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美無言是婺源

作者:張春耘(旅行家)

大美無言是婺源

張春耘

2011年的春天, 確切的說是3月11日, 我到了嚮往已久的中國最美麗鄉村婺源。 雖然只去了東線, 只去了三個村子——曉起、江灣和李坑, 只能說走馬觀花, 因為我們到時已是中午, 但三進三出, 也算是一而再, 再而三的身臨其境真切看到領略了婺源的美。

1、生態田園曉起村

“古樹高低屋, 斜陽遠近山, 林梢煙似帶, 村外水如環”。 下曉起偎依在山坡下, 是一副經典的山坡田園水墨畫, 古老而秀美, 靜謐而優雅。 說實在的, 曉起這個名字就很令人心動。 據說其先人逃難至此, 正是破曉時分,

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 地沃草肥花香四野, 便搭下草棚, 升起炊煙落地生根, 並取名曉起。 曉起, 我想絕不是僅是一個時間概念, 在他們先人心中, 更是全新美好一天開始的意思, 更是希望從此生活如初升的太陽越來越高的意思。

自景點入口進, 過一樹林一稻田, 跨越一老橋, 就到村裡。 不過檢票有一高科技管卡即須輸入指紋, 這很少見, 雖然讓人可指點江山但也覺得留痕忐忑。 養生溪邊便是禮耕堂和繼序堂, 是清末茶商汪氏兄弟所建, 門樓上的磚雕是其精美所在。 繼序堂自上而下一圈“福壽財喜”, 回紋中是隱含“忠孝節義”, 中間兩幅大型磚雕更是精美絕倫, 上面是封神榜中文王訪賢, 下面是連中三元, 俱場景熱烈,

人物眾多。 尤其是連中三元, 父母二老居中, 高中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的三個兒子在眾人的護送下從不同方向吹吹打打簇擁而來, 可謂是喜氣盈門, 光宗而耀祖。 大型磚雕四周還鑲嵌有“漁樵耕讀”和人物山水。 禮耕堂是同樣精美, 上面是琴棋書畫, 兩邊是鯉魚跳龍門, 但鯉魚過龍門後卻變成了鳳, 據說這是因受當年慈禧太后“鳳在上龍在下”的思想而雕刻的, 看來當時這裡的資訊也並非閉塞, 也是很注意與時俱進的。 不過相對于精美的磚雕, 我更喜歡他們的名字, 這並非是因為我張春耘的名字老是與耕耘相聯, 而是他們的意義。 我覺得禮耕堂應就是尊重農民之意, 而這是很多商人很難做到的;而繼序堂則有按部就班踏踏實實的意思,
沒有一絲張揚的感覺, 這也與很多商人在爆發後就不可一世而截然不同。 不過, 禮耕堂現在已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飯店, 遊人接踵而至, 這讓我覺得嚮往——在這裡用餐畢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但也覺得多少有點可惜, 擔心會不會而加速其老化甚至改變, 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也許一直的生活在其中, 也要比其空蕩無人的做文物更能得到持久, 這個說不清的。

曉起村子的大會堂如一個大的教室, 也似一開放的商場, 裡面擺滿了眾多以木雕為主的各種旅遊商品, 但這裡吸引人們的似乎更是其依然四面文革期間標語的牆壁, 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還有“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 要看到成績, 看到光明, 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以及很多的毛主席語錄。 這麼多年了, 這裡還能如此的清晰保留停止於那個時代的痕跡, 真的不得不讓讚歎這裡對社會的慢節奏, 以至於現在這倒成了難得的風景。

雙眼井一大一小, 一高一低, 兩井前各有一個排水溝, 打水前先在小井中洗桶, 然後將污水倒入排水溝, 再到大井中取水, 保證水的清潔。 看似簡單, 但是真的是生活的智慧。 從水井穿過一條商街, 我們就到了有上千年歷史的樟樹王。 與一般的樟樹鬆散粗壯的感覺不同, 其真的是很高大挺拔, 不僅需要多個人才可環抱起來, 而且需要人遠觀與仰視才能一見全貌。

站立於樹下的小廣場, 真的感覺是“大樹底下好乘涼”, 也更有一種接受前人蔭蔽的情懷。

告別樟樹王, 我們沿山坡小道從村後走出, 一路都是古老的樟樹群和古楓古櫧以及稀有樹種楠木紅豆杉等, 不僅讓人幽思懷古, 而且更享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 在曉起有很多村民兜售樟木薄片, 濕濕的木片, 濃濃的香氣, 真的是沁人心脾, 我忍不住也零錢買了兩片, 回來放在家裡, 那香氣真的一直到幹, 淡淡的保存了很久。

從下曉起出來, 導遊沒有帶我們近去上曉起, 而是遠去了江灣。

2、憶古思今在江灣

江灣地處群山環抱的河谷地帶, 自古以來是通往皖浙贛三省的交通要塞, 被稱為“婺源東大門”, 而如今因為第三代國家領導人的曾經到來以及祖籍追溯至此, 而更粘上了一種榮耀與張揚,因此也更多了到此一遊,發展得更加迅速,建設開發也更加闊步走向了新時代,江灣也因為而變得新舊摻雜,而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原始與古村的感覺了。

江灣村口是荷花池,也稱為龍池,曲橋亭榭,頗有園林的感覺,此季節正如其西安門上楹聯所寫“水貼荷錢,買得湖光千萬頃;山垂木筆,描成春色二三分”。對聯據說是江灣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的傑作,也被列為中國名聯,自然無可挑剔,但我總覺得其有脫離不了的錢氣在裡面,而不怎麼喜歡,雖然只是荷錢,僅是二三分的小錢。

荷花池過後是蕭江宗祠和古戲臺的廣場,這裡是江灣最為開闊的地方,也是通往村子內的必經之地。蕭江宗祠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曾被譽為江南70座宗祠中最好的一座,也是婺源古代四大古建築之首,但前後兩次毀于天平天國和文革期間,如今的建築是03年所造。雖然其建築規模之大,占地之廣,雕刻之精,材料之考究,都稱得上是國內罕見,但畢竟是全新,尤其是木頭都還新黃鋥亮,讓人感覺大打折扣。據介紹,江灣村汪氏先祖原本姓蕭,自古顯赫輝煌,因避禍渡江而來此並異姓為江。由此,我真的是不禁想起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詞句,感覺頗為恰當,也頗為感慨,也頗為好奇:其到底是因何事而隱姓埋名?是為社會做了太多的貢獻而遭陷害,還是因為給百姓帶來太多危害而遭追殺?但不論怎樣都應感謝這個地方,給了他們這個立足之地並得以繁衍發展。由此也可見社會並非一定是慈悲的,但自然永遠是大愛無疆的:一個人不論其從前是好是壞,只要其改邪歸正,就會給與其新的生命與生活。

