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印象|兩千一百多年!四川年齡最老的古鎮,竟然是……

天府之國第一古鎮 (禮州古鎮)

青瓦粉牆的民居, 拾階而上的青石梯, 蒼翠的黃葛樹……和巴蜀許多古鎮一樣, 西昌禮州古鎮也在山水的環繞與滋潤中,

道出了幾許鄉土深情的寄語。

說到古鎮, 也許你會想到廣元的昭化古鎮, 資中的羅泉古鎮, 或者大邑的安仁古鎮。 誠然, 這些古鎮以它們自身的特點和歷史而享譽全川。 但是它們的歷史大都不算久遠。 最古老的昭化古鎮也早不過三國時期。

禮州古鎮就不簡單了。 早在西漢武帝時它的建制就開始了。

“禮州”之名

沿用至今已有700餘載

《元史·地理志》記載有文:“禮州在路西北, 瀘水東, 所治曰籠麼城。 南詔末年諸蠻相侵奪, 至段氏興, 並有其他。 至元九年平之, 設千戶所。 十五年改置禮州。 ”現存的禮州古鎮, 建於明代, 從建築特點完全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文化風貌和影響。 登高俯瞰, 古城池占地約1平方公里, 初建系沙土夯築,

清乾隆時期重以磚石修葺。 城池方正, 牆高6至7米, 牆厚8至12米, 有城垛子600餘個隨城牆排列整齊。 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 禮州鎮1995年1月14日被列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字形檔塔——禮州古鎮的標誌

原始文化

遺存四千多年

我們說禮州古鎮“老”, 不僅是它的建制久遠,

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悠長。

上世紀七十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禮州調查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並對陳遠村的一處進行了科學發掘, 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禮州文化”。 這是一處文化遺跡豐富,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遺存, 距今約四千多年。 考古工作者僅在百餘平方米內就發現了原始陶窯1座, 燒火坑9個, 墓葬21座。 出土石斧、石刀等石器97件, 陶器330多件。 陶器的肩部或腹部裝飾著精美的水波紋、漁網紋和幾何圖案, 顯示出禮州原始先民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禮州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把涼山地區的歷史從傳統定義上提前了兩千多年, 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密切關注, 並將其載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學術界普遍認為,

禮州新石器遺址的發現, 對於確立長江與黃河一樣, 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這一理論具有重要價值。 它在中華文明的群星中熠熠生輝, 光彩奪目。

禮州古鎮出土的漢代陶器

安寧河流域

最富庶的古老城鎮

這裡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大驛站,

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 由北向南的安寧河依偎在犛牛山下蜿蜒, 千百年來滋潤著一大片平原上繁衍生息的子民。 安寧河谷平原作為四川第二大平原, 稻粟飄香, 瓜果甜蜜。

一出瀘沽峽谷, 當人們翻山越嶺、精疲力盡地走到這裡, 眼前豁然開朗, 發現安寧河流域串珠狀盆地中最大的這塊平原, 越來越開闊起來。 陽光也變得愈加溫暖, 明亮的光輝刺破天邊的雲層, 西昌仿佛近在咫尺。

俯拍禮州鎮

徜徉古城

走進歷史隧道

儘管規模小了一些,但禮州古城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東為迎暉門、南為啟文門、西為寶城門、北為迎恩門,四門對峙,十字開街道貫穿城中,古城內外有七街八巷,巷陌相互連接。最妙的是小城東部列著一條千米街,恰似左右兩翅,活脫脫把一個小城,裝點成了一頂“烏紗帽”,小城南北的兩條護城河,恰似分墜“帽子”兩側的飄帶;南北街銜接處的一座鐘鼓樓,恰似一綹插在帽後的紅纓,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貌。

