲慢與偏見、孱弱與無根之弊的自發之路。

“網路文學的最終使命也許是消滅網路文學這個概念,讓它留在文學歷史當中,便意味著網路文學走向了成熟和新的穩定。”夏烈說。

業內人士指出,步入網路文學的下半場,一方面,我們要善待網路文學的奇思妙想、呵護它所覆蓋的通俗、大眾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把類型化網路文本的技術性、專業性做好,試驗和研究好裡面的敘事模式與創新可能。

業內企盼,網路文學生態可以早日擺脫套路化窠臼和娛樂至上的怪圈,網路文學文本能夠以藝術的警覺介入新媒介的語法,推動人類文明的良性繼承。

其實早在2010年左右,中國網文在海外多個網路論壇和社區被線民自發翻譯、更新,已為中國IP的“出海”埋下伏筆。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英文版Cavern of the Blood Zombies有多個版本於2011年上架亞馬遜。

2013年前後,中國網路小說加快了出海東南亞的步伐。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3年間,越南翻譯出版中國圖書841種,其中翻譯自中國網路文學的品種占73%,尤其是言情小說,備受當地廣大女讀者的歡迎。

與此同時,中國網路文學在國內市場蓬勃的生命力無疑加持了這股力量。“國內40家主要網路文學網站提供的作品數量已高達1400余萬種,並有日均超過1.5億文字量的更新。支撐上述天文數字的各層次寫作者超過1300萬人,其中簽約作者已近60萬人。這一井噴式的繁榮景象是傳統文學形成千百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司司長張毅君說。

有了互聯網的海洋,3.33億網路文學使用者成就了90億元的網路文學市場。打開2017年網路小說作家收入排行榜,其最高版稅收入已逾億元。排行榜前三位的作家中,“唐家三少”版稅1.22億元居於榜首,第二名“天蠶土豆”版稅6000萬元,“我吃番茄”版稅5000萬元居於第三位。

全球範圍更為堅實的受眾基礎,為中國網路文學罩上了“海外IP市場潛力巨大”的光環,被視作一個萬億級體量的機會視窗。

見證了中國網文發展20年軌跡的掌閱科技文化總編謝思鵬說,美國好萊塢大片熱銷全球;20世紀90年代末,“韓流”開始風靡起來;日本動漫更是曾以80%的比例佔據歐洲動漫市場。“如今,輪到中國了。”

“我們希望可以借鑒美國漫威的成功模式,以更系統的運作方式,進一步挖掘有潛力的中國IP,產出屬於中國的超級明星IP,源源不斷地創造全球化IP價值。”閱文集團CEO吳文輝說。

產業記:從“平民自嗨”躍到“瘋狂吸金”

網文出海雖是無心插柳,然而從它由“誕生”到“成人”的軌跡來看,卻是“碼”出來的江湖。

1998年,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風靡帶動了中國線民的無意識寫作。隨著電腦與互聯網在內地的普及,不少線民開始為生活而寫作,寫心裡的感受,然後把文章投到黃金書屋、榕樹下等網站上,讓更多線民看到。

“從那個時候起大家有了一個習慣,把文字寫在網上,而不是記在日記本裡。”阿裡文學CEO黎直前梳理了網路文學在內地的演進脈絡。

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投奔榕樹下。“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記得,有一次他面試了一個紮著兩條辮子的樸素女生,她告訴朱威廉她叫勵婕。還有一位混跡于天涯社區的青年陳萬甯找到朱威廉,說自己做期貨虧了幾萬美元,身無分文,要找份工作好好做。

源子夫回憶,那兩名早年投身榕樹下的“資深員工”後來成了內地文化圈眾所周知的作家和編劇,“女孩就是後來的安妮寶貝,青年則是著名編劇甯財神”。而源子夫自己的寫作生涯也從這裡宣告開始。

1999年高考結束的夏天,家裡花1.4萬元買了整個社區裡第一台電腦。他整回來了一隻“貓”(路由器),連上網,並在“黃金書屋”註冊了帳號。幾天後,“閑著沒事幹”的他發佈了第一篇小說《孫悟空的眼淚》,沒幾天就上了黃金書屋的首頁,“其實是寫著玩的,篇幅也不長,只有3000字,不過被很多人看到了,特別滿足。”

與源子夫類似的網友大有人在。三年內,數以十萬計的線民通過互聯網圓了發表文章的“文學夢”,曾引起輿論反響的《生命的留言》《艾滋手記》等作品均首發於此時。

與此同時,多個網路小說原創社區接踵而至:1999年,紅袖添香成立。2000年,幻劍書盟成立。2002年,起點中文網成立。

原創文學越來越多,寫作社區越來越活躍。然而隨著寫作社區的持續運轉,一些網文界的活躍人士開始思考:市場的確需要好的網文。如果沒錢,誰來寫好文?如果沒有好文,有誰來看?

