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葉嘉瑩古詩詞課:千古常新的古詩十九首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文章節選自《古詩詞課》(葉嘉瑩 著 三聯書店 2017年12月刊行)。 文章版權所有, 轉載請與微信後臺聯繫。

第三課 古詩十九首

文 | 葉嘉瑩

在中國詩歌史上, 有十分奇怪的一組詩, 它們非常易懂卻又相當難解, 藝術成就極高卻又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人人讀了心中都覺得有所觸動, 卻又很難說清受到觸動的緣由。 這一組詩, 最早見於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 編者為它們加了一個總題——《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時期一些無名氏的作品, 但與一般的漢樂府又有所不同。 它們是社會中下層文人所作, 作者年代相近卻並非一人, 各詩所詠的內容也沒有一定的次序或關聯。 然而, 這十九首詩實在是代表著五言古詩早期的最高成就, 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至歷代詩論家經常將之與《詩經》《楚辭》相提並論。 《古詩十九首》在寫作態度上十分真摯誠懇,

語言也相當平易淺近, 絲毫沒有後世詩人那種爭新立異、逞強好勝的用心, 但其意蘊之深微豐美, 卻經受住了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的反復挖掘, 使每個人都能夠有所得或有所感。 清人陳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詩選》中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 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 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 慊慊猶有不足, 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 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 莫不欲終身相守, 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 猜彼之見棄, 亦其常也。 夫終身相守者, 不知有愁, 亦複不知其樂, 乍一別離, 則此愁難已。 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 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雖此二意, 而低回反復, 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

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 人人各具, 則人人本自有詩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 即能言而言不能盡, 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

這段話說得極好。 《古詩十九首》所寫的內容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問題, 寫出了人們心靈深處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幾種感情的基本類型。 這些感情來源於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凡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 都不可能沒有經歷過。 然而, 《古詩十九首》卻獨能把這些感情表現得如此低回反復, 溫厚纏綿, 動人心弦。 這也正是《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 看一看它表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東城高且長

東城高且長, 逶迤自相屬。

回風動地起, 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 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 蟋蟀傷局促;蕩滌放情志, 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 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 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一作“中帶”, 但一般認為“巾帶”較勝), 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 銜泥巢君屋。

凡是好詩, 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種感發的力量, “東城高且長, 逶迤自相屬 ”兩句就是如此。 “東城 ”, 指的是東漢首都洛陽城的東城, 這很可能是作者來到京城洛陽後的第一個印象。 你看他的口氣:那東城的城牆不但 “高且長 ”, 而且 “自相屬 ”。 “屬”是連接的意思, 他說那城牆之間相互連接, 沒有一個終端, 沒有一個缺口, 連綿不斷, 一望無邊。 這個形象給人一種什麼聯想呢?一般來說,

“城牆 ”對人起著一個隔絕和限制的作用;而都城, 不但是一個國家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也是大家追求功名利祿的中心。 讀書人到京城是來 “求仕 ”的:要想實現政治理想, 首先必須為自己在朝廷中找到一個位置。 可是, 你打得進去嗎?《古詩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青青陵上柏》中說, “驅車策駑馬, 遊戲宛與洛 ”, 然而 “洛中何鬱鬱, 冠帶自相索”!洛陽城中繁華富麗, 到處都是高車駟馬和達官貴人, 他們自相往來, 互相利用, 結成了一個官場的圈子, 對外來的寒門之士是排斥的, 不接納的。 你看, 這“自相索 ”和“自相屬 ”的口氣多麼相似!在這十九首詩中, 有很多地方表現了這種人生不能得志的思想感情, 我們可以拿來互相印證。

