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技術進課堂不等於媒介教育

近些年, 針對中小學生的媒介教育, 在教育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各種慕課、翻轉課堂等在一些學校成為教學常態, 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 個別地方將媒介教育窄化為應試的輔助工具, 就像在一些課堂所能見到的, 教師利用眼花繚亂的電子課件上課, 課堂看似熱鬧, 但沒有真正提升學生的媒介能力。 有些地方宣稱課堂上學生全部使用平板電腦等新媒介設備來上課, 以為這樣就是在實行媒介教育, 在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

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 僅僅是為了滿足知識灌輸或學業競爭而讓新技術進課堂,

或者借助電子設備僅僅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都不是真正的媒介教育, 充其量是教育的技術化或電子化, 依舊是穿新鞋走老路。 儘管電子教材也好, 多媒體課件也好, 其以數位化、交互化、多媒化的形式, 將教學內容以科學直觀的視頻、音訊、圖形、文本等展現出來, 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有幫助, 但沒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方式, 沒有真正提升學生對各種媒介的解讀、運用能力。 由於學生缺少動手參與的過程, 缺少宏觀架構的視角, 媒介亦沒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應有的角色, 更沒有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 因此, 新技術包裝下的媒介素養, 看似蠻像那麼回事,
其實離媒介教育的本質尚遠。

真正的媒介教育首先需要理念的革新, 即站位要高, 立意要遠, 在教學目標上瞄準教育與資訊時代的有效呼應, 著眼于中小學生的未來發展, 同時有著系統性、分層次且自成體系的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從瞭解媒介技術、媒介運用、媒介組織, 上升到瞭解媒介與受眾的關係, 進而懂得媒介倫理, 遵守媒介禮儀, 説明學生善用各種新技術、新媒介, 為學習、生活、娛樂等服務, 説明學生處理好媒介與自我的關係, 而不是被技術牽著鼻子走。

媒介教育的教學場景不僅僅局限於課堂, 還可以放在一種鼓勵個人發展、發揮所長、身心平衡、協調發展的文化環境裡, 致力於個人的發展和良好社會的締造。

因此, 在具體教學時, 教師要跳出只圍繞考試和成績的教育體系, 不是出於只讓孩子獲得資格證書或者讓孩子考上理想大學的狹隘目的, 要超越新媒介技術進課堂的形式束縛, 更多的是著力于引導學生借助新媒介去開闊視野, 提升學習能力, 乃至以恰當的方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致力於培養未來合格的社會公民。

2017年, 廣東省兒童線民網路素養狀況研究課題組所作的調查顯示, 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小。 超23%學齡前兒童每天上網30分鐘以上。 在7歲組, 24.2%受訪兒童研究過網遊攻略, 61.0%曾自主下載遊戲、視頻和音樂;8.5%有網購;14.4%在網路上發佈過圖片、視頻或文字, 甚至有4.7%表示擁有粉絲。 部分孩子3歲開始使用QQ和微信。 作為資訊社會所必須具有的核心素養,

媒介素養不能再紙上談兵, 嚴峻的現實要求中小學儘快建構完善的媒介教育教學體系。 從現實來看, 當前中小學的資訊技術課由於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品質等原因, 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也無法真正提高其媒介素養, 需要從形式到內容都來一次大換血。

在落實過程中, 媒介教育的深入開展固然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 但更需要中小學教師和家長們的意識覺醒和實際行動, 從改變理念入手, 從完善課程體系入手, 把媒介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借助新媒介説明學生深入瞭解一些更基本的問題, 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資訊環境下人類該如何生活、如何與物質自然相處等。

當學生有思路、有能力利用新媒介去解決這些問題, 媒介教育才算真正進入正軌。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13日第2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