自新街頭牌坊,穿過形似而神不似的新古典商業街,到達南關亭,我覺得才算是進入了古村。南關亭前為八字形門牆如關,同時後面又是一個亭,如微縮的關樓,真的是很別出心裁。南關亭前有一口大井,井堰似一巨大的石鼓,如石破驚天,但坐井觀天卻微波不起水準如鏡,如果能結合南關亭柱上“靜坐當思己過,閒談勿論人非”的對聯回味思考,真的是別有意境與感觸。這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市井中人,最重要的其實是多思己過,而不是多嘴多舌,更不是挑撥是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安靜平靜的生活,否則也許就是一個市儈之人了,不僅別人不得安靜,恐怕自己也難以安寧。生活其實就是如井水一樣,波瀾浪花雖然不時的泛起,但是更多應當是平靜。

宗憲第坐北朝南,門樓、轎廳、客廳、正廳四間橫向相聯,各有大門出入,又以內門相通,後有花園,是一座典型的體現主人地位和富有的豪華氣派徽派建築。宗憲第的正廳叫敦崇堂,也許是與其推崇敦厚老實一脈相承,其堂匾下的楹聯是“惜時惜衣非為惜財源惜福,求名求利終須求己莫求人”,告誡後人要勤儉持家,而不要鋪張浪費;要努力奮鬥,但不要依賴他人。我覺得其重要的是告訴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與發展觀。其客廳相對簡單,但卻已安裝上了玻璃和百葉窗,平添了近代中西合璧的色彩。

江仁慶故居是徽商江仁慶清末民初在上海經商致富後返鄉建造,為典型的徽派穿堂式結構,其建築考究風格獨特,而且有眾多的典故。屋外13塊護牆青石象徵著主人13歲外出謀生,也是古徽州“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真實寫照;兩扇窗戶狀如葉子則表達了主人葉落歸根的終老鄉情;石牆棱角被人為削去,據說是為了教育後人遇事要謙恭禮讓,但我想這更是對後人經商“需要圓滑而不能有棱有角鋒芒畢露”的提醒。尤其是門,不僅磚雕門樓氣派不凡,浮雕深雕鏤空,景致多達五六個層次,人物形象生動,歎為觀止;而且也說法多多:門頂上凸出的門罩像個“商“字,寓意從商,也讓來此之人皆需經商而過;門檻下兩塊薄磚則表示薄利多銷,並非是暴利無度;而更令人奇怪是其門居然是永遠合不攏的。據說是為了防撬防盜,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合不攏豈不是更容易破門而入,我認為這也是主人的一種有意為之,就是為了與其他宅院四門緊閉不同,選擇了開放,體現其廣開門路發財致富的思想。我想這是在當時西方列強與技術不斷湧入的背景下,其已經領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外面八方來財不再保守的緣故。

江仁慶故居對面是一府六院遺址。其建於明代末期,據說是一幢大房子套了六幢小房,每幢小房都有天井、正廳、廂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間有風火牆和火巷隔開,但有小門相通,佈局猶如迷宮。四百多年來,房屋幾易其主,但不幸在80年代塌毀。雖然從遺址上已難以領略到其昔日的輝煌,但是我覺得其斷壁殘垣,也是一種特別的風景,也更能體現村子的古老陳舊和歷史滄桑,真的,我當時的心念就是祈禱,以後千萬不要再重建,不要再讓歷史蕩然無存,現在雖然不多,但一旦修舊如舊了,那可就是全部是新的了。

江一麟紀念館門罩雖然簡單不顯豪華,但是確卻是明代建築的代表之作。其門口與大門由一色水墨青磚蒙面,上加鐵泡釘而成,既莊嚴也更安全牢固防火。其敦倫堂正中地面是方磚鋪就,屋架上樑與枋間隔之間用蔑辮連接,上敷石灰,屬於明代早期的“蘆葦牆”,廳堂的木雕也很少雕刻人物,但也更顯得去繁就簡,線條流暢。作為朝廷大吏、抗倭英雄、治淮功臣,據說江一麟不僅將自己的全部私蓄捐建了蕭江永思堂,還親自撰寫了祠規,表達了自己“化民成俗,為善致祥”的願望,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值得蕭江氏的後人學習。

江永紀念館分為中堂、客廳、弄丸齋、前堂四個部分,分別對江永生平事蹟、主要著作、業績等進行展示。老師傳受,學生接受,受經堂即客廳是江永講學的地方,其匾額下有兩幅對聯,一為“蘭陔日永凝吳皖經學,杏苑風和贊弄丸先生”二為“禮書八十卷兀兀窮歲年事事名今古,韻母十三部平平苦為樂仄仄追聖賢”,指出了江永作為皖派經學創始人的教育成就和學術成就。弄丸齋是江永的書房,真的難以想像其能在如此的方丈之地上,就把宇宙萬物做弄丸而觀;而又在如此的弄丸之齋內,取得了著作等身的非凡成就。向此可見,方寸之地亦可大有可為,彈丸之地也可氣象萬千,關鍵在於心思是否做到跨越了時空與距離。

三省堂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祖居屋。建于清朝中葉,原為三進二層樓建築,現存第一進及後堂灶間。堂名語出《論語·學而》,寓意子孫銘記“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養。其內倒也還算書香濃郁,只是其天井內的幾口太平缸多少有點不和諧,上面居然掛了讓人投幣中獎求幸運的紙牌廣告,真的是有辱斯文有背佛旨,也真的需要三省了。

藤家老屋的特別處是每塊牆磚上都凸印著一個滕字。雖然幾百年過去了,巷子裡住的人家並不都姓滕,但牆磚上滕字卻永遠地留在了這裡,這在江家為主的江灣也算是一道異樣的風景吧。滕家老屋雖然不是很大,但客廳、書房、臥室、閨房、私塾、儲藏間、糧囤、灶房、柴房、花園、菜地、魚池等樣樣齊全,如同一處一應俱全的獨立莊園。其客廳名白果廳,其正樑、方柱,板壁、廂門均用白果(銀杏)樹造,因而廳內無柱蟲、無蜘蛛網,可謂是獨具匠心。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我好奇的是這滕姓之人家到底是誰?後來到哪裡去了?怎麼真的如過眼雲煙,只留下了姓而沒有留下名就一去不復返了呢?

