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真實版《急診科的故事》:“見過了太多生死,但從未麻木”

“面對生死, 我從不麻木。 ”11月29日, 105醫院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韋兵對記者說。 韋兵從2008開始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 在105醫院急診科已經工作9年了, 在急診救治方面,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工作上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連續多年被醫院評為“帶教先進個人”稱號。

救治危重病人忙而不亂

韋兵自小在合肥長大, 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 2008年進入105醫院急診科工作至今。

剛進入急診科工作, 見到各種各樣的生死, 各種各樣血腥的場面, 韋兵頗感不適應, 情緒波動比較大。 如今面對各種各樣的緊急事件, 韋兵都能做到心裡有數, 從容地處置各類突發情況, 救治危重病人忙而不亂。 韋兵認為, 急診科是個經驗的醫學, 要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積累急救經驗, 這樣診斷的成功率也會越來越高。

韋兵向記者介紹了自己平時的工作, 105醫院急診科加上負責人共17名醫生、32名護士。 “大家互敬友愛,

我這邊忙不過來, 別人看到了, 都會主動過來説明, 雖然沒人規定要這樣做, 但大家覺得這是自己的工作。 ”韋兵認為, “工作不是個人的事, 不是當班醫生的事, 而是所有人的事情。 ”

有時, 急診科會遇到重大救治任務, 例如集體性的食物中毒、高速上多車相撞等, 傷者往往有幾十人。 在這些事故中, 急診科團隊通過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 形成了有效的機制。 當得知發生重大事故後, “我們會主動從120工作人員處獲得大量資訊, 並通過醫院的應急指揮組, 按照需要調度醫院各個科室的資源, 基本上能在10分鐘之內, 全部趕到急診室待命。 ”

同急診患者關係很重要

韋兵告訴記者, 急診患者和普通患者不同。 首先, 急診患者心情特別著急, 例如外傷流血患者等, 會對自己的病情產生一種恐懼心理。 其次, 患者在外面受到了委屈, 或受到別人傷害, 到醫院後可能會把這些負面情緒, 發洩到醫生身上。

如何安撫好急診患者?搞好與患者的關係?韋兵認為, 這對急診室醫生來說, 是一門藝術,

這也是長期修煉的結果, 要用藝術性的方式去處理, 有技巧地告訴病患, 引起患者、家屬對病情的重視, “不要讓他情緒變得更緊張。 ”

此外, 還要給患者信心和希望, 穩定患者的情緒, 給患者必要的幫助。 “比如說由於一些原因, 患者家屬不理患者, 沒人送飯, 怎麼辦?”遇到這種情況, 韋兵會主動把自己的飯讓給病患吃。

除了看病以外, 韋兵還會陪患者聊聊天, 解決患者心理上的負擔。 遇到可憐的流浪人員暈倒, 或者特別貧窮的患者, “我們也會捐點錢給他們, 我覺得這是平常的事情, 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 ”

工作忙對孩子很愧疚

談及自己的感情經歷, 韋兵說, 醫生的生活比較簡單, 交際圈也小。 剛畢業時, 他作為一名住院醫生, 要參加提升自我的考試, 做好為病人就診、寫病歷等本職工作, 沒有太多時間和外界接觸, 沒時間進行交友活動。 2007年, 韋兵與同是醫生的妻子相識, 戀愛一年後, 兩人踏入婚姻殿堂, “愛人是亳州人, 人很善良, 我主動追求的她, 我們能互相理解, 有共同的話題。 ”

生活和工作上,韋兵和妻子互相理解,“她值夜班,我也值夜班,說實話,我們對孩子頗感歉疚。”因為工作忙,韋兵和妻子工作三班倒,還要加班,夫妻倆夜班頻次都高。韋兵的大兒子今年8歲,上小學三年級,成績中上等,“我們對孩子輔導得少,基本上靠他自己。”由於父母工作忙,有一次,兒子寫完作業,需要家長簽字,看到爸媽都不在家,孩子就模仿爸爸的字跡自己簽字。

韋兵發現後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很不好意思、很無奈,“我們也很愧疚,感覺虧欠孩子太多了。”如今,韋兵的二寶也四個月大了。“生二寶後,我愛人在家休產假,要好一些。”韋兵說。

