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虞愛華:著力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

點擊上方藍字“安徽發佈”關注我們

《中國藝術報》2017年12月13日第3版刊登了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虞愛華署名文章《著力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 以下是全文內容:

黨的十九大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發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動員令” , 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軍號” , 提出了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路線圖” 。 如何切實擔負起這一新的文化使命, 需要從以下八個方面來把握和推進。

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宣傳文化戰線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首先需要從民族復興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新時代文化工作, 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 從而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宣傳文化工作, 更加認真自覺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堅守文化立場的“態度”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 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 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 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 無論是吸收外來, 還是面向未來, 前提是不忘本來。 對於當今中國來說,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此基礎上, 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更好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是我們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 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 , 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堅守。

提高群眾滿意的“程度”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如果沒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

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 文化工作要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 適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更好地做到文化述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便民, 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 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充分, 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充實。

提升文藝作品的“溫度” 。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進入新時代, 文藝更應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 在滿腔熱忱地為新時代鼓與呼中, 展現新氣象, 實現新作為。 文藝工作者要緊緊圍繞謳歌党、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 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 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 講好中國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 不斷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突破。

拓展全民參與的“廣度” 。 十九大報告提出, 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 “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 從家庭做起, 從娃娃抓起” 。 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 是人民大眾的文化, 人民群眾共建共用是其根本特徵。 在文化建設上, 一定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真正把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主人、文化表現的主體、文化活動的主角、文化評判的主裁, 形成人人有文化、人人要文化, 人人講文化、人人建文化的生動局面,

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保持文化建設的“韌度” 。 立物易, 立心難。 文化建設涉及整個精神領域, 涉及人們的情感記憶、思維習慣、精神感悟, 涉及人們的歷史認知、觀念認同、理想追求。 這些都需要實踐的錘煉、時間的淘洗和反復的積累、長期的孕育, 是一個“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的過程。 與改造物質世界不同, 宣傳文化工作是在“頭腦”裡搞建設, 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具有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 需要保持定力, 既要有緊迫感, 也要看到長期性, 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 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不能心浮氣躁、急功近利。

把握問題區分的“尺度” 。 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體、多樣共生的, 其間交織著傳統與現代、本來與外來、主流與支流、先進與落後、積極與消極。對待紛繁複雜的文化現象,我們要科學把握工作的尺度,優秀的要傳承,正確的要堅持,不足的要改進,陳舊的要創新,落後的要提升,有害的要清理。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推動文化沿著科學的軌道健康發展。

強化党的領導的“力度”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党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保證。把堅持党的領導這一重大政治原則落實到文化領域,就是要毫不動搖、毫不含糊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党管宣傳、党管意識形態、党管媒體、党管文藝,讓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宣傳文化戰線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為此,要切實做到:

既有志趣又有志氣。安心熱愛,鑽研求索,把對宣傳文化工作的“志趣”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志氣”緊密結合起來,不拘一己之悲歡,感悟氣象之萬千,把握時代脈搏,擔負文化使命,在投身偉大夢想中成就自己的文化理想。

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真正優秀的作品必然是“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 ,同作品“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 ,即有意義和有意思的完美統一。只有意義沒有意思,難以贏得群眾“口碑” ;只有意思沒有意義,難以矗立藝術“豐碑” 。

既有大眾又有大家。文化若離開人民大眾,則根基不穩;文化若沒有名家大師,則高峰難立。名家大師要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努力為人民大眾抒寫、抒情、抒懷。同時,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的創作隊伍。

既有創作又有創新。要把創新精神貫穿于文藝創作全過程、各方面,特別是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推動創作觀念和呈現手段的創新,形成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傳承和傳播相應和、藝術和技術相輝映,推出更多既能立得住、叫得響,又能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作者為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往期精彩回顧

其間交織著傳統與現代、本來與外來、主流與支流、先進與落後、積極與消極。對待紛繁複雜的文化現象,我們要科學把握工作的尺度,優秀的要傳承,正確的要堅持,不足的要改進,陳舊的要創新,落後的要提升,有害的要清理。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推動文化沿著科學的軌道健康發展。

強化党的領導的“力度”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党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保證。把堅持党的領導這一重大政治原則落實到文化領域,就是要毫不動搖、毫不含糊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党管宣傳、党管意識形態、党管媒體、党管文藝,讓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宣傳文化戰線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為此,要切實做到:

既有志趣又有志氣。安心熱愛,鑽研求索,把對宣傳文化工作的“志趣”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志氣”緊密結合起來,不拘一己之悲歡,感悟氣象之萬千,把握時代脈搏,擔負文化使命,在投身偉大夢想中成就自己的文化理想。

既有意思又有意義。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真正優秀的作品必然是“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 ,同作品“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 ,即有意義和有意思的完美統一。只有意義沒有意思,難以贏得群眾“口碑” ;只有意思沒有意義,難以矗立藝術“豐碑” 。

既有大眾又有大家。文化若離開人民大眾,則根基不穩;文化若沒有名家大師,則高峰難立。名家大師要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努力為人民大眾抒寫、抒情、抒懷。同時,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的創作隊伍。

既有創作又有創新。要把創新精神貫穿于文藝創作全過程、各方面,特別是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推動創作觀念和呈現手段的創新,形成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傳承和傳播相應和、藝術和技術相輝映,推出更多既能立得住、叫得響,又能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作者為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往期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