在江灣,不僅古的是景點,就是現在領導人所去的江灣小學和江鎮中、江其昌等幾處現代人的家裡也都保留了當時情景,成為了新的景點。對此,我想也許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吧。也許歷史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走過,又一代又一代的消失或者給後人留下一點痕跡。

在江灣流覽完畢,導遊帶我們去了一個所謂賣刀具的購物點,但由於我們剛初來乍到都還沒有購物的打算,結果在苦口婆心之後都依然不為所動的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這固然讓我們沒有花冤枉錢,但也為我們後期旅遊服務暗暗打了折扣,尤其是後來去三清山。

3、李坑——小橋流水人家

雖然迄今已看過很多古鎮古村,但我依然覺得李坑是最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因為其無與倫比的畫面感;同時也是我看到過的最完整的古村。因為其不僅擁有一般村子的一切,還有很多不具備的建築與遺跡,很難像它擁有的這麼全面。

李坑古稱理田,建於北宋,據說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到了近代,人們都以其李姓居住于小溪(當地人稱溪為坑)兩岸而俗稱為李坑。自檢票口去村子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田地,這雖然讓人要多走一些路,但我還是喜歡的,因為我覺得這樣:人由外而內的慢慢走入、景色由遠而近的慢慢鋪開更有曲徑達雅的味道。

村外景點主要有中書橋、村石坊、文昌閣、彩虹橋、獅儺廟。中書橋是婺源最為古老的橋,為單孔磚拱橋,上鋪青石板,長亭覆蓋其上,是村中一位做到了中書的官人回鄉所建。其與牌坊前後相鄰,在油菜花的映襯下構成了李坑的第一個畫面。文昌閣高三層,上懸掛“星閣高隱”匾額,為竹木結構的八角亭格式建築,其前有一圓形水池,載有七棵柳樹,我想是寓意北斗七星的意思。作為古人吟詩作賦,也是鄉人保佑子孫金榜題名的地方,其內供奉著文曲星,現也陳列著文昌閣的史料及有關歷史知識展覽。我想李坑之所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留下了諸多傳世佳作,也許與此魁星樓大有關係。登閣望遠令人心曠神怡,閣下的河道中有一些竹排可以載人直達村口,看著遊客人在竹排與成群的鵝鴨一起前行,真的別有鄉土野趣。彩虹橋位於獅儺廟前,猶如一道彩虹橫跨溪流,據說此橋也叫衛鄉橋,是一座風水橋,是為減少溪水流出而導致財氣流失而建。不過我覺得此橋更似為廟而建。獅儺廟是一座佛廟,很小的坐落小山下,其應與當地的儺舞有關。到達這裡,我們置身於銷售婺源的特產和旅遊產品的嘈雜商街,不過所幸一邊是小溪潺潺,一邊是油菜花,還是讓人陶醉與心情愉悅的。

隨著溪轉路折,我們就到了村子的重要標誌水口所在。李坑的水口保持完整,溪流中堤壩橫臥形成一處水灣,宛若一碼頭,幾艘木船停在那裡,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感覺。岸邊六棵古樟樹臨水而立,枝葉婆娑生機盎然,似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聚會閒聊,也如威嚴粗壯的壯士在保護著村子。樹下建有一小的神龕,有蠟油香灰殘留;而樹上有很多神符般紅色綢帶,給人以神聖的感覺。從水口向村中看去,溪流直直的、潺潺的由上而下自東向西流淌出來:一側是久遠的青石板路,路旁是整齊的民居;另一側是完全臨溪的人家,高低不同,錯落有致,在對稱又不對稱中似乎每一角度都是精心勾勒的一幅水墨畫。落腳于石板路,看村民或悠閒自得,或整曬菜蔬,或洗滌衣物,人真的會被一種彌漫無言的放鬆感覺所侵潤。

進入村中,第一棟有名的古建築是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的故居。據說過去商人儘管富裕,但在士農工商中排在最後,住宅不能建造得很豪華,而且大門也不能朝向大街,更不能建造八字形大門,只能開偏門,因此商人只能外斂內奢,在細節上精益求精,體現自己。李瑞材故居三雕眾多,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讓人感覺雖然沒有大門的氣派,但是內部真的是讓人刮目相看,絕對是一種被動而自發的低調的奢華。

小溪北側的大夫第是李坑的又一名宅,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其大門為石庫門枋,上方砌築門罩,重瓦鋪蓋飛簷翹角,磚雕圖案細膩而精美。門口設三步臺階,寓意步步高升連升三級。柱礎上的石雕雖是常見的獅子滾繡球,但上面還橫著雕刻有一小小的繁體書字,寓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夫第的走馬轉角樓為木結構建築,上面橫樑木雕精美,四周設有美人靠相聯。中間有天井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搞笑的是這裡下水道孔也鑿成了銅錢樣,這不是錢如流水都出去了嗎?真是過猶不及。不過,據說這裡古時疏通下水道有著特殊的辦法,即在下水道裡養烏龜,讓其在裡面爬來爬去而而達到暢通無阻。這真的是好辦法,聯想到現代都市中大興土木可一旦暴雨便氾濫成災,甚至釀成悲劇的城市地下管網體系,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也許真的眼中只有錢,只是為利而動並非是為水而流。大夫第正廳為“春藹堂”,因為有我張春耘名字的春,自然也多讓我更加欣慰,我想就是希望家庭和睦永遠溫馨如春的意思吧,

大夫第房屋旁側有一間跨院,當地人稱小姐繡樓,其有一閣樓向河街挑出,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獨具匠心的是其臨街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則可由內而外看清過往的人群。小姐拋繡球的場景畢竟已經遠去了,但此樓此景,你真不由自主的會想起“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那首詩,別有一種愛情的憂緒與遐想。

出大夫弟沿溪東行即到申明亭,是昔日村民聚會議事之所。書中記載:凡民作奸犯科者,書其罪,揭於亭中,以寓懲惡之意。需要指出的是“申明亭”三個字中的“明”字,左邊日字故意寫成了一個“目”字,寓意目明,讓人們時刻要明是非,知道看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頗有深意。申明亭前方是村中最為有名的通濟橋,坐落在村中東南兩溪匯合處,並組合形成了二龍戲珠之景:橋拱與倒影為珠,兩溪為龍,其中有立柱為角和護道為須的為公龍,另一溪則為母龍。不過這真的是不說不知道的。

過通濟橋向南行,小溪西側是銅綠坊。其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經營銅綠生意起家,因此稱為“銅綠坊”。銅綠即銅的氧化物,可做殺蟲劑和染料。古代土法制取銅綠是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米飯黴爛,銅表面上就生成了銅綠,然後刮下即成。徽商多為木材茶葉以及鹽商等,以此破銅爛鐵之法也居然成為富翁,真的算是獨樹一幟,也真的是如其門前臺階只有一級寓意“一步到位”、“一本萬利”了。銅綠坊世代相傳,現主人依然還是李聘如的後代,其每天不僅接待遊客,還專賣治療痔瘡的良藥,據說也是用祖傳銅綠配置而成,這真的是讓我為其廳“裕善堂”的含義而擔心。出銅綠坊繼續向前是李書麟故居,其擁有氣派正對照壁的八字門和目前以婺源婚俗佈置成喜堂的存德堂,據介紹其原有36個戧角和4個天井,原來真的是很富有。不過從其名書麟而言,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書香門第的感覺。

