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個年代,那碗拌粉有嚼頭~

大雪一過, 氣溫驟降。 話說西頭二大爺那邊殺豬菜的熱鬧勁兒還未散盡, 東頭的三姨姥姥家又開始忙乎了。 壓粉條這是壩上農戶必備的年貨, 家家如此。

雞叫頭遍後, 三姨姥姥就拉著了燈, 這似乎成了農村人早已形成的生物鐘。 “嗨!孩兒他爹, 能凍住了(天冷了), 今天不行壓粉條吧!”老太太嘴裡哈著白氣, 用乾癟的手指了指窗戶上自然雕繡成的冰窗花。 “嗯!壓哇!夜裡天氣預報捏就說局部地區降溫呀, 反正就那點兒生活, 大姑娘坐轎——遲早也有這麼一遭!”老漢擦著了雀燈子(火柴), 點著了一天的第一鍋兒煙。 “要壓就起哇, 我先給豬熱上泔水, 你去閒房早早把粉面拿出來放了炕頭讓它醒的!”老太太語氣裡有點兒命令的意思。 “你喂你的豬, 醒面著急甚了, 我先把這鍋兒煙吸溜完再說!”老頭子爬在炕沿邊不緊不慢的吐著煙泡兒。

三姨姥姥性子急, 三句話不按她的來白眼球就掛上了血絲, 老頭子是村裡當總管的, 打理照外的生活其實一直也不用老伴兒操心, 但女人們總是愛嘮叨, 非得嘮叨個死心塌地。 “我的老祖宗, 昨天夜裡看完天氣預報我就把粉面取出來醒上了。 ”老頭兒見老伴兒發火了呲著大黃牙笑出了聲。

“你個老不正緊的, 半輩子了還跟奶奶開玩笑!”……土坯房裡傳出了和諧的笑聲, 一陣接一陣, 一直持續到三遍雞叫。

天剛濛濛亮, 村裡就炊煙四起。 大柱子媳婦早早把牛攆到茬子地, 徑直來到三姨姥姥家, 眊眊老太太顧上顧不上幫她壓粉條。 加工粉條配料簡單,

僅僅粉面、明礬、開水而已, 但也絕對是點兒技術活, 尤其是和麵。 和的生了壓不動, 和的熟了不禁煮。 這自然就得準確把握水的溫度, 明礬的多少。 三姨姥姥和粉面技術在全村子最有名, 也不知道和了多少年, 反正村裡人一提到壓粉條就想起三姨姥姥, 一看到三姨姥姥就想起了粉條。 三姨姥姥見大柱子媳婦來了, 趕快招呼進家上炕, 交談中得知老師傅家也打算今天壓粉條, 小媳婦心裡樂開了花。 還沒等小媳婦在炕沿邊溫熱屁股, 三豬頭老婆、四黑豆娘都來了……原來這些村婦們早就瞅見了大柱子媳婦進了三姨姥姥家, 這個時節, 一睜眼就登老太太的門, 要幹甚大家都清楚, 這向來就是一年一度的壓粉季。
村裡人就是這樣, 打聽到誰家要壓粉, 都背著洋面口袋子從四面八方趕來了, 一會兒的功夫就湊了四五家。 三姨姥姥按照先來後到, 排好順序, 自家卻推到了最後。 自嫁了這個村村, 十年有八年都是這樣。

待三姨姥姥給豬安頓的吃了“早點”,把雞從雞窩放出來,壓粉工作就開始了。三姨姥爺是專業的火頭軍,有著三十多年的燒火拉拜(風箱)經驗,啥時候需要大火?啥時候需要中火?啥時候需要小火?他控制的極好。曾經跟村裡人打賭——嘴吹灶火炕烙餅,得勝而出名。女人們家裡說話的功夫,三姨姥爺早就坐在灶火圪撈燒開了一鍋水。大柱子媳婦把餄烙床子頭朝南尾朝北架在了鍋頭上,頭尾各站一人,力氣小的在頭,力氣大的立尾,以防操作過程中出現腳重頭輕。三姨姥姥系上了遮巾,取了兩碗乾粉面倒進了大瓷盆,捏上兩小撮明礬,跟乾粉面和在一起拌勻,用落下水花的開水澆在粉面上,邊澆邊搋,眨眼的功夫一個粉團就成型。立尾的人把壓杆兒提起來,三姨姥姥揪下一塊兒粉團搓成長條狀塞進筒子裡,伴著壓杆兒有節奏的升降、降升的“嘎吱”聲,那潔白如玉的粉條擺動著優美的舞姿漂進了水中。三姨姥爺理智地控制著火候,待水花再次翻騰時,粉條就熟了。三姨姥姥用笊籬把熟了粉條撈入涼水桶冷卻,緊接著和下一鍋。盤粉托工作就是“二把刀”們的事兒了。

那幾個婦女在堂地擺好了篩子、笸籮,半蹲下身子圍著涼水桶,捋起袖子抓一綹放入“容器”,手指攤上幾下便是一個橢圓形的粉托。攤好的粉托靜待困水,冷卻,便於保存。

現出鍋的粉條不吃上一碗不算圓滿,就跟炒蓧麥就得吃黃蓧麥一樣。孩子們是最期盼吃現拌涼粉條的,大人們也如此,一年就盼這一回。大雪過後的壩上農村已冰凍三尺,但這“趁天氣吃涼粉”的規則必須要打破。四五家的粉條還沒壓完,這女人們的孩子早就踢塌了門楔。“別急,孩子們,咱們今天一人一碗,都有份兒!但我說一句,吃拌粉前,先把你們的那兩股股粉條(鼻涕)擦乾!”三姨姥爺愛開玩笑,不論輩分。誰說孩子們沒有聽話的時候,聽三姨姥爺這麼一說,慌亂中就地取材,舉起袖頭就是一頓狂抹。屋裡的冷氣在笑聲中蒸發。