2003年,網文付費閱讀制度正式啟動。啟動付費的初衷是對精品網文飽含企盼——平臺方想通過更多的報酬回報並留住優質的內容創作者。

以興趣社區起家的起點中文網率先推出了“微支付”模式,也就是VIP會員閱讀制度:平臺按章節向讀者收費,然後與寫作者分成。這是養活網路作家的一個“值得紀念”的起點。

當時的閱文集團CEO吳文輝也活躍在網文界,他是起點中文網的創立者之一。幸運的是,起點中文網的“微支付”,一經推出便經受住了市場考驗。一年後,起點中文網成為國內第一家躋身世界百強的原創文學門戶。同年,盛大以200萬美元收購起點中文網,盛大文學誕生。

“我們認為,1997年到2007年屬於網路文學的PC時代,這個時代帶來的是內容爆發。”阿裡文學CEO黎直前說。

的確,內容在爆發中迎來了轉型。多種元素融入文本中,重新定義了“網路小說”這一概念。早期玄幻類、仙俠類小說雖遠離現實,但具有完整的世界觀架構和意義指向,類型小說也兼有宏大敘事的形態。隨後,“擬宏大敘事”小說出現,作者們依託于某個類型故事的框架,佈滿勾起讀者閱讀欲望的“梗”。

“我們把 梗 稱為 爽點 。由於是每日更新,為了第二天讀者繼續來看來打賞,作者會特別考慮讀者的偏好,盡可能讓每天更新的章節結尾綰個扣兒,下一章解開,再綰個扣兒……”源子夫介紹。

隨著網路文學商業化的試水成功,以及網路文學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僅給了網站與寫作者以生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重構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令“粉絲經濟”得以沉澱並迅速累積。

“可以說,內容爆發後,從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是網路文學的使用者爆發時代。與此同時,網路文學的內容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黎直前說。

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為大家標記出另外一個時間點——2014年10月。“自此,中國網路文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期。在此之前,我們談論較多的是網路文學的草根性、大眾性和自主性。在這以後,我們的目光更多地投注于網路文學的主流化、精品化與經典化。”

擁有龐大粉絲的寫作者開始分層。對於超過200萬的註冊網文作者來說,VIP訂閱制度的梯級次序與創讀互動,是一條救贖之途,也是一張天羅地網。

當IP概念橫空出世之後,擁有龐大粉絲基數的合適作品優先被改編成為影視作品、遊戲、有聲讀物,繼續活躍在公眾視野中,這一年是2015年。

網路文學IP遠離了“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初始錨定。它像一隻下金蛋的雞,以它為基礎衍生出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產品,如電影、電視劇、遊戲、動漫。掌閱科技文化總編謝思鵬介紹,IP衍生品的流行與粉絲經濟密不可分,有原著粉絲們的加持與IP自身內容的吸引,使其變現變得更加容易。

“從起點,到盛大文學、騰訊文學,再到2015年閱文集團的橫空出世……一場10多年的產業變革爆發後,網路文學的舞臺和格局更大了。”互聯網觀察者謝璞說。

從《微微一笑很傾城》到《夏至未至》,再到《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越來越多熱門網路文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活躍在公眾視野。無論是現代言情還是穿越架空,這些作品都久久佔據那段時間的大熱門,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無疑,“IP熱浪”讓網路文學市場的氛圍從“平民自嗨”一躍到了“瘋狂吸金”。由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遊戲、動漫、有聲讀物及衍生品帶火了文化娛樂市場,打造出以網路文學為源頭的“互聯網+”產業。

乘著這陣風潮,網路作家源子夫遞出去的名片有了新身份——編劇和製片人。在網路產業年增幅連續五年突破20%之時,他很快捕捉到了這一動向:站在整個文娛生態的角度上來看,網路文學已儼然成為一個判斷IP是否具備衍生價值的試金石和文娛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清醒記:網路文學如何跳出“汙名”怪圈

用網路小說家的話說,他們寫的是江湖故事,卻也身在江湖之中。這個“江湖”,除了各自在網文圈裡的江湖地位,還有就是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相愛相殺的江湖“糾葛”。