從通濟橋沿溪正直東行,村東頭便是武狀元李知誠的舊宅,宅為兩重進院,沒有太多的講究,簡潔樸素屬於典型的明朝風格建築,不過雖然房屋狹隘簡陋,但其牆壁上巨大的“魁”字與尚武堂中大的“武”字讓人印象頗深,其庭院也是難得的古樸雅致。方塘青石柱欄綠苔斑斑,一泓碧水中悠閒地遊動著一群婺源特有的荷包紅鯉魚,這也許就是村子裡的人都叫它“魚塘屋”的原因吧。方塘外南牆下生長著一株樹齡達800多年的紫薇樹,樹幹樹枝幾乎枯萎,只靠樹皮吸收養分,但卻年年依然開出滿樹紅花。不過如今人們更多的與其近期不是因其古,而是其也是“癢癢樹”,總是想騷擾它而得到片刻顫抖而獲得一點歡笑。對於此,我真的覺得很憂慮,萬一武狀元動怒且不是會大打出手大動干戈了。

出李知誠的舊宅院南行過橋是山下的蕉泉,泉水雖然流量不大,但清澈甘洌,一年四季不會乾涸。順著蕉泉後的小徑登上村後的小山,站立在山亭之上俯瞰整個村莊,全景盡收眼底,名副其實的一幅山水村落圖。此時,你真的感覺不想走,也不想動,只是想為自己也選擇一處可以棲息內心的視窗。告別李坑,我真的是多少有點不舍,這並非因為夜幕逐漸的降臨,而是覺得這裡真的曾經有一種我嚮往的環境,有一種我迷戀的氣息。

4、大美無言是婺源

晚上我們住在了婺源。飯後我到了老街,置身于古稱紫陽鎮的婺源縣城,只有商業依然燈火通明,霓虹璀璨,而所有的文物古跡都已經是大門緊鎖沉睡於沉默。作為文公闕裡,婺源現在已不再屬於安徽,成為了古徽州一府六縣中唯一劃在了江西的縣城,這多少有點費解,但也讓其更加偏僻,更有利於保存;否則我想,這裡也許只能是很美的鄉村而不是最美的鄉村了。記得導遊曾說過,婺源的婺字托矛舉文,是文武雙全的女子的意思,我想其更具有家鄉崇文尚武孕育文理之地方父母的含義吧,而且我覺得婺源的地理格局:星江河自上而下中間曲折形成中心一半島向上突出,兩岸陸地一衣帶水,很似男左女右陰陽交合,真的是就是天造地設的一處絕佳風水寶地,否則我想真的難以孕育出如此的文化與生活的。

婺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每一個村子都有歷史,每一條溪流都有傳奇,每一處建築都有思想,每一條道路都有沉澱,每個宅子裡都有人生,每塊牌匾下都有祈願,每一副楹聯間都有深意,每一棵樹木都有記憶,每一塊磚石都有沉澱,這裡是秀美的大自然所造就,更是質樸的百姓心所凝聚。婺源的美,美在了自然,更美在了其原汁原味保存了過去。我想這也是其千百年來藏珠掖玉不為人所知,但今天卻似乎在一瞬間成了眾人嚮往尋找心靈棲息的最美麗鄉村的原因。只是今天世間往往是捨本逐末,只是只顧眼前而舍千秋。如今這裡都是景區了,至少我們看的都是運作很成熟的景區,我覺得這其實無形中是對古鄉村的侵蝕。而且在經濟的驅動下,在似乎求靜但實際卻喧囂打擾破壞淨土的環境中,村民也逐漸的不再淳樸,越來越商業化,將來也許要不了多久,最美的鄉村也許留下的只有形,而再也沒有最美鄉村的神;只有最美鄉村的景色,而沒有最美鄉村的生活,這一點我真的很擔心。朱熹曾說過“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時歸”,我想不加以約束,恐怕就真的找不到昔日的感覺了。

現在的也就是過去的婺源鄉村,之所以美,我想除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因素,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更是人的因素。首先,這裡的人大多是歷經磨難才安生立命於此,都有先人的風水寄託,風水雖是迷信,但卻無形中約束了人對於環境無謂無度的破壞和制的攫取。其次,這裡的人知道對家有無限的熱愛與眷戀,這使得從這裡出去的人能不斷的反哺家鄉,不斷建設,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回來,而不是“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後,就壯士一去不復返了;第三,最重要的是這裡人對於自然的尊重與愛護。在曉起,村民不僅僅是愛樟,而是崇樟敬樟,甚至將樟樹當做神供奉,這固然與樟樹可驅滅害蟲防病消瘴有關,但更是其對山川樹木的感恩所致。江灣人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於後龍山的龍脈好,雖然這種風水觀念不足為信。但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其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範。自古以來,他們不准任何人動後龍山上一草一木,甚至到了“殺子封山”的極端嚴格:據說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其子違規到後龍山砍柴被捉,為殺一儆百,他毅然將兒子綁起遊街示眾並處死。從此以後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後龍山砍柴,植被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置身其中就是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給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也留下最寶貴的財富。而李坑的村子之所以如此,我想與其大庭廣眾之下的申明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此亭則一切事情可公平公開處理,做到人人平等接受統一的約束。天下不患貧而患不均,公平才是重要的,而公平的關鍵是要做到公開,否則一切都假的,都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這在無形中會助長私心,而私心一旦成為了潛流,社會的發展必將陷入畸形,對自然的破壞也更會變本加厲。可以說是婺源之所以大美,是婺源人發現了美,保護了美,創造了美,沉澱了美。而不是發現了美後便無節制的攫取,讓自然美變成一時的物欲滿足,讓一個本來淳樸質美的鄉村女變成了濃妝豔抹甚至搔首弄姿的都市女郎。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這句話當做了徽州魅力的形容,其實並非如此,而是湯顯祖因為厭惡銅臭氣息而不願到徽州,本義是“一生中嚮往的地方很多,但從來連做夢也沒有想過到徽州去的意思,這從全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可以得到解釋。正像今天許多的人,你問他想過去北上廣嗎?也許有人會去,但也有很多的人會回答不。把此句表面的認為是徽州是一生夢想之處,這是多麼的荒唐。“治學不為媚世語,獨尋真知啟後人”,這是朱熹作為一個文人的堅持,我想湯顯祖當年也是如此,今天我覺得我也如是。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應當保持平靜,應當保留質樸,固然需要體面的若干,但更需要的是生活的不為俗世所趨,生活保持本分與真摯,尊重自然從而尊重社會,尊重內心從而尊重歷史,尊重他人從而尊重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是浮雲,一切都是留痕,一切都是山水,一切都是平民!