“回風動地起, 秋草萋已綠 ”,是詩人感情上的一個跳動和變化。帶有象喻性的形象也由城牆轉變為 “回風 ”和“秋草 ”。“回風 ”,是一種從地面盤旋而起的迅疾的風,它帶著那麼強大的摧傷力量遠遠地席捲而來,整個大地立刻就被籠罩上一片肅殺之氣。但“秋草萋已綠”的形象就有些不好理解 ——碧綠茂盛的草本來應該是美好生命的象徵,為什麼在這裡也帶有一種悲傷悽楚的氣氛?一般認為,草木枯黃才能引起人的悲哀,其實並不一定。杜甫有一首《秋雨歎》說:“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但下邊接著說:“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詩人落淚,是因為擔心那美好芬芳的生命不久就要受到摧殘。李商隱有一首詠蟬詩說:“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詩人悲哀,是因為草木無情,在蟬悲痛欲絕的鳴聲中居然還是這麼碧綠茂盛。詩人的感情都是敏銳的,他們的悲傷,有時是因為對未來的聯想,有時是因為當時情景的對比和反襯,有時甚至並無道理可講,純屬一種直感。“秋草萋已綠 ”——你不必考慮任何理性的解釋,那就是詩人看到碧綠茂盛的秋草在回風中擺動,而引起內心的一陣動盪,即所謂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劉勰《文心雕龍 ·物色》)。南唐中主李璟曾戲問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這是一個詩人自己也無法正面回答的問題!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是說四季更迭輪換得這麼快,眼看著冬天就要來到,一年的日子馬上就要過完了。這是詩人對光陰消逝的感慨。在中國詩歌中有一個傳統的習慣:一提到光陰的消逝,往往接著就聯想到生命的短暫無常。屈原《離騷》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緊接著就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所以你看,這首詩在感情和形象上雖然不斷地跳躍,但詩人的感發在進行中其實是很有層次的。他從城牆、回風、秋草,直到大自然四時的變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把讀者的感發引向他心中真正的情意。

對“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兩句,讀者可以有深淺兩個層次的理解。從淺的層次看,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寒冷的晨風使我進一步意識到暮秋已經來臨,從而心中感到一陣悲苦;蟋蟀已經叫不了多久了,這使我聯想到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短暫嗎?如果僅僅做這樣的理解,這兩句詩也能夠給你一種感動,而且這種感動與詩的主題是相合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實在是很奇妙:在一個歷史文化比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語言的符號經過長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聯想,而且只有屬於這一文化傳統之內的人,才熟悉這種聯想。西方語言學的符號學家把這一類語彙稱作 “語碼 ”。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所以中國的詩歌中 “語碼 ”也特別豐富。這裡的 “晨風 ”和“蟋蟀”,恰好就是兩個語碼。而且,它們又恰好是中國儒家經典《詩經》中兩首詩的篇名。《晨風》見於《詩經》中的《秦風》,開頭四句是: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晨風 ”是一種鷂鷹類的猛禽,這首詩從晨風起興,由此想起了心中所思念的一個人。詩中並沒有說明這是一個什麼人。《毛詩序》認為,這是秦國人諷刺秦康公不能繼承秦穆公的事業,不能任用賢臣的一首詩。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時代是秦國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時代。聯想到這個背景,“晨風懷苦心 ”就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一個才智之士生不逢時的感慨!《蟋蟀》見於《唐風》,開頭四句是:“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意思是說,蟋蟀已經躲進屋子裡來叫了,說明時間已經到了九月暮秋,如果現在還不及時行樂,一年的光陰很快就要白白過去了。《毛詩序》說這是諷刺晉僖公 “儉不中禮 ”,認為應該 “及時以禮自虞樂 ”的一首詩。那麼,後面 “蟋蟀傷局促 ”這一句除了感歎生命的短暫之外,就又包含了一層何必如此自苦、不妨及時行樂的意思在內。這就是中國的古詩!它把對時代與政治的感慨、與個人的命運結合得如此緊密,而表達得又是如此溫厚含蓄,不露鋒芒!

既然政治理想不能實現,而人的青春又是如此短暫,那麼該當怎麼辦才好呢?詩人說:“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蕩滌 ”,是沖洗的意思。沖洗什麼?沖洗那一切加在你身上的限制和拘束。人生如此短暫,你為什麼總是要說的不敢說,要做的不敢做,要追求的不敢追求?你何苦又給自己加上這麼多自我的約束?應該注意的是:這兩句之中其實存在著一種矛盾和掙扎的心理,而這種心理也正是《古詩十九首》所涉及人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青青河畔草》一首,描寫了一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的女子,結尾兩句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所謂 “難獨守 ”,說明她現在還是在 “守”,只不過心中正在進行著 “守”與“不守 ”的矛盾與掙扎。另一首《今日良宴會》說:“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坎軻長苦辛。”意思是:我們曾經有過這麼多的理想和追求,可是有誰能夠真正如願以償?人生一世也不過就像大風卷起的塵土那樣無足輕重,為什麼你不尋找手段先去占住一個高官厚祿的地位?為什麼你老是讓自己過這種坎坷貧賤的生活?這也是一種 “守”與“不守 ”的矛盾。中國讀書人很講究操守,儒家主張一個人必須有所不為然後才能夠有所為。可是,當整個社會都在墮落的時候,當你的理想和志意全部落空的時候,當你淪於貧窮與痛苦之中的時候,你還能夠保持你的操守嗎?你是否也該不擇手段地去追名逐利?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這個矛盾面前經歷過痛苦的掙扎和抉擇。

