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萬里千山我獨行,本年度最奇特播放機學林IHIFI 1969評測

學林播放機之所以叫做學林, 是因為創始人叫做石學林, 此人南開大學畢業, 後又在中科院計算所編譯專業讀博士, 當時還是中國龍芯計畫的編譯專案負責人, 典型的會讀書的那種, 這點從學林播放機不擅推廣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學林播放機這是我第一次手把手的玩, 之前見識過學林780, 售價僅499元, 那性價比很得罪人的。

這款售價3099元的學林IHIFI1969播放機一出, 估計國內HIFI圈又得燥熱一陣子了。 從名字上看得出來它是典型的情懷之作。 官方介紹說是因為1969年, JLH先生發表了純甲類放大器。 純甲類放大器的聲音純淨而甜美,

但是它的造價也高, 技術調教也難, 基於各種原因市面上幾乎見不到純甲類播放機, 所以這款學林IHIFI1969播放機不僅是像偉人致敬, 同時在複刻歷史。

一、開箱部分

不確定這是不是最終包裝, 牛皮紙的天地盒, 心理感覺上是很復古的, 包裝銘牌上標注了詳細資訊;

收納盒其實更像包裝盒, 不過這皮質我看不出來是不是真皮, 官方並未介紹, 質地偏柔軟, 表層有紋理, 正中是LOGO和型號。

翻蓋式設計, 美觀度我覺得一般, 不過整體的氛圍上還是有著明顯的復古意味;

因為個人本身是學設計出身的, 這內襯設計太一般;

用牛仔衣的材質做資料線真是絕無僅有, 很大膽, 不過也讓我覺得格格不入, 雖然很有1969年那種時代感。

線材倒是做的很扎實, 細節也很講究, 這皮質扣帶也算是貼心。

全家福展示, 收納盒、數據線、播放機機身、充電頭子、學林卡、說明書;學林卡是類似會員卡的玩意;

二、機身部分

學林IHIFI1969的外觀是相當獨特的,頭頂和底部都是斜切的,正面瀑布式的豎紋和造型的斜面切割保持著呼應,只是正面就一個滾輪和一個很小的LED屏,你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螢幕的播放機。

滾輪有點大,網狀紋理比較明顯,阻尼感倒是很舒適,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音量;

這塊單色LED屏僅僅只有0.96寸大小,但是播放音樂時的介面還是有不少資訊展示;我估摸著這種小屏設計是源於以前的MPS剛出來那會都是小屏,營造的就是這種復古氛圍;

從機身頂部看曲面就更明顯了,上面同時設計了兩個孔,一個3.5mm耳機輸出孔,一個2.5mm耳機輸出孔;

再換一個角度看看它的曲面切割,金屬表層非常光滑,CNC工藝是少不了的;

底面同樣是非常光滑的曲面,常規的復位鍵、TF卡槽、USB充電口,還有兩個很精緻的螺絲;

螢幕左側按鍵有點多,原因是因為螢幕比較小,大家懂得。從上到下依次是開關機鍵(同時是確認鍵)、曲目切換鍵(同時有快進後退功能)、返回鍵、增益開關、附屏開關、鎖屏鍵;看到這估計很多人有興趣了。

先給按鍵一個特寫,機身有些厚,按鍵均為金屬圓柱,有點小,凸出並不明顯,標識顏色也有些淡,這些可以再強化一下,因為我的手比較大,雖然不會誤觸,但是確認感沒那麼強;

這張圖可以看不少細節,機身正面瀑布紋理上沒啥毛刺感,而且光澤感還比較強,就是不知道耐不耐磨損,機身型號IHIFI1969是刻上去的,下方就是附屏了;

附屏其實沒什麼特殊功能,單色LED屏,在播放歌曲的時候會跟著產生律動圖,點綴之餘,增添的是復古美感,就像早些年的千千靜聽那種感覺;