大美無言是婺源,大愛無疆尊自然。大隱于市有先賢,大智若愚耕農田。

大好河山聚群巒,大街小巷水潺潺。大巧若拙青石板,大方之家壘自磚。

大雅之堂匾額懸,大音希聲對楹聯。大富大貴曇花現,大 家風範歷經艱。

大仁大義家家念,大本大宗聯血緣。大匠運斤百姓院,大樹乘涼世代傳。

大稱小鬥若欺騙,大奸似忠難續篇。大謀不謀皆喜歡,大利不利更有錢。

大信不約引財源,大直若屈值得贊。大家閨秀多幽怨,大庭廣眾少紅顏。

大善若水皆為善,大開方便無門檻,大展經綸須平淡,大有可觀因悠閒。

大處落墨皆畫面,大開眼界皆景觀。大書特書思紙硯,大而化之桃花源。

大象無形深意含,大行德廣人千年。大漸彌留多感歎,大吉大利歸平安。

大煞風景若摧殘,大興土木怎清廉?大功告成多貪婪,大張其詞是髒官。

大公無私雖困難,大節不保最悲慘。大驚失色方知晚,大快人心只瞬間,

大風大浪滄桑見,大是大非常考驗,大義凜然正氣顯,大言不慚一時瞞。

大寒索裘已嚴寒,大顯身手莫輕言。大步流星路雖寬;大有可為多風險。

大同小異因習慣,大材小用最普遍。大題小作多表演,大頭小尾無圓滿。

大勢所趨時代變,大相徑庭因正反。大璞不完有缺陷,大中至正真實踐。

大塊文章無人念,大辯若訥無人憐。大筆如椽總孤單,大器晚成因時間。

大夢初醒人世間,大惑不解自尋煩。大慈大悲望佛緣,大徹大悟已無禪。

大海撈針真慧眼,大浪淘金留沉澱。大車以載平民盼,大旱望雲有心願。

大刀闊斧亂相斬,大地春回處處暖。大道至簡歸平凡,大千世界回天然!

張春耘游於2011年3月11日完稿於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而更粘上了一種榮耀與張揚,因此也更多了到此一遊,發展得更加迅速,建設開發也更加闊步走向了新時代,江灣也因為而變得新舊摻雜,而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原始與古村的感覺了。

江灣村口是荷花池,也稱為龍池,曲橋亭榭,頗有園林的感覺,此季節正如其西安門上楹聯所寫“水貼荷錢,買得湖光千萬頃;山垂木筆,描成春色二三分”。對聯據說是江灣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的傑作,也被列為中國名聯,自然無可挑剔,但我總覺得其有脫離不了的錢氣在裡面,而不怎麼喜歡,雖然只是荷錢,僅是二三分的小錢。

荷花池過後是蕭江宗祠和古戲臺的廣場,這裡是江灣最為開闊的地方,也是通往村子內的必經之地。蕭江宗祠始建于明萬曆年間,曾被譽為江南70座宗祠中最好的一座,也是婺源古代四大古建築之首,但前後兩次毀于天平天國和文革期間,如今的建築是03年所造。雖然其建築規模之大,占地之廣,雕刻之精,材料之考究,都稱得上是國內罕見,但畢竟是全新,尤其是木頭都還新黃鋥亮,讓人感覺大打折扣。據介紹,江灣村汪氏先祖原本姓蕭,自古顯赫輝煌,因避禍渡江而來此並異姓為江。由此,我真的是不禁想起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詞句,感覺頗為恰當,也頗為感慨,也頗為好奇:其到底是因何事而隱姓埋名?是為社會做了太多的貢獻而遭陷害,還是因為給百姓帶來太多危害而遭追殺?但不論怎樣都應感謝這個地方,給了他們這個立足之地並得以繁衍發展。由此也可見社會並非一定是慈悲的,但自然永遠是大愛無疆的:一個人不論其從前是好是壞,只要其改邪歸正,就會給與其新的生命與生活。

自新街頭牌坊,穿過形似而神不似的新古典商業街,到達南關亭,我覺得才算是進入了古村。南關亭前為八字形門牆如關,同時後面又是一個亭,如微縮的關樓,真的是很別出心裁。南關亭前有一口大井,井堰似一巨大的石鼓,如石破驚天,但坐井觀天卻微波不起水準如鏡,如果能結合南關亭柱上“靜坐當思己過,閒談勿論人非”的對聯回味思考,真的是別有意境與感觸。這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市井中人,最重要的其實是多思己過,而不是多嘴多舌,更不是挑撥是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安靜平靜的生活,否則也許就是一個市儈之人了,不僅別人不得安靜,恐怕自己也難以安寧。生活其實就是如井水一樣,波瀾浪花雖然不時的泛起,但是更多應當是平靜。

宗憲第坐北朝南,門樓、轎廳、客廳、正廳四間橫向相聯,各有大門出入,又以內門相通,後有花園,是一座典型的體現主人地位和富有的豪華氣派徽派建築。宗憲第的正廳叫敦崇堂,也許是與其推崇敦厚老實一脈相承,其堂匾下的楹聯是“惜時惜衣非為惜財源惜福,求名求利終須求己莫求人”,告誡後人要勤儉持家,而不要鋪張浪費;要努力奮鬥,但不要依賴他人。我覺得其重要的是告訴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與發展觀。其客廳相對簡單,但卻已安裝上了玻璃和百葉窗,平添了近代中西合璧的色彩。

江仁慶故居是徽商江仁慶清末民初在上海經商致富後返鄉建造,為典型的徽派穿堂式結構,其建築考究風格獨特,而且有眾多的典故。屋外13塊護牆青石象徵著主人13歲外出謀生,也是古徽州“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真實寫照;兩扇窗戶狀如葉子則表達了主人葉落歸根的終老鄉情;石牆棱角被人為削去,據說是為了教育後人遇事要謙恭禮讓,但我想這更是對後人經商“需要圓滑而不能有棱有角鋒芒畢露”的提醒。尤其是門,不僅磚雕門樓氣派不凡,浮雕深雕鏤空,景致多達五六個層次,人物形象生動,歎為觀止;而且也說法多多:門頂上凸出的門罩像個“商“字,寓意從商,也讓來此之人皆需經商而過;門檻下兩塊薄磚則表示薄利多銷,並非是暴利無度;而更令人奇怪是其門居然是永遠合不攏的。據說是為了防撬防盜,但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合不攏豈不是更容易破門而入,我認為這也是主人的一種有意為之,就是為了與其他宅院四門緊閉不同,選擇了開放,體現其廣開門路發財致富的思想。我想這是在當時西方列強與技術不斷湧入的背景下,其已經領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外面八方來財不再保守的緣故。