南宋詞人辛棄疾,一個志在為國家收復北方失地的英雄豪傑,當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排擠,所有的理想與志意都不能實現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這又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傳統:當他們在事業上失意的時候,往往就去向美酒和美人之中尋求安慰。好,現在我們的詩人也要放蕩自己的情志,去追求一位美人了。可是你看,他寫放蕩的情志依然寫得這麼美,這麼富於象喻性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中,提到美人,往往暗喻君子;提到衣飾的美好,往往暗喻品德的美好。你看詩人所追求的這位美人,既有“顏如玉 ”的本質美,又有 “羅裳衣 ”的服飾美,更有 “理清曲 ”的才能美。而且還不止如此,她與詩人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內心感發的交流。何以見得?古人認為,音樂的聲音是可以傳達內心情意的,但只有知音才能聽懂。“音響一何悲 ”的“悲”字,說明詩人已經聽懂了樂曲聲中所傳達的情意。“弦急知柱促 ”,表面上是說琴弦繃得很緊,所以琴聲十分高亢急促,但在實質上,這一句是在強調彈者和聽者之間心靈上所產生的那種相互感應有多麼緊張、強烈。——這話真的很難說清,也許只有直覺的感受才能夠體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兩句寫得也很妙。馬的奔跑叫 “馳”,而內心在不停地思量,也是一種 “馳”,當你的心在 “馳”的時候,手卻在下意識地把頭巾和衣帶整理好,這是什麼意思?這說明此時你的心裡所產生的是一種尊敬而嚴肅的感情。清末詩人龔定庵曾寫過一首小詩:“偶賦淩雲偶倦飛,偶然閑賦遂初衣。偶逢錦瑟佳人問,便道尋春為汝歸。”王國維批評了這首詩,因為它字面雖然高雅,感情卻十分輕佻。《古詩十九首》與此相反,它的語言雖然大多很淺近,但感情卻極其真摯而深厚。詩人沉吟的結果是 “聊躑躅 ”——沒有冒昧地向前,這同樣表現了一種感情上的尊重與嚴肅。那麼,詩人現在心中所想說又不敢說的是什麼呢?是“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這兩句仔細想來有點兒不合邏輯,但卻正合詩人現在急於想把話說出來的心情。其實他是想說兩個願望:第一個是,我願意和你化為一對燕子,永遠雙飛雙棲;第二個是,如果我變成了一隻燕子,而你還是你的話,我就願意銜泥做巢在你的屋簷下,永遠陪伴著你。由於詩人心中的感情還在 “馳”,而賓士的感情是很難在語言上節制反省的。所以他就把兩個願望急忙地並成了一個。這在理性上固然不合邏輯,但從感情上卻比較容易明白。

這就是《東城高且長》!它包含著豐富的象喻、多方的感慨、人生問題的沉思、歷史文化的傳統 ……詩中所蘊蓄的,比說出來的實在要多得多!對這樣的詩,你很難用語言做出確切的解釋,也無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來說明它的好處。它外表淺明易懂,內涵深遠幽微;它感發的生命豐富活潑,在千百年後仍然能夠撥動讀者的心弦。

不過,在這一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提醒大家:要想真正讀懂《古詩十九首》,只瞭解這一首是不夠的。這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有一致性,但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你只有做到 “涵泳其間 ”——整個兒地被它們的情調、氣氛包圍起來,才能得到那種溫厚纏綿的味道,才能明白歷代詩論家為什麼不約而同地給予它們那麼高的評價。但由於篇幅所限,本課作品選注只選了十九首中的六首供大家參考,其中有三首做了一些欣賞重點的提示。

【作品選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1〕,與君生別離〔2〕。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3〕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4〕。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5〕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6〕勿複道,努力加餐飯〔7〕。

【注】〔1〕行行:越走越遠的樣子。〔2〕生別離:指與“死別”相對的“生離”。〔3〕這兩句,有人認為是喻不忘本,有人認為是喻同類相求,也有人認為是喻南北暌隔之感。〔4〕人漸瘦,所以衣帶漸寬。〔5〕顧:念及;反:同“返”。這兩句,有人認為是比喻邪佞之讒毀忠良,有人認為是比喻遊子在外有所惑因而負心不歸。〔6〕棄捐:可以指被拋棄捐舍,也可以指把悲哀丟開不要再提起。〔7〕此句亦可作自勸與勸人兩種理解。