機身背面則是國磚大眾臉了,當然機身是全金屬的,目前並沒有套子可賣,顏色也僅有這一種銀灰色,做工很出色,按鍵設計是我不太喜歡的,但整體的感覺很特別。

三、交互部分展示

受制於螢幕的尺寸,學林IHIFI1969的UI主介面很簡單,就音樂播放、歌曲清單、資料夾、設置四個選項;

設置裡也只有播放設置、系統設定、產品資訊、語言設定、初始化五個選項,播放設置裡則有輸出設置、濾波設置、隨機播放、單曲迴圈、集體循環、EQ選擇;系統設定裡則是螢幕關閉定時、亮度設定、定時關機三大功能;整體看起來其實都是很常規的功能,這個也很正常,因為螢幕太小,僅靠幾個物理按鍵做交互,功能多了反而累贅,就這些功能,其實都是有壓力的。

四、音質部分鑒賞

硬體方面先引用一下官方的說明,解碼晶片搭載的是AKM 高端的AK4495 32BIT 768K的;運放晶片則是十分稀有且昂貴的ime49990,據說已停產,它是1969的靈魂,學林搞來不容易。關於AK4495咱也問了度娘,在HIFIDIY論壇找到了五年前一版主發的消息,具體介紹如下,AK4495首次採用最高7.5V電源高電壓供電突破了傳統的5V電源對DAC輸出動態的限制;同時具備5種可選特性的內置數位插值濾波器,支援PCM和DSD雙介面,採用44-pin LQFP封裝,可以理解為AK4399的升級版。

鑒於這顆獨特的稀有的AKM解碼晶片,我用了老人家的灰黃鸝、HIFIMAN的RE800和拜亞動力的DT 1990 PRO分別搭配學林IHIFI1969,以下為個人主觀聽感。

學林IHIFI1969+灰黃鸝

源于灰黃鸝這塞子偏冷,我選了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作為試聽曲目,第一遍聽的時候並沒刺激感,低頻太乾淨,下潛還算深,而且速度比較快,器樂分離感非常好,好的連人聲進來的時候都冷,不過並不是乾澀的那種,潤味(非韻味)在,尤其是高音的時候音色很亮,一點不顯毛刺;高頻算得上通透,但不是顯而易見的亮麗,延伸感比較舒展,開場的吉他solo不如主歌後面的間奏亮,但是作為單獨的存在,灰黃鸝還是給了我那種透亮的感覺,除此之外舞臺感很強烈,近乎半圓的聲場一目了然;聽到第三遍的時候,我身上的雞皮疙瘩就起來了,人聲飽滿而乾脆,鼓點急速有力,主吉他不搶節奏卻又讓層次分明,聽得過癮趕緊點支煙,問題應該是低頻,太冷太乾淨,反而體現不出熱血澎湃的宏大感。

學林IHIFI1969+HIFIMAN RE800

HIFIMAN RE800是一副拓撲振膜耳機,音色乾淨之程度比灰黃鸝更甚。如果說灰黃鸝的聲音是毒,那RE800則是邪,用它搭配學林1969聽《夢回唐朝》沒那麼強大的聲場感,整體的味道上沒那麼純淨,所以我又換了黃霑、徐克、羅大佑版的《滄海一聲笑》。

聲音的整體走向還是略顯偏冷,低頻下潛深,速度剛好,凝聚力一般,但彈性很好,器樂分離度中上乘不算優秀,但人聲還原度高,音染並不是很明顯,試聽的時候沒有設置迴圈播放,歌曲一下自動切換到流行樂裡,那人聲的甜味一下子就出來了,相當感人的說;還是說在《滄海一聲笑》裡的感覺,高頻很出色,開場的笛聲表現出的延伸感不僅有層次,毛刺控制的也很到位,夠亮夠脆;整體上缺乏的是聲場,依舊是半圓的,但縱深感不是特明顯,動態和瞬態都保持著相對的均衡,聽《滄海一聲笑》這類歌反而不刺激,聽流行樂的時候才凸顯出它的人聲,也不怕笑,咱聽的是任賢齊,那人聲能讓我回到15年前第一次聽任賢齊的那種感覺,這感覺在15年內基本沒有過,關於RE800的聲音下次開篇單敘。