江仁慶故居對面是一府六院遺址。其建於明代末期,據說是一幢大房子套了六幢小房,每幢小房都有天井、正廳、廂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間有風火牆和火巷隔開,但有小門相通,佈局猶如迷宮。四百多年來,房屋幾易其主,但不幸在80年代塌毀。雖然從遺址上已難以領略到其昔日的輝煌,但是我覺得其斷壁殘垣,也是一種特別的風景,也更能體現村子的古老陳舊和歷史滄桑,真的,我當時的心念就是祈禱,以後千萬不要再重建,不要再讓歷史蕩然無存,現在雖然不多,但一旦修舊如舊了,那可就是全部是新的了。

江一麟紀念館門罩雖然簡單不顯豪華,但是確卻是明代建築的代表之作。其門口與大門由一色水墨青磚蒙面,上加鐵泡釘而成,既莊嚴也更安全牢固防火。其敦倫堂正中地面是方磚鋪就,屋架上樑與枋間隔之間用蔑辮連接,上敷石灰,屬於明代早期的“蘆葦牆”,廳堂的木雕也很少雕刻人物,但也更顯得去繁就簡,線條流暢。作為朝廷大吏、抗倭英雄、治淮功臣,據說江一麟不僅將自己的全部私蓄捐建了蕭江永思堂,還親自撰寫了祠規,表達了自己“化民成俗,為善致祥”的願望,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值得蕭江氏的後人學習。

江永紀念館分為中堂、客廳、弄丸齋、前堂四個部分,分別對江永生平事蹟、主要著作、業績等進行展示。老師傳受,學生接受,受經堂即客廳是江永講學的地方,其匾額下有兩幅對聯,一為“蘭陔日永凝吳皖經學,杏苑風和贊弄丸先生”二為“禮書八十卷兀兀窮歲年事事名今古,韻母十三部平平苦為樂仄仄追聖賢”,指出了江永作為皖派經學創始人的教育成就和學術成就。弄丸齋是江永的書房,真的難以想像其能在如此的方丈之地上,就把宇宙萬物做弄丸而觀;而又在如此的弄丸之齋內,取得了著作等身的非凡成就。向此可見,方寸之地亦可大有可為,彈丸之地也可氣象萬千,關鍵在於心思是否做到跨越了時空與距離。

三省堂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祖居屋。建于清朝中葉,原為三進二層樓建築,現存第一進及後堂灶間。堂名語出《論語·學而》,寓意子孫銘記“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養。其內倒也還算書香濃郁,只是其天井內的幾口太平缸多少有點不和諧,上面居然掛了讓人投幣中獎求幸運的紙牌廣告,真的是有辱斯文有背佛旨,也真的需要三省了。

藤家老屋的特別處是每塊牆磚上都凸印著一個滕字。雖然幾百年過去了,巷子裡住的人家並不都姓滕,但牆磚上滕字卻永遠地留在了這裡,這在江家為主的江灣也算是一道異樣的風景吧。滕家老屋雖然不是很大,但客廳、書房、臥室、閨房、私塾、儲藏間、糧囤、灶房、柴房、花園、菜地、魚池等樣樣齊全,如同一處一應俱全的獨立莊園。其客廳名白果廳,其正樑、方柱,板壁、廂門均用白果(銀杏)樹造,因而廳內無柱蟲、無蜘蛛網,可謂是獨具匠心。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我好奇的是這滕姓之人家到底是誰?後來到哪裡去了?怎麼真的如過眼雲煙,只留下了姓而沒有留下名就一去不復返了呢?

在江灣,不僅古的是景點,就是現在領導人所去的江灣小學和江鎮中、江其昌等幾處現代人的家裡也都保留了當時情景,成為了新的景點。對此,我想也許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吧。也許歷史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走過,又一代又一代的消失或者給後人留下一點痕跡。

在江灣流覽完畢,導遊帶我們去了一個所謂賣刀具的購物點,但由於我們剛初來乍到都還沒有購物的打算,結果在苦口婆心之後都依然不為所動的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這固然讓我們沒有花冤枉錢,但也為我們後期旅遊服務暗暗打了折扣,尤其是後來去三清山。

3、李坑——小橋流水人家

雖然迄今已看過很多古鎮古村,但我依然覺得李坑是最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因為其無與倫比的畫面感;同時也是我看到過的最完整的古村。因為其不僅擁有一般村子的一切,還有很多不具備的建築與遺跡,很難像它擁有的這麼全面。

李坑古稱理田,建於北宋,據說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到了近代,人們都以其李姓居住于小溪(當地人稱溪為坑)兩岸而俗稱為李坑。自檢票口去村子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田地,這雖然讓人要多走一些路,但我還是喜歡的,因為我覺得這樣:人由外而內的慢慢走入、景色由遠而近的慢慢鋪開更有曲徑達雅的味道。

村外景點主要有中書橋、村石坊、文昌閣、彩虹橋、獅儺廟。中書橋是婺源最為古老的橋,為單孔磚拱橋,上鋪青石板,長亭覆蓋其上,是村中一位做到了中書的官人回鄉所建。其與牌坊前後相鄰,在油菜花的映襯下構成了李坑的第一個畫面。文昌閣高三層,上懸掛“星閣高隱”匾額,為竹木結構的八角亭格式建築,其前有一圓形水池,載有七棵柳樹,我想是寓意北斗七星的意思。作為古人吟詩作賦,也是鄉人保佑子孫金榜題名的地方,其內供奉著文曲星,現也陳列著文昌閣的史料及有關歷史知識展覽。我想李坑之所以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留下了諸多傳世佳作,也許與此魁星樓大有關係。登閣望遠令人心曠神怡,閣下的河道中有一些竹排可以載人直達村口,看著遊客人在竹排與成群的鵝鴨一起前行,真的別有鄉土野趣。彩虹橋位於獅儺廟前,猶如一道彩虹橫跨溪流,據說此橋也叫衛鄉橋,是一座風水橋,是為減少溪水流出而導致財氣流失而建。不過我覺得此橋更似為廟而建。獅儺廟是一座佛廟,很小的坐落小山下,其應與當地的儺舞有關。到達這裡,我們置身於銷售婺源的特產和旅遊產品的嘈雜商街,不過所幸一邊是小溪潺潺,一邊是油菜花,還是讓人陶醉與心情愉悅的。