這是一首寫離別的詩。它的感人之處在於:明明知道相見的日子無期,相待的年華有限,但依然不肯放棄希望。“努力加餐飯 ”的“努力”二字中,充滿了在絕望中強自支持的苦心,好像是想用人力的加餐來戰勝天命的無常,以堅持等來那一線的希望。所以,這首詩所表現的已不僅是一種極深刻的感情,同時也是一種極高貴的德操。歷代對這首詩所寫的是居者還是行者,是逐臣還是思婦,一直有爭論。但我以為,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深情和德操,無論對居者、行者、逐臣、思婦,或者是任何一個經歷過離別痛苦,卻仍然一心抱著重逢希望不甘放棄的人,都有著它永恆的真實性。另外,這首詩在語意和語法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點,而又正是這個特點,造成了這首詩對讀者多種解說與感受的高度適應性,使意念活動的範疇更加深廣豐富起來。這一點是我們欣賞《古詩十九首》時所不可不知的。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1〕,阿閣〔2〕三重階〔3〕。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4〕杞梁妻〔5〕。清商〔6〕隨風發,中曲〔7〕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8〕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9〕稀。願為雙鴻鵠〔10〕,奮翅起高飛。

【注】〔1〕窗格子雕的都是玲瓏剔透的花紋。〔2〕阿閣:四面有簷的高大的樓閣。〔3〕三重階:高樓有多重平臺。〔4〕無乃:莫非。〔5〕杞梁妻: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的妻子。杞梁戰死,其妻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聲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這裡用“杞梁妻”,是強調樓中歌者的孤獨悲哀。〔6〕清商:樂曲名。〔7〕中曲:曲子的中段。〔8〕慷慨:內心的感動激發。〔9〕知音:能聽得懂曲中情意的人。〔10〕鴻鵠:據《史記 ·留侯世家》載,漢高祖作《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

在這首詩裡,美麗的高樓、始終未露面的女子、樓上傳下來的弦歌聲 ……很多形象都具有象喻的含義,能引起人豐富的聯想。它與《行行重行行》的區別在於:《行行重行行》雖然也有很豐富的含義,但那些含義都是可以落實的,能夠從語言文字上推求的,因而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而這一首詩豐富的含義完全在神不在貌,你可以從中體會到一種對高飛遠舉的嚮往追求,也可以體會到一種甘於寂寞、處身高潔的感情和持守,還可以體會到詩人在寂寞中對尋求一個知己的嚮往。這些豐富的感發聯想,可以把你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1〕當窗牖。娥娥〔2〕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3〕,今為蕩子〔4〕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注】〔1〕皎皎:明豔照人的樣子。〔2〕娥娥:嬌美貌。〔3〕倡家女:指歌妓。〔4〕蕩子:在外鄉漫遊的人。

這首詩中這個不甘寂寞、擅自炫耀的 “倡家女 ”的形象,也未始不可以使人聯想成是一個男子的象喻。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做學問也好,幹事業也好,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於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為了早日成名或是為了其他一些目的,他們往往不擇手段地去表現自己,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有時候就會造成 “一失足成千古恨 ”的悲劇結局 ……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鬥酒〔1〕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2〕。洛中何鬱鬱,冠帶〔3〕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4〕遙相望,雙闕〔5〕百餘尺。極宴〔6〕娛心意,戚戚〔7〕何所迫?

【注】〔1〕鬥酒:指數量不多的酒。《史記 ·滑稽列傳》:“一鬥亦醉,一石亦醉。 ”〔2〕宛:指東漢南陽郡的宛縣;洛:指東漢京都洛陽。〔3〕冠帶:指頂冠束帶的貴人。〔4〕兩宮:洛陽城內有南北兩宮,相去七裡。〔5〕闕:宮門前的望樓。〔6〕極宴:窮奢極欲盡情宴樂。〔7〕戚戚:憂愁貌。

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1〕。彈箏奮逸響〔2〕,新聲妙入神。令德〔3〕唱高言〔4〕,識曲〔5〕聽其真〔6〕。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7〕。人生寄一世,奄忽〔8〕若飆塵〔9〕。何不策高足〔10〕,先據要路津〔11〕!無為守窮賤,坎軻〔12〕長苦辛。