學林IHIFI1969+拜亞動力 DT1990 PRO

用拜亞動力DT1990 PRO聽《夢回唐朝》時我特別將音量從50調至65,相比較前面兩位的表現,拜亞DT1990 PRO的感覺又是截然不同的,沒有那種特乾淨的冷感,整體氛圍好了不少,但人聲沒那麼有感覺了,低頻高頻我也不多說,因為我覺得聽這首歌聽不出拜亞的素質,我換了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s》,然後點上了一支煙。

低頻依舊不是那麼乾淨,量比較大,凝聚力還不算優秀,彈性尚好,下潛有一定深度,但皇后樂隊慣有的那種氛圍感出來了。人聲細膩程度和RE800差不多,多的是不同音色上的變化很自然,應該是推的還不夠,解析有待提升;高頻的通透性不錯,亮度還不夠,毛刺也是聽得到的。

聲場方面,學林IHIFI1969在拜亞DT 1990PRO上表現的更為宏大,廣度和深度都有,但有些薄,相比較動態,還是瞬態表現的更為出色,這點在另外兩款塞子上都有同感。不過話回來用學林1969搭DT1990 PRO本身是挑戰,從這程度上講,作為純甲類電晶體播放機,學林IHIFI1996對拜亞DT1990PRO的驅動並沒出現南轅北轍的叛離,音質平滑,音色乾淨又不失溫度。

五、整體總結

毫無疑問這是一款很有情懷的播放機,無論是名字還是包裝,又或是配件乃至產品設計和稀有的AMK解碼晶片,學林IHIFI1969可以說是做到了渾然一體的情懷之作。

只是從市場角度講,真正對1969年的純甲類放大器有情懷的人估計都已經去玩DIY功放了,剩下的HIFI燒友基本都是MP3時代成長起來的,IHIFI1969這種MP3的小螢幕能不能勾起情懷是個問句。

不過在我看來,首先石學林先生的這情懷是很感人的,畢竟價格只有3099元,他並沒在產品上加上情懷價,換個角度講IHIFI1969播放機在如今螢幕只比手機屏趨勢的今天,它的特立獨行如行走江湖的俠客一樣,萬里千山我獨行,江湖只留風和雨……

IHIFI1969播放機還有一個很大的有點是續航了得,不僅是內置6000毫安培鋰電池,同時沒了大屏,而且IHIFI1969在大系統裡還把螢幕消耗的電源都轉到LPF+耳放上了,它的推力足以推得動拜亞DT1990 PRO這樣的級別。

XUELIN/學林IHIFI1969 H6 純甲類電晶體便攜MP3 HiFi音樂播放機 ¥3099 領100元券

學林IHIFI1969的外觀是相當獨特的,頭頂和底部都是斜切的,正面瀑布式的豎紋和造型的斜面切割保持著呼應,只是正面就一個滾輪和一個很小的LED屏,你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螢幕的播放機。

滾輪有點大,網狀紋理比較明顯,阻尼感倒是很舒適,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音量;

這塊單色LED屏僅僅只有0.96寸大小,但是播放音樂時的介面還是有不少資訊展示;我估摸著這種小屏設計是源於以前的MPS剛出來那會都是小屏,營造的就是這種復古氛圍;

從機身頂部看曲面就更明顯了,上面同時設計了兩個孔,一個3.5mm耳機輸出孔,一個2.5mm耳機輸出孔;

再換一個角度看看它的曲面切割,金屬表層非常光滑,CNC工藝是少不了的;

底面同樣是非常光滑的曲面,常規的復位鍵、TF卡槽、USB充電口,還有兩個很精緻的螺絲;