隨著溪轉路折,我們就到了村子的重要標誌水口所在。李坑的水口保持完整,溪流中堤壩橫臥形成一處水灣,宛若一碼頭,幾艘木船停在那裡,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感覺。岸邊六棵古樟樹臨水而立,枝葉婆娑生機盎然,似飽經滄桑的老人在聚會閒聊,也如威嚴粗壯的壯士在保護著村子。樹下建有一小的神龕,有蠟油香灰殘留;而樹上有很多神符般紅色綢帶,給人以神聖的感覺。從水口向村中看去,溪流直直的、潺潺的由上而下自東向西流淌出來:一側是久遠的青石板路,路旁是整齊的民居;另一側是完全臨溪的人家,高低不同,錯落有致,在對稱又不對稱中似乎每一角度都是精心勾勒的一幅水墨畫。落腳于石板路,看村民或悠閒自得,或整曬菜蔬,或洗滌衣物,人真的會被一種彌漫無言的放鬆感覺所侵潤。

進入村中,第一棟有名的古建築是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的故居。據說過去商人儘管富裕,但在士農工商中排在最後,住宅不能建造得很豪華,而且大門也不能朝向大街,更不能建造八字形大門,只能開偏門,因此商人只能外斂內奢,在細節上精益求精,體現自己。李瑞材故居三雕眾多,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讓人感覺雖然沒有大門的氣派,但是內部真的是讓人刮目相看,絕對是一種被動而自發的低調的奢華。

小溪北側的大夫第是李坑的又一名宅,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其大門為石庫門枋,上方砌築門罩,重瓦鋪蓋飛簷翹角,磚雕圖案細膩而精美。門口設三步臺階,寓意步步高升連升三級。柱礎上的石雕雖是常見的獅子滾繡球,但上面還橫著雕刻有一小小的繁體書字,寓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夫第的走馬轉角樓為木結構建築,上面橫樑木雕精美,四周設有美人靠相聯。中間有天井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搞笑的是這裡下水道孔也鑿成了銅錢樣,這不是錢如流水都出去了嗎?真是過猶不及。不過,據說這裡古時疏通下水道有著特殊的辦法,即在下水道裡養烏龜,讓其在裡面爬來爬去而而達到暢通無阻。這真的是好辦法,聯想到現代都市中大興土木可一旦暴雨便氾濫成災,甚至釀成悲劇的城市地下管網體系,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也許真的眼中只有錢,只是為利而動並非是為水而流。大夫第正廳為“春藹堂”,因為有我張春耘名字的春,自然也多讓我更加欣慰,我想就是希望家庭和睦永遠溫馨如春的意思吧,

大夫第房屋旁側有一間跨院,當地人稱小姐繡樓,其有一閣樓向河街挑出,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獨具匠心的是其臨街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則可由內而外看清過往的人群。小姐拋繡球的場景畢竟已經遠去了,但此樓此景,你真不由自主的會想起“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那首詩,別有一種愛情的憂緒與遐想。

出大夫弟沿溪東行即到申明亭,是昔日村民聚會議事之所。書中記載:凡民作奸犯科者,書其罪,揭於亭中,以寓懲惡之意。需要指出的是“申明亭”三個字中的“明”字,左邊日字故意寫成了一個“目”字,寓意目明,讓人們時刻要明是非,知道看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頗有深意。申明亭前方是村中最為有名的通濟橋,坐落在村中東南兩溪匯合處,並組合形成了二龍戲珠之景:橋拱與倒影為珠,兩溪為龍,其中有立柱為角和護道為須的為公龍,另一溪則為母龍。不過這真的是不說不知道的。

過通濟橋向南行,小溪西側是銅綠坊。其建於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經營銅綠生意起家,因此稱為“銅綠坊”。銅綠即銅的氧化物,可做殺蟲劑和染料。古代土法制取銅綠是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米飯黴爛,銅表面上就生成了銅綠,然後刮下即成。徽商多為木材茶葉以及鹽商等,以此破銅爛鐵之法也居然成為富翁,真的算是獨樹一幟,也真的是如其門前臺階只有一級寓意“一步到位”、“一本萬利”了。銅綠坊世代相傳,現主人依然還是李聘如的後代,其每天不僅接待遊客,還專賣治療痔瘡的良藥,據說也是用祖傳銅綠配置而成,這真的是讓我為其廳“裕善堂”的含義而擔心。出銅綠坊繼續向前是李書麟故居,其擁有氣派正對照壁的八字門和目前以婺源婚俗佈置成喜堂的存德堂,據介紹其原有36個戧角和4個天井,原來真的是很富有。不過從其名書麟而言,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書香門第的感覺。

從通濟橋沿溪正直東行,村東頭便是武狀元李知誠的舊宅,宅為兩重進院,沒有太多的講究,簡潔樸素屬於典型的明朝風格建築,不過雖然房屋狹隘簡陋,但其牆壁上巨大的“魁”字與尚武堂中大的“武”字讓人印象頗深,其庭院也是難得的古樸雅致。方塘青石柱欄綠苔斑斑,一泓碧水中悠閒地遊動著一群婺源特有的荷包紅鯉魚,這也許就是村子裡的人都叫它“魚塘屋”的原因吧。方塘外南牆下生長著一株樹齡達800多年的紫薇樹,樹幹樹枝幾乎枯萎,只靠樹皮吸收養分,但卻年年依然開出滿樹紅花。不過如今人們更多的與其近期不是因其古,而是其也是“癢癢樹”,總是想騷擾它而得到片刻顫抖而獲得一點歡笑。對於此,我真的覺得很憂慮,萬一武狀元動怒且不是會大打出手大動干戈了。

出李知誠的舊宅院南行過橋是山下的蕉泉,泉水雖然流量不大,但清澈甘洌,一年四季不會乾涸。順著蕉泉後的小徑登上村後的小山,站立在山亭之上俯瞰整個村莊,全景盡收眼底,名副其實的一幅山水村落圖。此時,你真的感覺不想走,也不想動,只是想為自己也選擇一處可以棲息內心的視窗。告別李坑,我真的是多少有點不舍,這並非因為夜幕逐漸的降臨,而是覺得這裡真的曾經有一種我嚮往的環境,有一種我迷戀的氣息。