【注】〔1〕難具陳:難以一一述說。〔2〕逸響:不同凡俗的音響。〔3〕令德:指有美德的人。〔4〕高言:高妙之論。〔5〕識曲:知音的人。〔6〕真:指曲中真意。〔7〕俱未申:都沒有說出來。〔8〕奄忽:急遽。〔9〕飆塵:暴風卷起的塵土。〔10〕高足:良馬。〔11〕要路津:指重要的位置。〔12〕坎軻:車行不利,引申為人不得志。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1〕,遙望郭北墓〔2〕。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3〕,杳杳即長暮〔4〕。潛寐〔5〕黃泉下,千載永不寤〔6〕。浩浩陰陽移〔7〕,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8〕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9〕紈與素。

【注】〔1〕上東門:洛陽東城有三個門,最北頭的叫上東門。〔2〕郭北墓:指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的墓群,東漢王侯卿相多葬於此。〔3〕陳死人:死了很久的人。〔4〕長暮:長久的黑夜。〔5〕寐:睡去。〔6〕寤:醒來。〔7〕陰陽移:指四時運行。〔8〕服食:指道家服食長生之藥。〔9〕被服:穿著。

《古詩詞課》 葉嘉瑩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1

ISBN: 9787108060334 定價:58.00

全書共三十六課:上編二十課,是關於詩的介紹,始於《詩》《騷》,終於晚唐之李商隱;下編十六課,是關於詞的介紹,始於最早的花間詞人溫庭筠,終於南宋末之王沂孫。通過這三十六課,讀者可以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演進脈絡,由此可以獲得進一步一窺古典詩歌堂奧的鑰匙,體悟到詩詞中的興發感動的生命和作用。每堂課後,均附有葉嘉瑩親自注釋、簡析的“詩詞選注”,精解中國最重要的詩人和詩歌,帶你進入古典詩歌美好、高潔的世界。

—END—

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7年11月

藝術即為謊言,但是這種謊言能讓我們領悟真實。——畢卡索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古詩詞課》,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秋草萋已綠 ”,是詩人感情上的一個跳動和變化。帶有象喻性的形象也由城牆轉變為 “回風 ”和“秋草 ”。“回風 ”,是一種從地面盤旋而起的迅疾的風,它帶著那麼強大的摧傷力量遠遠地席捲而來,整個大地立刻就被籠罩上一片肅殺之氣。但“秋草萋已綠”的形象就有些不好理解 ——碧綠茂盛的草本來應該是美好生命的象徵,為什麼在這裡也帶有一種悲傷悽楚的氣氛?一般認為,草木枯黃才能引起人的悲哀,其實並不一定。杜甫有一首《秋雨歎》說:“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但下邊接著說:“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詩人落淚,是因為擔心那美好芬芳的生命不久就要受到摧殘。李商隱有一首詠蟬詩說:“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詩人悲哀,是因為草木無情,在蟬悲痛欲絕的鳴聲中居然還是這麼碧綠茂盛。詩人的感情都是敏銳的,他們的悲傷,有時是因為對未來的聯想,有時是因為當時情景的對比和反襯,有時甚至並無道理可講,純屬一種直感。“秋草萋已綠 ”——你不必考慮任何理性的解釋,那就是詩人看到碧綠茂盛的秋草在回風中擺動,而引起內心的一陣動盪,即所謂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劉勰《文心雕龍 ·物色》)。南唐中主李璟曾戲問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這是一個詩人自己也無法正面回答的問題!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是說四季更迭輪換得這麼快,眼看著冬天就要來到,一年的日子馬上就要過完了。這是詩人對光陰消逝的感慨。在中國詩歌中有一個傳統的習慣:一提到光陰的消逝,往往接著就聯想到生命的短暫無常。屈原《離騷》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緊接著就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所以你看,這首詩在感情和形象上雖然不斷地跳躍,但詩人的感發在進行中其實是很有層次的。他從城牆、回風、秋草,直到大自然四時的變化,正在一步一步地把讀者的感發引向他心中真正的情意。