螢幕左側按鍵有點多,原因是因為螢幕比較小,大家懂得。從上到下依次是開關機鍵(同時是確認鍵)、曲目切換鍵(同時有快進後退功能)、返回鍵、增益開關、附屏開關、鎖屏鍵;看到這估計很多人有興趣了。

先給按鍵一個特寫,機身有些厚,按鍵均為金屬圓柱,有點小,凸出並不明顯,標識顏色也有些淡,這些可以再強化一下,因為我的手比較大,雖然不會誤觸,但是確認感沒那麼強;

這張圖可以看不少細節,機身正面瀑布紋理上沒啥毛刺感,而且光澤感還比較強,就是不知道耐不耐磨損,機身型號IHIFI1969是刻上去的,下方就是附屏了;

附屏其實沒什麼特殊功能,單色LED屏,在播放歌曲的時候會跟著產生律動圖,點綴之餘,增添的是復古美感,就像早些年的千千靜聽那種感覺;

機身背面則是國磚大眾臉了,當然機身是全金屬的,目前並沒有套子可賣,顏色也僅有這一種銀灰色,做工很出色,按鍵設計是我不太喜歡的,但整體的感覺很特別。

三、交互部分展示

受制於螢幕的尺寸,學林IHIFI1969的UI主介面很簡單,就音樂播放、歌曲清單、資料夾、設置四個選項;

設置裡也只有播放設置、系統設定、產品資訊、語言設定、初始化五個選項,播放設置裡則有輸出設置、濾波設置、隨機播放、單曲迴圈、集體循環、EQ選擇;系統設定裡則是螢幕關閉定時、亮度設定、定時關機三大功能;整體看起來其實都是很常規的功能,這個也很正常,因為螢幕太小,僅靠幾個物理按鍵做交互,功能多了反而累贅,就這些功能,其實都是有壓力的。

四、音質部分鑒賞

硬體方面先引用一下官方的說明,解碼晶片搭載的是AKM 高端的AK4495 32BIT 768K的;運放晶片則是十分稀有且昂貴的ime49990,據說已停產,它是1969的靈魂,學林搞來不容易。關於AK4495咱也問了度娘,在HIFIDIY論壇找到了五年前一版主發的消息,具體介紹如下,AK4495首次採用最高7.5V電源高電壓供電突破了傳統的5V電源對DAC輸出動態的限制;同時具備5種可選特性的內置數位插值濾波器,支援PCM和DSD雙介面,採用44-pin LQFP封裝,可以理解為AK4399的升級版。

鑒於這顆獨特的稀有的AKM解碼晶片,我用了老人家的灰黃鸝、HIFIMAN的RE800和拜亞動力的DT 1990 PRO分別搭配學林IHIFI1969,以下為個人主觀聽感。

學林IHIFI1969+灰黃鸝

源于灰黃鸝這塞子偏冷,我選了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作為試聽曲目,第一遍聽的時候並沒刺激感,低頻太乾淨,下潛還算深,而且速度比較快,器樂分離感非常好,好的連人聲進來的時候都冷,不過並不是乾澀的那種,潤味(非韻味)在,尤其是高音的時候音色很亮,一點不顯毛刺;高頻算得上通透,但不是顯而易見的亮麗,延伸感比較舒展,開場的吉他solo不如主歌後面的間奏亮,但是作為單獨的存在,灰黃鸝還是給了我那種透亮的感覺,除此之外舞臺感很強烈,近乎半圓的聲場一目了然;聽到第三遍的時候,我身上的雞皮疙瘩就起來了,人聲飽滿而乾脆,鼓點急速有力,主吉他不搶節奏卻又讓層次分明,聽得過癮趕緊點支煙,問題應該是低頻,太冷太乾淨,反而體現不出熱血澎湃的宏大感。