面對生死他從不麻木

“你們急診室醫生見慣了生死,是不是已經有點麻木了?”面對這樣的詢問,韋兵告訴說,“面對生死,我從不麻木。”

韋兵表示,自己雖然見到過太多的生死,但自己從不會無動於衷,“在生死搶救的時候,我都是盡心盡力,絕對不會敷衍了事,我們每個醫務人員也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生命非常脆弱,急診科醫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努力將一個瀕危死亡的患者搶救回來,“這也是我們急診科醫生非常有成就感的地方。”

韋兵記得,2015年的一天淩晨2點,一名被刀刺中心臟的28歲男子被送到急診科,“當時我判斷特別快,120送到我們醫院時,他已經出了非常多的血。”雖然當時這個患者看上去還可以,但韋兵判斷,刀很有可能刺在心臟上,直接聯繫將傷者送到手術室,進行開刀搶救。“心臟刺傷搶救,是爭分奪秒的事情,判斷不準確,這個病人很可能就死了。”

令韋兵感到欣慰的是,這個病人最後幸運地活了下來了。“若當時稍微耽擱幾分鐘,這個病人肯定活不了。”韋兵有感觸地向記者回憶。

105醫院急診科負責人章福彬主任告訴記者,韋兵工作在急診一線,平時很辛苦,“他還是我們寇里的教學組長,帶教工作做得非常好。他連續三年被院裡面評為‘優秀帶教老師’。”此外,韋兵平時工作中團結同事,“若發現科裡面有什麼問題,他也願意說出來,為了科室的進步和發展獻計獻策。”

作者:郝東紅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用戶端記者許佳

攝影:劉玉才

生活和工作上,韋兵和妻子互相理解,“她值夜班,我也值夜班,說實話,我們對孩子頗感歉疚。”因為工作忙,韋兵和妻子工作三班倒,還要加班,夫妻倆夜班頻次都高。韋兵的大兒子今年8歲,上小學三年級,成績中上等,“我們對孩子輔導得少,基本上靠他自己。”由於父母工作忙,有一次,兒子寫完作業,需要家長簽字,看到爸媽都不在家,孩子就模仿爸爸的字跡自己簽字。

韋兵發現後沒有生氣,只是覺得很不好意思、很無奈,“我們也很愧疚,感覺虧欠孩子太多了。”如今,韋兵的二寶也四個月大了。“生二寶後,我愛人在家休產假,要好一些。”韋兵說。

面對生死他從不麻木

“你們急診室醫生見慣了生死,是不是已經有點麻木了?”面對這樣的詢問,韋兵告訴說,“面對生死,我從不麻木。”

韋兵表示,自己雖然見到過太多的生死,但自己從不會無動於衷,“在生死搶救的時候,我都是盡心盡力,絕對不會敷衍了事,我們每個醫務人員也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生命非常脆弱,急診科醫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努力將一個瀕危死亡的患者搶救回來,“這也是我們急診科醫生非常有成就感的地方。”

韋兵記得,2015年的一天淩晨2點,一名被刀刺中心臟的28歲男子被送到急診科,“當時我判斷特別快,120送到我們醫院時,他已經出了非常多的血。”雖然當時這個患者看上去還可以,但韋兵判斷,刀很有可能刺在心臟上,直接聯繫將傷者送到手術室,進行開刀搶救。“心臟刺傷搶救,是爭分奪秒的事情,判斷不準確,這個病人很可能就死了。”

令韋兵感到欣慰的是,這個病人最後幸運地活了下來了。“若當時稍微耽擱幾分鐘,這個病人肯定活不了。”韋兵有感觸地向記者回憶。

105醫院急診科負責人章福彬主任告訴記者,韋兵工作在急診一線,平時很辛苦,“他還是我們寇里的教學組長,帶教工作做得非常好。他連續三年被院裡面評為‘優秀帶教老師’。”此外,韋兵平時工作中團結同事,“若發現科裡面有什麼問題,他也願意說出來,為了科室的進步和發展獻計獻策。”

作者:郝東紅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用戶端記者許佳

攝影:劉玉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