對“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兩句,讀者可以有深淺兩個層次的理解。從淺的層次看,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寒冷的晨風使我進一步意識到暮秋已經來臨,從而心中感到一陣悲苦;蟋蟀已經叫不了多久了,這使我聯想到人的生命不也是如此短暫嗎?如果僅僅做這樣的理解,這兩句詩也能夠給你一種感動,而且這種感動與詩的主題是相合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實在是很奇妙:在一個歷史文化比較悠久的民族中,有些語言的符號經過長久的使用往往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聯想,而且只有屬於這一文化傳統之內的人,才熟悉這種聯想。西方語言學的符號學家把這一類語彙稱作 “語碼 ”。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所以中國的詩歌中 “語碼 ”也特別豐富。這裡的 “晨風 ”和“蟋蟀”,恰好就是兩個語碼。而且,它們又恰好是中國儒家經典《詩經》中兩首詩的篇名。《晨風》見於《詩經》中的《秦風》,開頭四句是: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晨風 ”是一種鷂鷹類的猛禽,這首詩從晨風起興,由此想起了心中所思念的一個人。詩中並沒有說明這是一個什麼人。《毛詩序》認為,這是秦國人諷刺秦康公不能繼承秦穆公的事業,不能任用賢臣的一首詩。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時代是秦國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時代。聯想到這個背景,“晨風懷苦心 ”就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一個才智之士生不逢時的感慨!《蟋蟀》見於《唐風》,開頭四句是:“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意思是說,蟋蟀已經躲進屋子裡來叫了,說明時間已經到了九月暮秋,如果現在還不及時行樂,一年的光陰很快就要白白過去了。《毛詩序》說這是諷刺晉僖公 “儉不中禮 ”,認為應該 “及時以禮自虞樂 ”的一首詩。那麼,後面 “蟋蟀傷局促 ”這一句除了感歎生命的短暫之外,就又包含了一層何必如此自苦、不妨及時行樂的意思在內。這就是中國的古詩!它把對時代與政治的感慨、與個人的命運結合得如此緊密,而表達得又是如此溫厚含蓄,不露鋒芒!

既然政治理想不能實現,而人的青春又是如此短暫,那麼該當怎麼辦才好呢?詩人說:“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蕩滌 ”,是沖洗的意思。沖洗什麼?沖洗那一切加在你身上的限制和拘束。人生如此短暫,你為什麼總是要說的不敢說,要做的不敢做,要追求的不敢追求?你何苦又給自己加上這麼多自我的約束?應該注意的是:這兩句之中其實存在著一種矛盾和掙扎的心理,而這種心理也正是《古詩十九首》所涉及人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青青河畔草》一首,描寫了一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的女子,結尾兩句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所謂 “難獨守 ”,說明她現在還是在 “守”,只不過心中正在進行著 “守”與“不守 ”的矛盾與掙扎。另一首《今日良宴會》說:“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坎軻長苦辛。”意思是:我們曾經有過這麼多的理想和追求,可是有誰能夠真正如願以償?人生一世也不過就像大風卷起的塵土那樣無足輕重,為什麼你不尋找手段先去占住一個高官厚祿的地位?為什麼你老是讓自己過這種坎坷貧賤的生活?這也是一種 “守”與“不守 ”的矛盾。中國讀書人很講究操守,儒家主張一個人必須有所不為然後才能夠有所為。可是,當整個社會都在墮落的時候,當你的理想和志意全部落空的時候,當你淪於貧窮與痛苦之中的時候,你還能夠保持你的操守嗎?你是否也該不擇手段地去追名逐利?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這個矛盾面前經歷過痛苦的掙扎和抉擇。

南宋詞人辛棄疾,一個志在為國家收復北方失地的英雄豪傑,當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排擠,所有的理想與志意都不能實現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這又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傳統:當他們在事業上失意的時候,往往就去向美酒和美人之中尋求安慰。好,現在我們的詩人也要放蕩自己的情志,去追求一位美人了。可是你看,他寫放蕩的情志依然寫得這麼美,這麼富於象喻性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中,提到美人,往往暗喻君子;提到衣飾的美好,往往暗喻品德的美好。你看詩人所追求的這位美人,既有“顏如玉 ”的本質美,又有 “羅裳衣 ”的服飾美,更有 “理清曲 ”的才能美。而且還不止如此,她與詩人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內心感發的交流。何以見得?古人認為,音樂的聲音是可以傳達內心情意的,但只有知音才能聽懂。“音響一何悲 ”的“悲”字,說明詩人已經聽懂了樂曲聲中所傳達的情意。“弦急知柱促 ”,表面上是說琴弦繃得很緊,所以琴聲十分高亢急促,但在實質上,這一句是在強調彈者和聽者之間心靈上所產生的那種相互感應有多麼緊張、強烈。——這話真的很難說清,也許只有直覺的感受才能夠體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兩句寫得也很妙。馬的奔跑叫 “馳”,而內心在不停地思量,也是一種 “馳”,當你的心在 “馳”的時候,手卻在下意識地把頭巾和衣帶整理好,這是什麼意思?這說明此時你的心裡所產生的是一種尊敬而嚴肅的感情。清末詩人龔定庵曾寫過一首小詩:“偶賦淩雲偶倦飛,偶然閑賦遂初衣。偶逢錦瑟佳人問,便道尋春為汝歸。”王國維批評了這首詩,因為它字面雖然高雅,感情卻十分輕佻。《古詩十九首》與此相反,它的語言雖然大多很淺近,但感情卻極其真摯而深厚。詩人沉吟的結果是 “聊躑躅 ”——沒有冒昧地向前,這同樣表現了一種感情上的尊重與嚴肅。那麼,詩人現在心中所想說又不敢說的是什麼呢?是“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這兩句仔細想來有點兒不合邏輯,但卻正合詩人現在急於想把話說出來的心情。其實他是想說兩個願望:第一個是,我願意和你化為一對燕子,永遠雙飛雙棲;第二個是,如果我變成了一隻燕子,而你還是你的話,我就願意銜泥做巢在你的屋簷下,永遠陪伴著你。由於詩人心中的感情還在 “馳”,而賓士的感情是很難在語言上節制反省的。所以他就把兩個願望急忙地並成了一個。這在理性上固然不合邏輯,但從感情上卻比較容易明白。