古鎮街景

古老的城門洞

傳統的商鋪

明清時,禮州受宗教文化影響,掀起建廟熱潮,各種寺廟至清末達45座。幾乎街街都有宮宇,巷村有寺廟。如城內有祖師殿、關帝廟、川帝廟、城隍廟、觀音閣、天上宮等;城外有玉皇廟、恒王宮、財神廟、文昌宮、萬壽宮、忠烈宮等;城郊有佛祖殿、牛王廟、天王廟、五顯廟、孔明廟、止水寺等。可謂各路神仙,各有時空。

文昌宮

道觀

西禪寺

禮州大戲臺

鐘鼓樓靜靜地佇立。三層閣台,六柱八角,雄偉壯觀。魁星閣頂台正中為木雕魁神,東南北三面各懸一匾,東掛“魁聯壁絡”,北懸“蘇示古縣”,南書“亮善遺蹤”。閣內裝置鼓樓,八方爪角飛簷上翹,上端系有的銅鈴,隨風吹搖動叮噹作響,清脆的聲音遠遠地傳向四方。

傳統民居

拐過石板老街,仰頭望,天空總是湛藍色的,潔白的雲朵輕輕地劃過,仿佛與眼前這些落滿歷史塵埃的房屋,和著一首律動的音樂。

古鎮上的商鋪

小鎮街街有茶館

處處遇茶客

午後,熙來攘往的人們,不慌不忙地在臨街的茶館裡,聊天下棋。隨意走進一家,立即有店主泡上茶來,旁邊樂呵呵的幾位老漢點著頭打招呼。

古鎮上的茶館

“在禮州鎮的老街上,隨處都是茶館。”

“沒得事情,大家都愛到茶館裡耍。幾乎每個茶館人都多,一杯茶、一副牌、三五好友就能在這裡坐一天。”

“現在來茶館的也不一樣了,咋個喜歡自己抱著茶杯來,玻璃杯、保溫杯、紫砂杯,反正是五花八門的,算是禮州茶館的一大特色吧。”

禮州

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

禮州,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是紅軍在西昌境內駐紮時間最長、部隊最多的地方。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繼續揮師北上途徑禮州。據民國《西昌縣誌》記載:“禮州地方,於五月十九日早飯後發現紅軍,直進分署,搜索長官。城廂內外之坐房鋪面,一概住滿,傾筐倒篋,發掘窖藏。凡遇金銀煙土首飾細衣,及一切貴重之物,則自取之。所有布服等件,難於運動者,則用竹筐舁(音俞)至文昌宮戲臺上,向空拋擲,任貧民爭取。官私倉廩,谷米雜糧,洞開門戶,聽人搬運。”

禮州至今仍保留著紅軍駐過的街道、民房、寺廟和祠堂等革命遺址。田壩村邊家祠是禮州會議會址。西禪寺內保存著周恩來住過的小屋,文昌宮是紅軍舉行群眾大會分發浮財地方,北街是紅軍駐紮最多的街道。

西禪寺內周恩來同志住過的小屋

古鎮美食

除了古色古香的美景,古鎮特色小吃也堪稱一絕。到過禮州的人不會忘記西禪寺的素齋、禮州的掛麵、湯元粉、豆腐、豆瓣、王涼粉、李油糕、張豆腐腦兒、文珍珠粑、陳冰粉、王糍粑和燈盞窩等,這些享有眾人口碑的小吃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

交通指南

禮州境內有108國道、雅攀高速公路、成昆鐵路南北貫穿,交通十分便利。從西昌到禮州全程約28.6公里,需時約25分鐘 ,上瀘黃高速後,在禮州出口下高速即可到達禮州鎮。

內容源於涼山城市新報 、華西都市報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小編刪除

俯拍禮州鎮

徜徉古城

走進歷史隧道

儘管規模小了一些,但禮州古城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東為迎暉門、南為啟文門、西為寶城門、北為迎恩門,四門對峙,十字開街道貫穿城中,古城內外有七街八巷,巷陌相互連接。最妙的是小城東部列著一條千米街,恰似左右兩翅,活脫脫把一個小城,裝點成了一頂“烏紗帽”,小城南北的兩條護城河,恰似分墜“帽子”兩側的飄帶;南北街銜接處的一座鐘鼓樓,恰似一綹插在帽後的紅纓,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貌。

