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行車情結

自行車情結

不得不承認, 如今是一個共用的時代。 共用資源、共用網路、共用知識……

近年來, 公共自行車、共用單車在國內許多城市火爆起來!共用單車越來越優雅地進入人們的生活,

也引發了我對自行車的的縷縷思緒。

記不清是哪一年, 反正當時我年齡很小, 剛剛讀小學二年級。 有一天, 我忽然對自行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天的傍晚, 我都要早早地迎候在街口, 只要一望見父親騎車而歸的身影, 我就會飛奔而去, 從他手中搶過自行車便歪歪扭扭地在小街上練習推車。

“瞧這丫頭野的, 人還沒有車把高呢, 就想騎車, 當心摔著。 ”對老奶奶們的勸告, 我只當成了耳邊風, 壓根就沒往心裡去, 依然我行我素地每天做著推車的遊戲。

過了沒幾天, 父親鄭重地說, 從今天起我教你們學騎車。 我和妹妹樂得又蹦又跳。 那時的紅星西路才剛剛開通,路面還沒來得及硬化,

一刮大風或有汽車路過, 便塵土飛揚, 我們卻絲毫不顧及這些。 每天的黃昏, 都有兩個頭戴蝴蝶結, 身穿背帶裙的小女孩, 在一個中年男子的把扶下, 十分賣力的學習騎車。 先是掏腿, 後是騎大樑, 就是不能坐在車座上, 爸爸說:“你們的腿還太短, 等過兩年長高了再坐鞍子上吧。 ”

只比我小一歲的妹妹比我膽大, 車也比我學得快, 過了沒多久, 便能獨立地溜、上、蹬了(當然是掏腿)。 又過了幾天, 就可以摔開父親的把扶, 自己歪歪斜斜、搖搖擺擺地一路蛇行而去。 緊接著就是晚飯後瞞著父母, 悄悄地把自行車推出去, 一個抬腿就敢上, 就敢騎, 初生之犢, 全不知怕為何字。

我卻不行, 膽子比妹妹小, 自然學得比較慢。 有一天, 我也學妹妹開始獨立行動,

起先騎得很順利, 忽然前面走來一個人, 心裡明明白白地是想避讓開的, 卻鬼使神差地直向那人沖了上去, 真是準確至極、勇猛至極。 為了不撞著人家, 於是猛勁一擰車把, 連人帶車狠狠地摔倒在地, 自行車把歪輪扭, 膝蓋也摔出了血, 嚇得我一個多月沒再敢沾自行車的邊。

等到我能夠獨立地駕馭自行車的時候, 便在心裡悄悄地打開了外公的主意。 我知道外公有一輛嶄新的大金鹿牌自行車, 平時放在家裡寶貝似地“供著”, 小姨央告了好幾次, 外公都不給她騎。 那天, 我雙手摟著外公的脖子, 一邊“外公——外公——”一連聲甜甜地叫著, 一邊把我的學習成績單和三好學生獎狀直往外公手裡塞。 外公雙手撫摸著下巴哈哈地笑著:怎麼,

又是雙百分, 真是我的好孫女, 想要什麼, 說吧!爺爺給你買。 我立即從外公懷裡爭脫出來, 響亮地回答, 我什麼都不要, 就想玩玩你的那輛大金鹿, 沒想到外公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學校離家很近, 雖然我還不到騎車的年齡, 但我每天卻神氣十足地騎著自行車去上學。 從此, 一輛自行車, 一隻書包, 伴隨著我從家門到校門, 由小學而初中而高中而大學, 伴著我結束了我的學生時代。

學生時代令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騎車去曲阜旅遊。 那是八十年代初的一個署假, 剛剛讀高中的十幾名同學計畫著要去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情,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決定瞞著家長和老師騎車去曲阜。

那天天剛剛濛濛亮, 我們一人騎一輛自行車準時在青年體育場門口集合了。

除去兩個“叛徒”, 一行12人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地向曲阜進發了。 那時的路雖說沒有現在寬敞, 但是柏油路面道路兩旁卻是綠樹如蔭, 把我們的心兒映襯地好鮮亮, 自行車載著我們, 馳騁在人生的黃金歲月裡。

我們的自行車也是已經更新了的, 或鳳凰、或飛鴿、或永久, 式樣當然是那種精精巧巧, 輕輕俏俏的。 顏色更是大紅、粉紅、鵝黃、嫩綠、雪青、蔚蘭……有的女生還在兩個車把之間, 用彩色薄紗, 紮了一隻美麗的蝴蝶結, 真的是姑娘如花, 車子如花。