這就是《東城高且長》!它包含著豐富的象喻、多方的感慨、人生問題的沉思、歷史文化的傳統 ……詩中所蘊蓄的,比說出來的實在要多得多!對這樣的詩,你很難用語言做出確切的解釋,也無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來說明它的好處。它外表淺明易懂,內涵深遠幽微;它感發的生命豐富活潑,在千百年後仍然能夠撥動讀者的心弦。

不過,在這一課結束的時候我要提醒大家:要想真正讀懂《古詩十九首》,只瞭解這一首是不夠的。這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有一致性,但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你只有做到 “涵泳其間 ”——整個兒地被它們的情調、氣氛包圍起來,才能得到那種溫厚纏綿的味道,才能明白歷代詩論家為什麼不約而同地給予它們那麼高的評價。但由於篇幅所限,本課作品選注只選了十九首中的六首供大家參考,其中有三首做了一些欣賞重點的提示。

【作品選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1〕,與君生別離〔2〕。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3〕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4〕。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5〕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6〕勿複道,努力加餐飯〔7〕。

【注】〔1〕行行:越走越遠的樣子。〔2〕生別離:指與“死別”相對的“生離”。〔3〕這兩句,有人認為是喻不忘本,有人認為是喻同類相求,也有人認為是喻南北暌隔之感。〔4〕人漸瘦,所以衣帶漸寬。〔5〕顧:念及;反:同“返”。這兩句,有人認為是比喻邪佞之讒毀忠良,有人認為是比喻遊子在外有所惑因而負心不歸。〔6〕棄捐:可以指被拋棄捐舍,也可以指把悲哀丟開不要再提起。〔7〕此句亦可作自勸與勸人兩種理解。

這是一首寫離別的詩。它的感人之處在於:明明知道相見的日子無期,相待的年華有限,但依然不肯放棄希望。“努力加餐飯 ”的“努力”二字中,充滿了在絕望中強自支持的苦心,好像是想用人力的加餐來戰勝天命的無常,以堅持等來那一線的希望。所以,這首詩所表現的已不僅是一種極深刻的感情,同時也是一種極高貴的德操。歷代對這首詩所寫的是居者還是行者,是逐臣還是思婦,一直有爭論。但我以為,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深情和德操,無論對居者、行者、逐臣、思婦,或者是任何一個經歷過離別痛苦,卻仍然一心抱著重逢希望不甘放棄的人,都有著它永恆的真實性。另外,這首詩在語意和語法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點,而又正是這個特點,造成了這首詩對讀者多種解說與感受的高度適應性,使意念活動的範疇更加深廣豐富起來。這一點是我們欣賞《古詩十九首》時所不可不知的。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1〕,阿閣〔2〕三重階〔3〕。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4〕杞梁妻〔5〕。清商〔6〕隨風發,中曲〔7〕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8〕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9〕稀。願為雙鴻鵠〔10〕,奮翅起高飛。

【注】〔1〕窗格子雕的都是玲瓏剔透的花紋。〔2〕阿閣:四面有簷的高大的樓閣。〔3〕三重階:高樓有多重平臺。〔4〕無乃:莫非。〔5〕杞梁妻: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的妻子。杞梁戰死,其妻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聲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這裡用“杞梁妻”,是強調樓中歌者的孤獨悲哀。〔6〕清商:樂曲名。〔7〕中曲:曲子的中段。〔8〕慷慨:內心的感動激發。〔9〕知音:能聽得懂曲中情意的人。〔10〕鴻鵠:據《史記 ·留侯世家》載,漢高祖作《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

