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佛系”這個詞突然火了?

佛系這個詞在17年下半年出現較多, 在12月上旬比較火熱, 12月11日 一個大號發佈了一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徹底引爆佛系這次詞。

一時間佛系粉絲、佛系買家、佛系員工、佛系學生、佛系化妝、佛系健身、佛協戀愛、佛系備胎、佛系戒煙、佛系減肥等等等...一時間什麼詞語都可以加個佛系的首碼。

先說說為什麼佛系這個詞語會火吧。

目前大家對佛系的理解意思是:有也行, 沒有也行, 不爭不搶, 不求輸贏, 得過且過。 大概就是有點不積極的意思。

比如說想戒煙, 可也就是嘴上說說, 偶爾戒一兩天又開始抽煙了然後繼續說著戒煙,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就可以被稱為佛系戒煙;還有佛系員工, 老闆說什麼就是好的, 恩, 哦, 知道了... 老闆怎麼說就怎麼做, 基本不提問, 不反駁, 不反抗;佛系追星就是心如止水, 不動怒, 不吵架, 不控評, 不反黑的一種愛與和平, 默默關注的追星方狀態。

這種狀態是大部分90後們的基本處事風格, 所以大號們幾篇佛系開頭的文章, 戳到了大家的痛點, 一下子引起瘋狂轉發, 評論....慢慢的這個詞就火起來了。

但是!!!為什麼要把這類帶點消極的處事方式命名為“佛系”呢?是因為佛教徒以慈悲為本,

忍辱為行。 對於聲色貨利, 五欲六塵, 多遠避之。 不似世人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

然後一批自命為積極前進的人, 給加上消極逃世的帽子, 認為佛教不適合於現代這種物競天擇的競爭社會。 從而出現佛系這個詞語呢?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極逃世的宗教嗎?不, 只要對佛法稍有瞭解的人, 就會知道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 比方從一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乃有中國黃老的清靜無為, 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 而在佛教, 卻慈悲勇猛, 精進不懈。 這是佛教的偉大處, 也表示佛教的積極性。

佛教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 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 而要“我為人人”, 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 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

休戚與共的, 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 因此不能自私自利, 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 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 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 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 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總之, 佛教在某種程度上, 可以使人向善, 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

這樣說或許不好理解, 說個例子, 兩千多年輕悉達多太子看到, 每個人都受制於老病死, 我們擁有的一切, 包括在世間的一切努力, 同樣受制於老病死。 既然如此, 就應該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憂、無惱的解脫之道。 否則的話, 哪怕眼前擁有再多, 也是轉瞬即逝、朝不保夕的, 又有什麼意義呢?經過這番抉擇,

他生起了堅定的求道之心, 要去度己度人。

為什麼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而不是在家修行呢?因為他看到, 世俗生活充滿羈絆, 違緣重重, 不容易專心修道。 所以, 真正想要解脫生死, 通達涅槃, 出家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出家需要完全割捨世俗的生活(離開親人、家庭、事業這樣的世俗世界)到寺院裡做尼姑、和尚。 一般梯度出家後的每天得吃齋修行,受具足戒,成為真正的僧人,放下俗世之事,一心學法講法,受十方供養。這樣又有多少人能敢於去做這件事呢?所以佛教是積極向上的,並不是“佛系”一詞表達的意思!!!

一般梯度出家後的每天得吃齋修行,受具足戒,成為真正的僧人,放下俗世之事,一心學法講法,受十方供養。這樣又有多少人能敢於去做這件事呢?所以佛教是積極向上的,並不是“佛系”一詞表達的意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