學林IHIFI1969+HIFIMAN RE800

HIFIMAN RE800是一副拓撲振膜耳機,音色乾淨之程度比灰黃鸝更甚。如果說灰黃鸝的聲音是毒,那RE800則是邪,用它搭配學林1969聽《夢回唐朝》沒那麼強大的聲場感,整體的味道上沒那麼純淨,所以我又換了黃霑、徐克、羅大佑版的《滄海一聲笑》。

聲音的整體走向還是略顯偏冷,低頻下潛深,速度剛好,凝聚力一般,但彈性很好,器樂分離度中上乘不算優秀,但人聲還原度高,音染並不是很明顯,試聽的時候沒有設置迴圈播放,歌曲一下自動切換到流行樂裡,那人聲的甜味一下子就出來了,相當感人的說;還是說在《滄海一聲笑》裡的感覺,高頻很出色,開場的笛聲表現出的延伸感不僅有層次,毛刺控制的也很到位,夠亮夠脆;整體上缺乏的是聲場,依舊是半圓的,但縱深感不是特明顯,動態和瞬態都保持著相對的均衡,聽《滄海一聲笑》這類歌反而不刺激,聽流行樂的時候才凸顯出它的人聲,也不怕笑,咱聽的是任賢齊,那人聲能讓我回到15年前第一次聽任賢齊的那種感覺,這感覺在15年內基本沒有過,關於RE800的聲音下次開篇單敘。

學林IHIFI1969+拜亞動力 DT1990 PRO

用拜亞動力DT1990 PRO聽《夢回唐朝》時我特別將音量從50調至65,相比較前面兩位的表現,拜亞DT1990 PRO的感覺又是截然不同的,沒有那種特乾淨的冷感,整體氛圍好了不少,但人聲沒那麼有感覺了,低頻高頻我也不多說,因為我覺得聽這首歌聽不出拜亞的素質,我換了皇后樂隊的《We Are The Champions》,然後點上了一支煙。

低頻依舊不是那麼乾淨,量比較大,凝聚力還不算優秀,彈性尚好,下潛有一定深度,但皇后樂隊慣有的那種氛圍感出來了。人聲細膩程度和RE800差不多,多的是不同音色上的變化很自然,應該是推的還不夠,解析有待提升;高頻的通透性不錯,亮度還不夠,毛刺也是聽得到的。

聲場方面,學林IHIFI1969在拜亞DT 1990PRO上表現的更為宏大,廣度和深度都有,但有些薄,相比較動態,還是瞬態表現的更為出色,這點在另外兩款塞子上都有同感。不過話回來用學林1969搭DT1990 PRO本身是挑戰,從這程度上講,作為純甲類電晶體播放機,學林IHIFI1996對拜亞DT1990PRO的驅動並沒出現南轅北轍的叛離,音質平滑,音色乾淨又不失溫度。

五、整體總結

毫無疑問這是一款很有情懷的播放機,無論是名字還是包裝,又或是配件乃至產品設計和稀有的AMK解碼晶片,學林IHIFI1969可以說是做到了渾然一體的情懷之作。

只是從市場角度講,真正對1969年的純甲類放大器有情懷的人估計都已經去玩DIY功放了,剩下的HIFI燒友基本都是MP3時代成長起來的,IHIFI1969這種MP3的小螢幕能不能勾起情懷是個問句。

不過在我看來,首先石學林先生的這情懷是很感人的,畢竟價格只有3099元,他並沒在產品上加上情懷價,換個角度講IHIFI1969播放機在如今螢幕只比手機屏趨勢的今天,它的特立獨行如行走江湖的俠客一樣,萬里千山我獨行,江湖只留風和雨……

IHIFI1969播放機還有一個很大的有點是續航了得,不僅是內置6000毫安培鋰電池,同時沒了大屏,而且IHIFI1969在大系統裡還把螢幕消耗的電源都轉到LPF+耳放上了,它的推力足以推得動拜亞DT1990 PRO這樣的級別。

XUELIN/學林IHIFI1969 H6 純甲類電晶體便攜MP3 HiFi音樂播放機 ¥3099 領100元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