在這首詩裡,美麗的高樓、始終未露面的女子、樓上傳下來的弦歌聲 ……很多形象都具有象喻的含義,能引起人豐富的聯想。它與《行行重行行》的區別在於:《行行重行行》雖然也有很豐富的含義,但那些含義都是可以落實的,能夠從語言文字上推求的,因而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而這一首詩豐富的含義完全在神不在貌,你可以從中體會到一種對高飛遠舉的嚮往追求,也可以體會到一種甘於寂寞、處身高潔的感情和持守,還可以體會到詩人在寂寞中對尋求一個知己的嚮往。這些豐富的感發聯想,可以把你的精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1〕當窗牖。娥娥〔2〕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3〕,今為蕩子〔4〕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注】〔1〕皎皎:明豔照人的樣子。〔2〕娥娥:嬌美貌。〔3〕倡家女:指歌妓。〔4〕蕩子:在外鄉漫遊的人。

這首詩中這個不甘寂寞、擅自炫耀的 “倡家女 ”的形象,也未始不可以使人聯想成是一個男子的象喻。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做學問也好,幹事業也好,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於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為了早日成名或是為了其他一些目的,他們往往不擇手段地去表現自己,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有時候就會造成 “一失足成千古恨 ”的悲劇結局 ……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鬥酒〔1〕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2〕。洛中何鬱鬱,冠帶〔3〕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4〕遙相望,雙闕〔5〕百餘尺。極宴〔6〕娛心意,戚戚〔7〕何所迫?

【注】〔1〕鬥酒:指數量不多的酒。《史記 ·滑稽列傳》:“一鬥亦醉,一石亦醉。 ”〔2〕宛:指東漢南陽郡的宛縣;洛:指東漢京都洛陽。〔3〕冠帶:指頂冠束帶的貴人。〔4〕兩宮:洛陽城內有南北兩宮,相去七裡。〔5〕闕:宮門前的望樓。〔6〕極宴:窮奢極欲盡情宴樂。〔7〕戚戚:憂愁貌。

今日良宴會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1〕。彈箏奮逸響〔2〕,新聲妙入神。令德〔3〕唱高言〔4〕,識曲〔5〕聽其真〔6〕。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7〕。人生寄一世,奄忽〔8〕若飆塵〔9〕。何不策高足〔10〕,先據要路津〔11〕!無為守窮賤,坎軻〔12〕長苦辛。

【注】〔1〕難具陳:難以一一述說。〔2〕逸響:不同凡俗的音響。〔3〕令德:指有美德的人。〔4〕高言:高妙之論。〔5〕識曲:知音的人。〔6〕真:指曲中真意。〔7〕俱未申:都沒有說出來。〔8〕奄忽:急遽。〔9〕飆塵:暴風卷起的塵土。〔10〕高足:良馬。〔11〕要路津:指重要的位置。〔12〕坎軻:車行不利,引申為人不得志。

驅車上東門

驅車上東門〔1〕,遙望郭北墓〔2〕。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3〕,杳杳即長暮〔4〕。潛寐〔5〕黃泉下,千載永不寤〔6〕。浩浩陰陽移〔7〕,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8〕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9〕紈與素。

【注】〔1〕上東門:洛陽東城有三個門,最北頭的叫上東門。〔2〕郭北墓:指洛陽城北的北邙山上的墓群,東漢王侯卿相多葬於此。〔3〕陳死人:死了很久的人。〔4〕長暮:長久的黑夜。〔5〕寐:睡去。〔6〕寤:醒來。〔7〕陰陽移:指四時運行。〔8〕服食:指道家服食長生之藥。〔9〕被服:穿著。

《古詩詞課》 葉嘉瑩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1

ISBN: 9787108060334 定價:58.00

全書共三十六課:上編二十課,是關於詩的介紹,始於《詩》《騷》,終於晚唐之李商隱;下編十六課,是關於詞的介紹,始於最早的花間詞人溫庭筠,終於南宋末之王沂孫。通過這三十六課,讀者可以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演進脈絡,由此可以獲得進一步一窺古典詩歌堂奧的鑰匙,體悟到詩詞中的興發感動的生命和作用。每堂課後,均附有葉嘉瑩親自注釋、簡析的“詩詞選注”,精解中國最重要的詩人和詩歌,帶你進入古典詩歌美好、高潔的世界。

—END—

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7年11月

藝術即為謊言,但是這種謊言能讓我們領悟真實。——畢卡索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古詩詞課》,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