這大鍋飯的場面就是熱鬧:凡是來的人一人盛上一碗,切上蔥花花,滴上油點點,加點老陳醋,淋點芥末油,在充足口水的潤滑下,都不知那粉條是咋下的肚!四黑豆今天可吃香了,頭碗的鹽湯都喝了,非要再來一碗,他娘怕他吃壞胃。趁天氣吃涼粉不說,粉這東西吃了著實是不好消化,聰明的孩子還真有辦法,調皮的使了個鬼臉,從褲兜裡掏出一板“健胃消食片”,學著電視裡的那句廣告語——“孩子胃脹不消化,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來幫忙”,當娘的沒有控制住四黑豆的食欲。滑稽的孩子又爭取了一碗。

時間一晃幾十年,隨著村裡人外出務工,“遠看紅磚房,近看碴門窗”成了壩上農村的最好概括,空心村剝奪了多彩的童年,不再延續。但,記憶永存。

那個年代,那碗拌粉,有嚼頭。

(2017年12月11日夜康保諾爾家中)

張利平,筆名原生態。康保縣張紀鎮教師。閒暇時喜舞文弄墨,不成氣候,自娛自樂。

看完張老師的這篇文章,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回到了村兒裡的老房子裡,那麼溫馨,那麼幸福...好想現在就來一碗粉!多放點醋!——西風君流著口水說。

待三姨姥姥給豬安頓的吃了“早點”,把雞從雞窩放出來,壓粉工作就開始了。三姨姥爺是專業的火頭軍,有著三十多年的燒火拉拜(風箱)經驗,啥時候需要大火?啥時候需要中火?啥時候需要小火?他控制的極好。曾經跟村裡人打賭——嘴吹灶火炕烙餅,得勝而出名。女人們家裡說話的功夫,三姨姥爺早就坐在灶火圪撈燒開了一鍋水。大柱子媳婦把餄烙床子頭朝南尾朝北架在了鍋頭上,頭尾各站一人,力氣小的在頭,力氣大的立尾,以防操作過程中出現腳重頭輕。三姨姥姥系上了遮巾,取了兩碗乾粉面倒進了大瓷盆,捏上兩小撮明礬,跟乾粉面和在一起拌勻,用落下水花的開水澆在粉面上,邊澆邊搋,眨眼的功夫一個粉團就成型。立尾的人把壓杆兒提起來,三姨姥姥揪下一塊兒粉團搓成長條狀塞進筒子裡,伴著壓杆兒有節奏的升降、降升的“嘎吱”聲,那潔白如玉的粉條擺動著優美的舞姿漂進了水中。三姨姥爺理智地控制著火候,待水花再次翻騰時,粉條就熟了。三姨姥姥用笊籬把熟了粉條撈入涼水桶冷卻,緊接著和下一鍋。盤粉托工作就是“二把刀”們的事兒了。

那幾個婦女在堂地擺好了篩子、笸籮,半蹲下身子圍著涼水桶,捋起袖子抓一綹放入“容器”,手指攤上幾下便是一個橢圓形的粉托。攤好的粉托靜待困水,冷卻,便於保存。

現出鍋的粉條不吃上一碗不算圓滿,就跟炒蓧麥就得吃黃蓧麥一樣。孩子們是最期盼吃現拌涼粉條的,大人們也如此,一年就盼這一回。大雪過後的壩上農村已冰凍三尺,但這“趁天氣吃涼粉”的規則必須要打破。四五家的粉條還沒壓完,這女人們的孩子早就踢塌了門楔。“別急,孩子們,咱們今天一人一碗,都有份兒!但我說一句,吃拌粉前,先把你們的那兩股股粉條(鼻涕)擦乾!”三姨姥爺愛開玩笑,不論輩分。誰說孩子們沒有聽話的時候,聽三姨姥爺這麼一說,慌亂中就地取材,舉起袖頭就是一頓狂抹。屋裡的冷氣在笑聲中蒸發。

這大鍋飯的場面就是熱鬧:凡是來的人一人盛上一碗,切上蔥花花,滴上油點點,加點老陳醋,淋點芥末油,在充足口水的潤滑下,都不知那粉條是咋下的肚!四黑豆今天可吃香了,頭碗的鹽湯都喝了,非要再來一碗,他娘怕他吃壞胃。趁天氣吃涼粉不說,粉這東西吃了著實是不好消化,聰明的孩子還真有辦法,調皮的使了個鬼臉,從褲兜裡掏出一板“健胃消食片”,學著電視裡的那句廣告語——“孩子胃脹不消化,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來幫忙”,當娘的沒有控制住四黑豆的食欲。滑稽的孩子又爭取了一碗。

時間一晃幾十年,隨著村裡人外出務工,“遠看紅磚房,近看碴門窗”成了壩上農村的最好概括,空心村剝奪了多彩的童年,不再延續。但,記憶永存。

那個年代,那碗拌粉,有嚼頭。

(2017年12月11日夜康保諾爾家中)

張利平,筆名原生態。康保縣張紀鎮教師。閒暇時喜舞文弄墨,不成氣候,自娛自樂。

看完張老師的這篇文章,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回到了村兒裡的老房子裡,那麼溫馨,那麼幸福...好想現在就來一碗粉!多放點醋!——西風君流著口水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