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什麼是延邊足球?就是自家孩子的血汗與青春

在今年的中超賽場上有這樣一支球隊, 他們共有35名一線隊球員, 其中出自本地區的球員就有24名。 他們的主場所在城市僅有50萬人口, 卻場場爆滿。

從白髮蒼蒼的老奶奶, 到稚氣未脫的小孩子, 他們並肩為球隊加油, 他們情緒起伏或喜或悲, 他們視足球為信仰, 他們, 為自己的家鄉而戰。

這就是延邊富德足球俱樂部, 這就是長白山腳下的延邊足球。 當其他人揮灑著鈔票、興沖沖大肆招兵買馬時, 他們靠著自己的“子弟兵”, 生生撐起了一個關於足球的夢想。

但遺憾的是, 這支聯賽30場無紅牌、跑動量聯賽最多、傳球數聯賽第二的球隊,

卻最終降入中甲。 此中滋味, 只有延邊人自己最能體會。

上週末發生在北京足球圈的大事件, 非北京合力萬盛國際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 “2017首屆中國國際青少年足球教育與發展高峰論壇”莫屬了——論壇彙聚了海內外足球的行業精英, 進行了對青少年足球教育與發展、足球文化傳播的深度討論。

也正是在這次論壇上, 肆客足球內容團隊遇到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體育運動學校、延邊宋慶齡足球學校、延邊富德足球學校副校長朴雪華女士。

朴校長作為受邀參加此次論壇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體育局的代表, 針對“青少年足球人才的選拔與培養”這一熱點話題, 與陝西省志丹縣足協主席,

以及來自荷蘭、德國、捷克俱樂部的專家代表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圖中右三即為朴校長

借此機會, 我們與之進行了一次真誠的交流探討, 從朴校長的言語中, 我們體會到了延邊足球發展、尤其是青少年培養的喜與痛。

【我們的生源, 始終是不夠的】

“心疼我們孩子的血汗, 這是他們的青春飯啊。 ”

聊起延邊降級的悲劇, 朴校長的語氣沉重而複雜。 延邊隊內本地球員占7成, 而這些土生土長的延邊孩子又絕大多數都出自足校。 日曬雨淋, 摸爬滾打, 朴校長看著他們艱苦成長, 一步一步進入職業隊, 卻在最美好的年紀遭遇了人生的滑鐵盧。

“青春飯”, 當這三個字從朴校長的口中說出時, 顯得格外擲地有聲——作為青少年足校的管理者,

她的使命就是幫助一批批朝氣蓬勃、熱愛足球的延邊孩子去實現夢想。 她更明白這條路的艱險和殘酷, 更能體會足球世界急速的優勝劣汰。

尤其是對於延邊, 對於這一方沉默的白山黑水來說, 更是如此。

朴雪華校長

延邊富德足校共有5支梯隊, 從U13到U17。 有潛力的孩子在15歲以後會和富德俱樂部簽下梯隊培養協議, 與俱樂部共同培養, 加速成長。

目前, 延邊富德足校共有學員154人, 平均算下來, 每個年齡段是30人左右。

“生源始終是不夠的。 ”朴校長無奈地說。 雖然延邊的足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 但經濟發展狀況和人口基數, 始終是套在延邊足球身上的枷鎖。

“以前, 孩子踢球一年得要一兩萬的學雜費, 工薪階層是很難承受的。

”朴校長回憶起之前在招生時遇到的困難, 甚是感歎, “尤其是05、06年之後, 隨著中國足壇整體環境的惡化, 假賭黑的盛行, 願意讓自家小孩踢職業足球的家長越來越少。 ”

而另一方面, 延邊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州, 但當地的朝鮮族卻並不太樂意生二胎, 再加上全國打工潮帶來的人口外流, 導致延邊人口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

延邊州首府延吉市

【“有紅章, 假不了!”】

朴校長稱, 有時候兩個年齡段的梯隊只能招到40個人, 再淘汰掉一些之後, 就只剩25、6人了, 而他們就是延邊俱樂部未來的指望——對於這樣一支資金不足、只能靠自家子弟兵輸血的球隊來說, 頗有杯水車薪之感。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 朴校長只能身先士卒“上前線”, 帶著教練們去攻克一個個難題:“我們是從小學校隊招人,

