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健康」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是因為醫生“懶惰”?

“黃晶·血糖控制不佳?醫生“懶惰”不容推卸, [528].醫師報,2017-12-7(16)”

在剛剛召開的第21屆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年會上,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翁建平教授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郭曉蕙教授都對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惰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何為臨床惰性?如何克服臨床惰性?

郭曉蕙:臨床惰性不容忽視

郭曉蕙 教授

在真實世界中廣泛存在

郭曉蕙教授指出, 英國對2004-2011年81 573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回顧性佇列研究, 結果顯示, 血糖控制不達標的患者, 增加一種口服藥所用的時間為2.9~7.2年, 開始強化治療所需時間為6.0~7.2年。 在高齡人群中這種現象更為常見。

另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11 696例患者, 其中, 應採用強化治療方案的患者, 即糖化血紅蛋白(HbA1c)≥7.5%, 共6072例。 在治療隨訪的2~10年間, 僅30.9%的患者治療方案得到強化, 至強化治療的中位時間為3.7年。

帶來血糖控制不佳

對歐洲9個國家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顯示,

歐洲人群HbA1c達標(<7.0%)率為62.6%。 2009年郭曉蕙教授對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調查顯示, 按照HbA1c<7.0%計算, 總體 HbAlc達成率為35.3%;單純使用口服藥治療患者的達成率為40%, 高於總體人群。

導致心血管風險增加

郭教授認為, 現行指南通過明確規定治療目標、治療時間和方式的方法, 可避免和改善治療惰性的發生。

另外, 醫生輔助系統、結構化的患者教育等, 均可能幫助改善治療惰性, 增加治療依從性, 從而提高血糖達成率。

她強調, 早期聯合治療也為解決治療惰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翁建平:早期聯合用藥 克服“臨床惰性”

翁建平

翁建平教授認為, 不合理用藥、缺乏患者用藥教育、害怕低血糖和臨床惰性都會造成血糖不達標, 並進一步強調, 缺乏三聯聯合用藥證據是導致臨床惰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2014年, Juliana Chan及甯光院士等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上發表綜述, 指出臨床惰性是中國糖尿病治療面臨的挑戰之一。

翁教授提出, 所謂臨床惰性, 一方面指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在最佳時間(確診時), 即進行包括飲食控制、運動、服用一種或多種口服降糖藥物等起始治療;另一方面指已接受治療的患者未在最佳時間(血糖控制不達標時)及時增加藥物劑量,

聯合其他藥物或起始胰島素治療。

那麼, 糖尿病臨床治療中為何會產生臨床惰性?

醫生未能充分認識到β細胞衰竭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進展。

醫生未充分認識單藥治療失敗情況較為常見, 大多數患者最終需要聯合治療。

醫生/患者擔心強化治療(尤其是磺脲類或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和體重增加。

醫生未能充分認識到早期控糖帶來的獲益。

確診糖尿病後, 醫生不願早期聯合治療。

鑒於以上5點, 翁教授提出解決臨床惰性的方案為早期聯合合適的藥物。 並以STRATEGY研究結果為依據,

推薦在二聯治療控制不佳的患者中, 應立即添加第三聯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STRATEGY研究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療效比較頭對頭研究, 也是中國2型糖尿病領域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隨機對照Ⅳ期臨床研究。 ”翁教授表示, 研究共納入5535例既往治療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涉及6種糖尿病口服藥物, 4種三聯治療方案。 結果提示, 及時啟動二聯及三聯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有效且有重要臨床意義, 可避免患者長期暴露于不必要的高血糖狀態。

翁教授指出, 該研究提供了大樣本量、最高級別的糖尿病病治療三聯用藥本土證據, 以中國證據指導中國實踐。 攻克臨床惰性, 早期聯合合適的藥物, 早期調整臨床治療方案, 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成率, 迎接糖尿病有效管理燦爛的明天。

《醫師報》12月7日16版

掃碼查看往期報紙

往期回顧

▶【獨家揭秘】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醫師節! 時間為何設在8月19日?

編輯、排版:《醫師報》 畢雪立

過往的君子幫點贊哈~~老闆說點贊滿 500 給小編加雞腿~~ 迎接糖尿病有效管理燦爛的明天。

《醫師報》12月7日16版

掃碼查看往期報紙

往期回顧

▶【獨家揭秘】國務院批准設立中國醫師節! 時間為何設在8月19日?

編輯、排版:《醫師報》 畢雪立

過往的君子幫點贊哈~~老闆說點贊滿 500 給小編加雞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