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百年前國人發明的漢語注音符號今天還有幾個人認識

作者|吳若愚

四十多年前, 在上小學時老師教新華字典時, 在漢字旁邊除了中文拼音外, 還有一種類似日語假名的符號, 老師也沒告訴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 後來在新華字典的末尾幾頁中看到一張《中文拼音與注音符號對照表》才知道, 原來這些很像日語的字是漢語注音符號, 不過, 這些寫在字典上的注音符號似乎並沒什麼用, 因為我們根本不用管這種符號的存在, 直接用中文拼音就知道漢字發音, 因此就覺得, 這種漢字注音符號出現在字典上似乎是多於的。

紅圈中是字典中的漢語注音符號

後來通過一些資料解到, 在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通過之前, 我國大陸一直都是用這種漢語注音符號給漢字注音。 據相關資料顯示, 漢語注音符號, 舊稱注音字母, 是以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的記音字母作藍本, 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 實際上, 注音符號的出現是章太炎先生看到日文片假名標注漢字讀音的方便性, 便產生了截取漢字偏旁來表示讀音的靈感。

字典中中文拼音與注音符號對照表

注音符號原共39個, 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順序以"ㄍㄎ"開頭, 1920年改訂順序, 增加一個"ㄜ"共計達40個。 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准, 故有"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符號, 後改以北京音為准,

"ㄪ(萬)、ㄫ(兀)、ㄬ(廣)"只作注方言之用, 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 韻母16個)。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 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民國時期注音符號練習冊

雖然在中國大陸地區自中文拼音頒佈後就不再使用記音符號為漢字注音了, 曾經出現在字典中的記音符號也只是一種擺設, 但直到目前, 在中國臺灣地區, 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 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 在生活實用上, 注音符號也用在標注生字的拼音, 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臺灣小學課本中漢語注音符號與中文拼音對照表

不過, 這種發明於百年前的注音符號, 看上去確實很像日語的片假名, 如果不瞭解它的來龍去脈,

年輕人還以為它是日文, 實際上它曾為我們漢字的標準讀音的標注做出過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