而校園足球有他們的體系, 所以我就陪著教練一起下去, 跟體育局長、跟校長不斷地溝通, 就為了多招幾個好苗子。 ”

回憶起這些事, 朴校長笑著說:“有的校長比較保守, 都不接待我們, 沒辦法。 跑去孩子家裡和家長交流, 跟他們做工作, 更是經常的事。 ”

“2011年的時候, 幾乎每個縣市的招生現場, 我和教練都會拿著紅頭文件過去遊說, 就為了讓家長放心——有紅章, 假不了。 ”

這一頭, 是延邊足校的焦慮和無奈;而那一頭, 卻也是學校與家長的顧慮和擔憂——孩子們想踢球, 有潛力, 但付出的經濟成本和所需承擔的風險像一座大山, 橫亙在這條青少年足球發展的小路上。

【解決錢的問題, 讓孩子安心踢球】

眼看著延邊足球發展的根基已經動搖,事情卻在2011年有了好轉。

就在朴校長拿著“紅頭文件”四處遊說家長的這一年,延邊州政府、體育局出臺了政策,足球小孩的學費、訓練費全免。尤其是對於貧困家庭的隊員,政府會有相應補助。

“新政策實施之後,隊員們幾乎就沒有什麼家庭負擔了。”朴校長說。當然在吃喝上,孩子們會花一點錢用於改善營養——足校統一給大家買牛奶喝,一天是2塊錢的費用。

有了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再加上深圳富德集團的入主,孩子們踢球的壓力小了。更可喜的是,2015年延邊隊沖超成功對整個延邊足球是極大的刺激。“踢球的孩子是越來越多了,可以說是爆發了。”朴校長回憶起兩年前的美好往事,臉上重又掛起了笑意。

今年7月,足校44名小將奔赴義大利亞特蘭大進行交流學習,朴校長是帶隊團長

但足球終歸是一個“尖子塔的運動”,缺乏天賦、在足校難以站穩腳跟的孩子怎麼辦?

朴校長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出口。

“出口”的管道基本分兩種,一種就是把資質相對一般的小孩介紹到其他地區的俱樂部梯隊——“比如我們在某一級梯隊裡只需要4個中場球員,那麼第5個中場就很難獲得機會,我們會將他無償輸送到其他俱樂部,例如在北京就有。”

而另一種管道,就是將球員輸送到高等院校進行深造,將來也能為延邊足球服務。

這種解決邊緣隊員出路的辦法,也從側面體現了延邊足校的地位——從這裡出去的小孩是得到認可的。

【本土教練的“近親結婚”】

青少年足球的培養,不僅是小孩的事情,更需要教練的付出。

作為有著濃厚足球文化的地域,一代又一代的延邊足球人沉澱在這片土地上,足校的青訓教練也基本都是從本土踢球出身的前輩。目前在延邊富德足校,在編的教練有21人,工作在一線的有14人,都是本地人,他們撐起了延邊足球的未來希望。

但聊到這個問題時,朴校長卻又一次顯現出了她的憂慮。

“我們的教練都是有傳承的,都是‘子弟兵’、‘兄弟連’,他們培育著最純正的延邊足球。”聽起來,這仿佛是一種最好的模式,但朴校長話鋒一轉,拋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但這就像是近親結婚,其實是有弊病的。”

她說了兩點理由:

一方面,所有教練的教學方式、思維模式都幾乎一樣,而實際上足球理念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在外教瘋狂湧入中超的當下,更多新鮮的技術、理念跟著進來,所以對於延邊來說,一定不能故步自封;

另一方面,朝鮮族足球人的漢語水準相對來說會差一些,如果隊內都是本土教練,與外界就會產生交流上的障礙——這對於學習外面的新理念、與其他俱樂部溝通等操作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們也希望出門在外的延邊球員們,有朝一日能回到家鄉建設足球事業,帶回來外面的理念、技術、培養模式。”說到這,朴校長充滿自豪地表示,延邊出去的球員都有民族、家鄉情結,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年敖東隊的李燦傑,如今在北京生活,擔任了北京朝鮮族足球協會的會長,組建了北京市朝鮮族青少年足球俱樂部。”