我們的騎車技術經多年的實踐, 也非昔時可比, 大多已達到隨心所欲、爐火純青的境地。 上得車來, 要快則雙輪如飛, 要慢則膠著寸行, 靈活機巧如水中之魚林中之鳥。 於是長髮飄飄,麗衣飄飄,帥氣之極,瀟灑之極。帥氣瀟灑的人和車,灑一路歡聲笑語,灑一路青春年華,成就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

後來,我結婚成了家。再後來我有了可愛的兒子,於是自行車便增添了一個附著物——固定在兩個車把之間的金屬絲編就的菜藍子。隨著兒子的降生,車後座又多了一個小小的惹人憐愛的兒童專座。

每天的清晨,我都要準時騎著自行車匆匆出門,先是幼稚園、後是小學,在那裡放下專座上的寶貝兒子,然後匯入自行車的激流之中,順著寬寬窄窄長長短短的大街小巷,走進自己的工作崗位。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又會準時地從報社的大樓裡走出,騎著自行車順著寬寬窄窄長長短短的大街小巷,去幼稚園 ,或是小學,而後再去菜市場,最終停在自己的家門口。這時,我的自行車便成了“重負之牛”,前面的菜藍子裡滿滿地裝著魚肉菜蛋,後座上是寶貝兒子。家裡等待我的是鍋碗瓢盆交響曲。在家裡我再也不是什麼編輯記者,我只是丈夫的妻子,是兒子的母親,為人妻為人母,我有份必盡的義務和責任。

這種前面有一個筐子,後面有一個兒童座的自行車,實在是當今中國女性的象徵呢。前面的菜藍子裡,裝著我們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車後的專座上,載著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期盼。騎來騎去,中國女人們來往于家庭和工作單位之間;騎來騎去,中國女人們完滿成就著自己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雙重角色。

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騎著自行車,中國女人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騎著自行車,中國女人們完成著自己自尊、自強的平凡而又絢麗的人生。

張玲

作者簡介:

張玲,濟寧日報社高級記者。從事新聞工作近三十年年。先後在《濟寧日報》、《大眾日報》、《法制日報》、《散文》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新聞稿件數千篇,散文數百篇,並多次榮獲市、省、國家級獎勵。1999年,山東省出版社為其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集《明珠耀闕裡》,2000年,中國作家出版社為其出版散文集《翻閱生命》。2017年4月,其散文《母愛無言》榮獲第四屆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

於是長髮飄飄,麗衣飄飄,帥氣之極,瀟灑之極。帥氣瀟灑的人和車,灑一路歡聲笑語,灑一路青春年華,成就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

後來,我結婚成了家。再後來我有了可愛的兒子,於是自行車便增添了一個附著物——固定在兩個車把之間的金屬絲編就的菜藍子。隨著兒子的降生,車後座又多了一個小小的惹人憐愛的兒童專座。

每天的清晨,我都要準時騎著自行車匆匆出門,先是幼稚園、後是小學,在那裡放下專座上的寶貝兒子,然後匯入自行車的激流之中,順著寬寬窄窄長長短短的大街小巷,走進自己的工作崗位。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又會準時地從報社的大樓裡走出,騎著自行車順著寬寬窄窄長長短短的大街小巷,去幼稚園 ,或是小學,而後再去菜市場,最終停在自己的家門口。這時,我的自行車便成了“重負之牛”,前面的菜藍子裡滿滿地裝著魚肉菜蛋,後座上是寶貝兒子。家裡等待我的是鍋碗瓢盆交響曲。在家裡我再也不是什麼編輯記者,我只是丈夫的妻子,是兒子的母親,為人妻為人母,我有份必盡的義務和責任。

這種前面有一個筐子,後面有一個兒童座的自行車,實在是當今中國女性的象徵呢。前面的菜藍子裡,裝著我們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車後的專座上,載著我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期盼。騎來騎去,中國女人們來往于家庭和工作單位之間;騎來騎去,中國女人們完滿成就著自己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雙重角色。

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騎著自行車,中國女人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騎著自行車,中國女人們完成著自己自尊、自強的平凡而又絢麗的人生。

張玲

作者簡介:

張玲,濟寧日報社高級記者。從事新聞工作近三十年年。先後在《濟寧日報》、《大眾日報》、《法制日報》、《散文》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新聞稿件數千篇,散文數百篇,並多次榮獲市、省、國家級獎勵。1999年,山東省出版社為其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集《明珠耀闕裡》,2000年,中國作家出版社為其出版散文集《翻閱生命》。2017年4月,其散文《母愛無言》榮獲第四屆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