儘管網路文學在最初誕生時指的是以互聯網為管道發表的文學作品,而在其深受讀者喜愛後,其表達形式朝傳統文學靠攏,一部分得以出版,還有部分依靠網路的力量,以多種衍生方式向文娛生態滲透,成為我國當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

然而,傳統作家和傳統文學評論家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網路小說寵愛有加。“網路小說也算文學?小黃文也能算文學?有一陣兒,總能聽到 老頭們 這麼歎息。”一些網文作家這樣回憶和描述,那時候報紙的標題常常是“網路文學:文化垃圾幾時了?”一類的措辭,“年紀大一些的(嚴肅作家和評論家)看到我們就皺眉,就頭痛,哈哈。”

確實如此。網路文學在中國興起之時,曾一度被視為對傳統文學機制的“逃離”:沒有辦法在傳統文學機制中依序上升的文學青年,借助網文,獲得線民的關注支持與行業的資源。

“不過,網路文學的出現絕對是好事。”在當年還是仙俠小說寫手的謝思鵬看來,網路文學的出現,為大眾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它讓寫作者不再寂寞,為才華提供了一個零門檻零成本的舞臺,“懷才不遇這種事基本不再有了”。

同時,網路文學也給閱讀者帶來更多可能,滿足他們多元的文化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讀得懂、讀得下去純文學和殿堂文學,”源子夫說,一定程度上,網路小說扮演的是以前“評書”“彈詞”“民俗故事”的角色,“生活需要文學的一個屬性,就是消遣和放鬆”。

社會需要受眾多層次、廣範圍的文化,需求全覆蓋的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網文作者與傳統文學堅守者達成了一致。文學評論家夏烈認為,中國文學受眾已較為具體地分化出細分層次,其分佈特徵恰好與承載它的媒介和內容相匹配,這是網路文學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

特別是網路文學商業化以後,“粉絲經濟”進一步推升了網路文學的功能和價值。在此基礎上,中國網路文學事業的騰飛愈發迅猛。2012年之後,網文產業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後,網路文學的地位提升了。這一點從2015年中國作家協會為網路作家成立的“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委員會”一事上便可見端倪。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說,網路文學已進入“升級換代”的關鍵期。

然而受眾與資本的加持,並沒有改變網路文學“量大質低”的現狀。一種聲音認為,如果說在過去20年裡,“汙名化”“貶低化”是網路文學的第一次發展危機,那麼眼下的資本鉗制則算得上第二次發展危機。

重迎合市場,輕價值導向,重個人傾訴,輕文學重量,抄襲模仿、千部一腔,令網文陷入套路化的窠臼和娛樂至上的怪圈。

“從傳統小說的角度審視網路小說,會覺得這些類型看上去繽紛多彩、千變萬化,但敘事方式的多元化和文學性嚴重欠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早、文學評論家夏烈認為,一些網路文學的作者不敢將限知視角(即敘述視角受到限制,敘述者通常以第一人稱出現)貫徹到底,更談不上語言操練、文體試驗與詩性敘事。

相較于以作家為中心的紙質文學,以粉絲為中心的網路文學的首要價值是功能性的(如“爽”“撫慰”“療傷”“指南”等),文學審美的次要屬性使網路文學一切服從於故事局部的“爽點”,情節不懼重複,調動所有吸睛元素,只為抓住讀者。

發展越是蓬勃,責任越是重大。“多出精品、多出大家,是網路文學界當前的關鍵。”陳崎嶸為當下網路文學的“輕現狀”破題。在網文提質、講好故事日漸取得行業內外共識的背景下,“大神—大家—大師”將成為越來越多網路寫作者的目標路徑,一種嚮往“高峰”的文化自覺正在形成。

縱觀20年,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路徑業已成為一條民間創造力與文藝生命力自由生髮,破除傳統文學觀念“大一統”,以及摒除部分傲慢與偏見、孱弱與無根之弊的自發之路。

“網路文學的最終使命也許是消滅網路文學這個概念,讓它留在文學歷史當中,便意味著網路文學走向了成熟和新的穩定。”夏烈說。

業內人士指出,步入網路文學的下半場,一方面,我們要善待網路文學的奇思妙想、呵護它所覆蓋的通俗、大眾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把類型化網路文本的技術性、專業性做好,試驗和研究好裡面的敘事模式與創新可能。

業內企盼,網路文學生態可以早日擺脫套路化窠臼和娛樂至上的怪圈,網路文學文本能夠以藝術的警覺介入新媒介的語法,推動人類文明的良性繼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