古鎮街景

古老的城門洞

傳統的商鋪

明清時,禮州受宗教文化影響,掀起建廟熱潮,各種寺廟至清末達45座。幾乎街街都有宮宇,巷村有寺廟。如城內有祖師殿、關帝廟、川帝廟、城隍廟、觀音閣、天上宮等;城外有玉皇廟、恒王宮、財神廟、文昌宮、萬壽宮、忠烈宮等;城郊有佛祖殿、牛王廟、天王廟、五顯廟、孔明廟、止水寺等。可謂各路神仙,各有時空。

文昌宮

道觀

西禪寺

禮州大戲臺

鐘鼓樓靜靜地佇立。三層閣台,六柱八角,雄偉壯觀。魁星閣頂台正中為木雕魁神,東南北三面各懸一匾,東掛“魁聯壁絡”,北懸“蘇示古縣”,南書“亮善遺蹤”。閣內裝置鼓樓,八方爪角飛簷上翹,上端系有的銅鈴,隨風吹搖動叮噹作響,清脆的聲音遠遠地傳向四方。

傳統民居

拐過石板老街,仰頭望,天空總是湛藍色的,潔白的雲朵輕輕地劃過,仿佛與眼前這些落滿歷史塵埃的房屋,和著一首律動的音樂。

古鎮上的商鋪

小鎮街街有茶館

處處遇茶客

午後,熙來攘往的人們,不慌不忙地在臨街的茶館裡,聊天下棋。隨意走進一家,立即有店主泡上茶來,旁邊樂呵呵的幾位老漢點著頭打招呼。

古鎮上的茶館

“在禮州鎮的老街上,隨處都是茶館。”

“沒得事情,大家都愛到茶館裡耍。幾乎每個茶館人都多,一杯茶、一副牌、三五好友就能在這裡坐一天。”

“現在來茶館的也不一樣了,咋個喜歡自己抱著茶杯來,玻璃杯、保溫杯、紫砂杯,反正是五花八門的,算是禮州茶館的一大特色吧。”

禮州

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

禮州,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是紅軍在西昌境內駐紮時間最長、部隊最多的地方。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繼續揮師北上途徑禮州。據民國《西昌縣誌》記載:“禮州地方,於五月十九日早飯後發現紅軍,直進分署,搜索長官。城廂內外之坐房鋪面,一概住滿,傾筐倒篋,發掘窖藏。凡遇金銀煙土首飾細衣,及一切貴重之物,則自取之。所有布服等件,難於運動者,則用竹筐舁(音俞)至文昌宮戲臺上,向空拋擲,任貧民爭取。官私倉廩,谷米雜糧,洞開門戶,聽人搬運。”

禮州至今仍保留著紅軍駐過的街道、民房、寺廟和祠堂等革命遺址。田壩村邊家祠是禮州會議會址。西禪寺內保存著周恩來住過的小屋,文昌宮是紅軍舉行群眾大會分發浮財地方,北街是紅軍駐紮最多的街道。

西禪寺內周恩來同志住過的小屋

古鎮美食

除了古色古香的美景,古鎮特色小吃也堪稱一絕。到過禮州的人不會忘記西禪寺的素齋、禮州的掛麵、湯元粉、豆腐、豆瓣、王涼粉、李油糕、張豆腐腦兒、文珍珠粑、陳冰粉、王糍粑和燈盞窩等,這些享有眾人口碑的小吃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

交通指南

禮州境內有108國道、雅攀高速公路、成昆鐵路南北貫穿,交通十分便利。從西昌到禮州全程約28.6公里,需時約25分鐘 ,上瀘黃高速後,在禮州出口下高速即可到達禮州鎮。

內容源於涼山城市新報 、華西都市報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小編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