4、大美無言是婺源

晚上我們住在了婺源。飯後我到了老街,置身于古稱紫陽鎮的婺源縣城,只有商業依然燈火通明,霓虹璀璨,而所有的文物古跡都已經是大門緊鎖沉睡於沉默。作為文公闕裡,婺源現在已不再屬於安徽,成為了古徽州一府六縣中唯一劃在了江西的縣城,這多少有點費解,但也讓其更加偏僻,更有利於保存;否則我想,這裡也許只能是很美的鄉村而不是最美的鄉村了。記得導遊曾說過,婺源的婺字托矛舉文,是文武雙全的女子的意思,我想其更具有家鄉崇文尚武孕育文理之地方父母的含義吧,而且我覺得婺源的地理格局:星江河自上而下中間曲折形成中心一半島向上突出,兩岸陸地一衣帶水,很似男左女右陰陽交合,真的是就是天造地設的一處絕佳風水寶地,否則我想真的難以孕育出如此的文化與生活的。

婺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每一個村子都有歷史,每一條溪流都有傳奇,每一處建築都有思想,每一條道路都有沉澱,每個宅子裡都有人生,每塊牌匾下都有祈願,每一副楹聯間都有深意,每一棵樹木都有記憶,每一塊磚石都有沉澱,這裡是秀美的大自然所造就,更是質樸的百姓心所凝聚。婺源的美,美在了自然,更美在了其原汁原味保存了過去。我想這也是其千百年來藏珠掖玉不為人所知,但今天卻似乎在一瞬間成了眾人嚮往尋找心靈棲息的最美麗鄉村的原因。只是今天世間往往是捨本逐末,只是只顧眼前而舍千秋。如今這裡都是景區了,至少我們看的都是運作很成熟的景區,我覺得這其實無形中是對古鄉村的侵蝕。而且在經濟的驅動下,在似乎求靜但實際卻喧囂打擾破壞淨土的環境中,村民也逐漸的不再淳樸,越來越商業化,將來也許要不了多久,最美的鄉村也許留下的只有形,而再也沒有最美鄉村的神;只有最美鄉村的景色,而沒有最美鄉村的生活,這一點我真的很擔心。朱熹曾說過“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時歸”,我想不加以約束,恐怕就真的找不到昔日的感覺了。

現在的也就是過去的婺源鄉村,之所以美,我想除了優越的自然環境因素,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更是人的因素。首先,這裡的人大多是歷經磨難才安生立命於此,都有先人的風水寄託,風水雖是迷信,但卻無形中約束了人對於環境無謂無度的破壞和制的攫取。其次,這裡的人知道對家有無限的熱愛與眷戀,這使得從這裡出去的人能不斷的反哺家鄉,不斷建設,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回來,而不是“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後,就壯士一去不復返了;第三,最重要的是這裡人對於自然的尊重與愛護。在曉起,村民不僅僅是愛樟,而是崇樟敬樟,甚至將樟樹當做神供奉,這固然與樟樹可驅滅害蟲防病消瘴有關,但更是其對山川樹木的感恩所致。江灣人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於後龍山的龍脈好,雖然這種風水觀念不足為信。但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其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範。自古以來,他們不准任何人動後龍山上一草一木,甚至到了“殺子封山”的極端嚴格:據說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其子違規到後龍山砍柴被捉,為殺一儆百,他毅然將兒子綁起遊街示眾並處死。從此以後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後龍山砍柴,植被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置身其中就是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給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也留下最寶貴的財富。而李坑的村子之所以如此,我想與其大庭廣眾之下的申明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此亭則一切事情可公平公開處理,做到人人平等接受統一的約束。天下不患貧而患不均,公平才是重要的,而公平的關鍵是要做到公開,否則一切都假的,都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這在無形中會助長私心,而私心一旦成為了潛流,社會的發展必將陷入畸形,對自然的破壞也更會變本加厲。可以說是婺源之所以大美,是婺源人發現了美,保護了美,創造了美,沉澱了美。而不是發現了美後便無節制的攫取,讓自然美變成一時的物欲滿足,讓一個本來淳樸質美的鄉村女變成了濃妝豔抹甚至搔首弄姿的都市女郎。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這句話當做了徽州魅力的形容,其實並非如此,而是湯顯祖因為厭惡銅臭氣息而不願到徽州,本義是“一生中嚮往的地方很多,但從來連做夢也沒有想過到徽州去的意思,這從全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可以得到解釋。正像今天許多的人,你問他想過去北上廣嗎?也許有人會去,但也有很多的人會回答不。把此句表面的認為是徽州是一生夢想之處,這是多麼的荒唐。“治學不為媚世語,獨尋真知啟後人”,這是朱熹作為一個文人的堅持,我想湯顯祖當年也是如此,今天我覺得我也如是。所以,我覺得一個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應當保持平靜,應當保留質樸,固然需要體面的若干,但更需要的是生活的不為俗世所趨,生活保持本分與真摯,尊重自然從而尊重社會,尊重內心從而尊重歷史,尊重他人從而尊重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是浮雲,一切都是留痕,一切都是山水,一切都是平民!

大美無言是婺源,大愛無疆尊自然。大隱于市有先賢,大智若愚耕農田。

大好河山聚群巒,大街小巷水潺潺。大巧若拙青石板,大方之家壘自磚。

大雅之堂匾額懸,大音希聲對楹聯。大富大貴曇花現,大 家風範歷經艱。

大仁大義家家念,大本大宗聯血緣。大匠運斤百姓院,大樹乘涼世代傳。

大稱小鬥若欺騙,大奸似忠難續篇。大謀不謀皆喜歡,大利不利更有錢。

大信不約引財源,大直若屈值得贊。大家閨秀多幽怨,大庭廣眾少紅顏。

大善若水皆為善,大開方便無門檻,大展經綸須平淡,大有可觀因悠閒。

大處落墨皆畫面,大開眼界皆景觀。大書特書思紙硯,大而化之桃花源。

大象無形深意含,大行德廣人千年。大漸彌留多感歎,大吉大利歸平安。

大煞風景若摧殘,大興土木怎清廉?大功告成多貪婪,大張其詞是髒官。

大公無私雖困難,大節不保最悲慘。大驚失色方知晚,大快人心只瞬間,

大風大浪滄桑見,大是大非常考驗,大義凜然正氣顯,大言不慚一時瞞。

大寒索裘已嚴寒,大顯身手莫輕言。大步流星路雖寬;大有可為多風險。

大同小異因習慣,大材小用最普遍。大題小作多表演,大頭小尾無圓滿。

大勢所趨時代變,大相徑庭因正反。大璞不完有缺陷,大中至正真實踐。

大塊文章無人念,大辯若訥無人憐。大筆如椽總孤單,大器晚成因時間。

大夢初醒人世間,大惑不解自尋煩。大慈大悲望佛緣,大徹大悟已無禪。

大海撈針真慧眼,大浪淘金留沉澱。大車以載平民盼,大旱望雲有心願。

大刀闊斧亂相斬,大地春回處處暖。大道至簡歸平凡,大千世界回天然!

張春耘游於2011年3月11日完稿於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