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式藝術節為什麼總是辦著辦著就辦不下去了?

中國現在每年舉辦的藝術節、戲劇節、音樂節等節展越來越多, 但真正具備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阿維尼翁國際藝術節甚至香港藝術節這種規模和影響力的節展, 卻並不多見。 更遑論在時間的維度上,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已“年屆七旬”, 自二戰之後, 從未間斷過, 其水準也一直在業界領先, 而中國現在連續舉辦時間最長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也才辦到第19屆。

上海國際藝術節海報

究其根源, 覆蓋全英、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的選戲視野與能力當然是重要因素, 但其組織結構和產權的穩定性也是決定性的基礎, 沒聽說英國工黨上臺或是保守黨上臺藝術節有受到任何影響, 即便是2013年蘇格蘭公投也沒對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舉辦產生影響, 反倒是那一年Fringe的劇碼中多了些探討公投得失的政論性主題。

政府撥款、企業資助、個人捐贈、票房收入等多管道的資金“供血機制”,

獨立於政黨、政府和任何商業企業(商業企業等各利益方)的非營利機構運營主體, 依法註冊的長期“生存許可”, 讓國外有了這樣一些“長壽”的藝術節。 某種程度上, 這些藝術節的產權被交由獨立運作的非營利機構, 背後的資金提供者達到了相對均衡、代表了各方利益, 既沒有人可以完全操控藝術節選戲決策或者利益處置, 也避免了因某一方資金來源出現狀況時導致整個藝術節的運行面臨崩塌。

聯想到今年10月由於競標失敗, 驅動傳媒負責人錢程所帶領的運營團隊結束自2012年開始的天津大劇院運營工作, 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搬出天津大劇院。 這則消息打破了國內演藝界和戲劇迷的平靜,

眾人在驚愕與歎息的同時, 更擔心其與中國戲劇界旗幟林兆華先生共同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將何去何從。 以前曾以首都劇場為“根據地”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 因為資金困難一度難以為繼, 自2016年開始徹底轉戰天津大劇院, 並與“天津曹禺國際戲劇節”合二為一。 當初徹底離開北京, 是因為北京的場租太貴, 而天津大劇院是主辦方自己經營的場地, 沒有租金負擔, 同時還能享受天津市政府對高端演出票價給予的補貼, 這種運作模式, 一時令不少北京等外地觀眾在戲劇節期間專程趕往天津追戲。

天津大劇院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劇碼《兄弟姐妹》 攝影|錢程

無獨有偶, 一直以民間形態掙扎求存的北京蓬蒿劇場主辦的南鑼鼓巷戲劇節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聽到其募捐及眾籌資金的消息。 9年間, 蓬蒿劇場的房租漲了三倍, 辦到第8屆的南鑼鼓巷戲劇節每年100多萬的開支雖然總數不大, 卻一直困擾著這個微型劇場的運營者。 運營人王翔幾乎把籌集資金當成了一項測試社會的實驗, 從嘗試公益基金會的路線, 到轉而向企業家求援, 他發現自己講完之後“台下的大老闆感動得直抽泣, 結果300個企業家只籌到了30萬資金”。

南鑼鼓巷戲劇節邀請劇碼《馬達加斯加》

這兩個戲劇節背後的產權或組織結構,都相對單一,比較依賴於個體或是單個企業運營團隊,一旦個體或企業的運營狀況發生問題,藝術節存在的基礎也就隨之動搖。同樣的一體兩面是,許多完全依賴於財政撥款的藝術節、戲劇節,資金比民間節展穩定,但多是官氣十足、遠離觀眾,它們即使可以長期存在,在藝術性上產生真正的國際影響力還需要努力。

所以,如果想要創造一個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需要我們現在就開始思考它的“頂層設計”,最理想的“股東”配置或許是既有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扶持,也有來自社會的商業贊助,並具備自身的票房“造血功能”。如果三者齊備,堪稱穩定結構,三方當中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都還可以挪移著去尋找下一個替代者,而不是立刻斷炊。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劇碼《假面·瑪麗蓮》

在藝術節實操運作層面,藝術節的策展工作未來會越來越轉移至專業的策展人或策展團隊,類似于職業經理人性質,以他們的專業性經驗和國際視野來支撐藝術節的品位和品質,而不是個人拍腦袋或是在演出市場上“抄水錶”——即藝術節同期市場上有哪些作品本來就要演出,看看還不錯,就給點兒錢,貼個牌,劃拉進藝術節的筐裡。

藝術節的組織結構層面,如果能按照國外通常的形態註冊為非營利性組織,是最好的。如果國內法律框架內尚不能實現,能夠註冊成公司,但享受一些稅收上的優惠和減免,也是當地政府可以給予的一種實際支持。

最重要的是,做這件事的人,得有一種信心和決心,一個藝術節的生與死,不能存於一人,它必須有獨立的生命與品格,猶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以今日中國表演藝術市場上的熱錢紮堆之程度,我們不難買下全世界各種高級別的演出,但在無數曇花一現的過往經驗中,現在最值得我們追求的,就是時間維度上的存在感和持續前行的腳印了,否則,我們的藝術節,永遠與別人差著半個世紀。

文| 水晶

本文刊載於20171212《北京青年報》B4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南鑼鼓巷戲劇節邀請劇碼《馬達加斯加》

這兩個戲劇節背後的產權或組織結構,都相對單一,比較依賴於個體或是單個企業運營團隊,一旦個體或企業的運營狀況發生問題,藝術節存在的基礎也就隨之動搖。同樣的一體兩面是,許多完全依賴於財政撥款的藝術節、戲劇節,資金比民間節展穩定,但多是官氣十足、遠離觀眾,它們即使可以長期存在,在藝術性上產生真正的國際影響力還需要努力。

所以,如果想要創造一個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需要我們現在就開始思考它的“頂層設計”,最理想的“股東”配置或許是既有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扶持,也有來自社會的商業贊助,並具備自身的票房“造血功能”。如果三者齊備,堪稱穩定結構,三方當中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都還可以挪移著去尋找下一個替代者,而不是立刻斷炊。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劇碼《假面·瑪麗蓮》

在藝術節實操運作層面,藝術節的策展工作未來會越來越轉移至專業的策展人或策展團隊,類似于職業經理人性質,以他們的專業性經驗和國際視野來支撐藝術節的品位和品質,而不是個人拍腦袋或是在演出市場上“抄水錶”——即藝術節同期市場上有哪些作品本來就要演出,看看還不錯,就給點兒錢,貼個牌,劃拉進藝術節的筐裡。

藝術節的組織結構層面,如果能按照國外通常的形態註冊為非營利性組織,是最好的。如果國內法律框架內尚不能實現,能夠註冊成公司,但享受一些稅收上的優惠和減免,也是當地政府可以給予的一種實際支持。

最重要的是,做這件事的人,得有一種信心和決心,一個藝術節的生與死,不能存於一人,它必須有獨立的生命與品格,猶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以今日中國表演藝術市場上的熱錢紮堆之程度,我們不難買下全世界各種高級別的演出,但在無數曇花一現的過往經驗中,現在最值得我們追求的,就是時間維度上的存在感和持續前行的腳印了,否則,我們的藝術節,永遠與別人差著半個世紀。

文| 水晶

本文刊載於20171212《北京青年報》B4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