延邊名將李燦傑在主持足球活動

“每到週末,在北京的朝鮮族家長就會把小孩送到他的俱樂部去練球。今年夏天,李燦傑還帶著十幾個小孩回到延邊參加了足球夏令營,和我們家鄉人進行了親切的互動。”

【延邊足球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延邊的獨特文化,靠著足球人的代代傳承,用這項運動將延邊人緊密地凝聚在一起。無論身處何地,足球都是讓他們心手相連的橋樑。

“我們延邊的小孩子,都是爺爺、爸爸從小帶著去踢球,對於延邊人來說,賽場上的球員都是我們自己的家人、鄰居、朋友。”朴校長說,“我們關心延邊足球,就像是關心自家的孩子。”

說這句話時,朴校長眼中透出慈母般的溫情和自豪。

她接著說:“我們在球場上,也堅持著本民族的傳統。每次比賽結束後,小球員們會手把手走到對方教練席前鞠躬致謝,因為教練席上是長輩。”

延邊球員這種尊重規矩、堅守原則的態度,本是值得學習的。但聯想到今年聯賽上的一些“故事”,朴校長也表露出一種母親式的埋怨:“我們的孩子在比賽中太守規矩,其實很吃虧,太‘綿羊’了。”

“其他球隊都會把足球規則靈活利用,但我們的球員就是從來不越界,哪怕是一點點。”

【寫在最後】

說到延邊降級,朴校長依然心疼不已,“我們就是一支草根球隊,如果經濟再發達一些,足球發展本應該更好。”她回憶道:“財政最困難的時候,我們鼓勵政府人員買票,我也買球票送給親友來看球,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我們自己的球隊。”

而這次來到北京參加青少年足球教育與發展的論壇,也是涉及到延邊足球與合力萬盛正在推進的合作——後者將與延邊州政府合作,在下屬的龍井市打造一個足球文化產業園,其中包括青訓基地、標準球場、綜合服務體系的建立——延邊足球在堅守自身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也需要更多外界力量的支援。

在喧囂的爭議和球迷的惋惜中離開了中超,延邊的足球還得繼續。殘酷的現實已不可扭轉,面對即將征戰的中甲,朴校長還是樂觀地給自己打氣。她說,中甲可能更精彩。

“不管碰到什麼情況,我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援家鄉球隊,支持我們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延邊足球人,在寒冬中堅守,在迷霧中前行,卻始終懷揣著最純粹的激情與夢想。

祝福延邊足球。

眼看著延邊足球發展的根基已經動搖,事情卻在2011年有了好轉。

就在朴校長拿著“紅頭文件”四處遊說家長的這一年,延邊州政府、體育局出臺了政策,足球小孩的學費、訓練費全免。尤其是對於貧困家庭的隊員,政府會有相應補助。

“新政策實施之後,隊員們幾乎就沒有什麼家庭負擔了。”朴校長說。當然在吃喝上,孩子們會花一點錢用於改善營養——足校統一給大家買牛奶喝,一天是2塊錢的費用。

有了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再加上深圳富德集團的入主,孩子們踢球的壓力小了。更可喜的是,2015年延邊隊沖超成功對整個延邊足球是極大的刺激。“踢球的孩子是越來越多了,可以說是爆發了。”朴校長回憶起兩年前的美好往事,臉上重又掛起了笑意。

今年7月,足校44名小將奔赴義大利亞特蘭大進行交流學習,朴校長是帶隊團長

但足球終歸是一個“尖子塔的運動”,缺乏天賦、在足校難以站穩腳跟的孩子怎麼辦?

朴校長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出口。

“出口”的管道基本分兩種,一種就是把資質相對一般的小孩介紹到其他地區的俱樂部梯隊——“比如我們在某一級梯隊裡只需要4個中場球員,那麼第5個中場就很難獲得機會,我們會將他無償輸送到其他俱樂部,例如在北京就有。”

而另一種管道,就是將球員輸送到高等院校進行深造,將來也能為延邊足球服務。

這種解決邊緣隊員出路的辦法,也從側面體現了延邊足校的地位——從這裡出去的小孩是得到認可的。

【本土教練的“近親結婚”】

青少年足球的培養,不僅是小孩的事情,更需要教練的付出。

作為有著濃厚足球文化的地域,一代又一代的延邊足球人沉澱在這片土地上,足校的青訓教練也基本都是從本土踢球出身的前輩。目前在延邊富德足校,在編的教練有21人,工作在一線的有14人,都是本地人,他們撐起了延邊足球的未來希望。

但聊到這個問題時,朴校長卻又一次顯現出了她的憂慮。

“我們的教練都是有傳承的,都是‘子弟兵’、‘兄弟連’,他們培育著最純正的延邊足球。”聽起來,這仿佛是一種最好的模式,但朴校長話鋒一轉,拋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但這就像是近親結婚,其實是有弊病的。”

她說了兩點理由:

一方面,所有教練的教學方式、思維模式都幾乎一樣,而實際上足球理念的發展日新月異,尤其在外教瘋狂湧入中超的當下,更多新鮮的技術、理念跟著進來,所以對於延邊來說,一定不能故步自封;

另一方面,朝鮮族足球人的漢語水準相對來說會差一些,如果隊內都是本土教練,與外界就會產生交流上的障礙——這對於學習外面的新理念、與其他俱樂部溝通等操作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們也希望出門在外的延邊球員們,有朝一日能回到家鄉建設足球事業,帶回來外面的理念、技術、培養模式。”說到這,朴校長充滿自豪地表示,延邊出去的球員都有民族、家鄉情結,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年敖東隊的李燦傑,如今在北京生活,擔任了北京朝鮮族足球協會的會長,組建了北京市朝鮮族青少年足球俱樂部。”

延邊名將李燦傑在主持足球活動

“每到週末,在北京的朝鮮族家長就會把小孩送到他的俱樂部去練球。今年夏天,李燦傑還帶著十幾個小孩回到延邊參加了足球夏令營,和我們家鄉人進行了親切的互動。”

【延邊足球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延邊的獨特文化,靠著足球人的代代傳承,用這項運動將延邊人緊密地凝聚在一起。無論身處何地,足球都是讓他們心手相連的橋樑。

“我們延邊的小孩子,都是爺爺、爸爸從小帶著去踢球,對於延邊人來說,賽場上的球員都是我們自己的家人、鄰居、朋友。”朴校長說,“我們關心延邊足球,就像是關心自家的孩子。”

說這句話時,朴校長眼中透出慈母般的溫情和自豪。

她接著說:“我們在球場上,也堅持著本民族的傳統。每次比賽結束後,小球員們會手把手走到對方教練席前鞠躬致謝,因為教練席上是長輩。”

延邊球員這種尊重規矩、堅守原則的態度,本是值得學習的。但聯想到今年聯賽上的一些“故事”,朴校長也表露出一種母親式的埋怨:“我們的孩子在比賽中太守規矩,其實很吃虧,太‘綿羊’了。”

“其他球隊都會把足球規則靈活利用,但我們的球員就是從來不越界,哪怕是一點點。”

【寫在最後】

說到延邊降級,朴校長依然心疼不已,“我們就是一支草根球隊,如果經濟再發達一些,足球發展本應該更好。”她回憶道:“財政最困難的時候,我們鼓勵政府人員買票,我也買球票送給親友來看球,用實際行動來支持我們自己的球隊。”

而這次來到北京參加青少年足球教育與發展的論壇,也是涉及到延邊足球與合力萬盛正在推進的合作——後者將與延邊州政府合作,在下屬的龍井市打造一個足球文化產業園,其中包括青訓基地、標準球場、綜合服務體系的建立——延邊足球在堅守自身傳統特色的前提下,也需要更多外界力量的支援。

在喧囂的爭議和球迷的惋惜中離開了中超,延邊的足球還得繼續。殘酷的現實已不可扭轉,面對即將征戰的中甲,朴校長還是樂觀地給自己打氣。她說,中甲可能更精彩。

“不管碰到什麼情況,我們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援家鄉球隊,支持我們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延邊足球人,在寒冬中堅守,在迷霧中前行,卻始終懷揣著最純粹的激情與夢想。

祝福延邊足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