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日本校園出品”PK“中國U23” 校園足球如何追趕?

北京時間12月12日晚間, 2017東亞杯男足第2輪繼續展開, 中國隊客場1-2負于東道主日本隊。 雖然比賽失利, 但從49%-51%的控球率, 70%-73%的傳球成功率, 以及2-3的射正球門次數等幾項關鍵資料對比來看, 中國隊也並非完全處於下風。 更難能可貴的是, 這是一支由6名U23球員和很多新晉國腳組成的中國隊, 但依然能讓強大的日本隊感到吃力。 可見在各方努力之下, 中國年輕球員的水準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校園足球已成日韓的立“足”之本

雖然年輕球員的表現令人欣慰,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 中國隊中的這些大學適齡球員,

其實都是從各職業俱樂部的青年梯隊中成長起來的, 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校園足球。 反觀本次參加東亞杯的日本隊, 昨天各攻入1球的2名球員, 昌子源是在踢完高中聯賽後加盟的鹿島鹿角, 小林悠則因在日本大學生聯賽中表現優異, 在大二就獲得了J聯賽出場機會。 此外, 今野泰幸、穀口彰悟、室屋成等人同樣是從校園聯賽中走出, 可見日本的校園足球已經成為了培養日本職業球員的搖籃。

現如今, 日本的職業球員中有40%來自大學聯賽, 而我們的另一個近鄰韓國在這方面的資料更是高達70%。 韓國的球員培養與我們依託職業俱樂部的方式有所不同, 他們有著完善的校園足球體系, 包括韓國足球協會旗下的幼少、初中、高中、大學足球聯盟。

所有在不同聯盟踢球的小球員, 都只有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前提下才能進入更高級別的學校繼續學業和足球生涯。 而韓國俱樂部的選材方式則主要是直接向自己看中的大學生球員發出邀請, 因此, 韓國的職業球員幾乎都具有大學文憑。

中國能否照搬日韓的校園足球模式?

由於校園聯賽影響力存在差距, 中國模仿日本難度很大。 在日本, 一場大學生聯賽可以吸引數萬名觀眾到現場為球隊加油助威, 即便是中學聯賽, 電視臺都會挑選部分場次進行直播。 而中國的大學生聯賽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比如新賽季的運營權目前就陷入了“一女二嫁”的僵局, 多個省份的省內賽也失去了贊助商的支持。

仿照韓國的難度恐怕更大。 中國的校園足球目前只是一個小圈子的遊戲, 和大多數學生並無太多關聯。 中國的職業球隊直接像韓國俱樂部那樣主要依託從大學聯賽裡挑選球員來完成陣容搭建, 顯然非常艱難。

中國校園足球應當怎樣提升?

雖然直接照搬日韓模式在現階段難以實現, 但他們的一些優秀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首先, 我們應努力做到讓中國的校園足球具備一套“從學校到職業”的體系, 即所有參加校園聯賽的球員應該是在校園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學生, 在進入校園足球之前並未離開過學校生活。 他們也可以憑藉在校園聯賽中的表現, 獲得晉級職業球隊的機會。

但現實卻不容樂觀,

除了北京理工大學可以為自己的職業隊輸送一些“學生球員”以外, 其他學校幾乎沒什麼貢獻。 有些大學校隊中有被職業隊淘汰的球員, 他們重返職業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這就讓校園足球不僅無法為職業足球“輸血”, 甚至還需要職業足球來進行“反哺”。

當然, 在中國的校園足球環境裡, 也不乏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這樣的正面典型。 這座足球學校在教學上和人大附中一直保持著教材、進度、備課、考試的“四統一”, 而且不允許文化課成績不及格的學生代表人大附中上場比賽, 這就保證了這些體育特長生不會脫離基礎教育的主管道。 在這些硬性標準的要求下,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的大學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今年更是達到了100%。

而眾多家長“球踢不出來就廢了”的擔心, 恰恰是在中國開展校園足球的一大阻礙。 因此, 像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這樣可以解決學生與家長後顧之憂的教學模式, 無疑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畢竟在這種模式下, 即便無法成為職業球員, 這些學生依然有足夠的人生道路可供選擇。 同時, 該模式所帶來的高升學率, 會吸引到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來從事足球項目。 只要擁有更高的群眾參與度, 中國足球才能擁有更廣闊的選材面, 國足的水準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下載K球App完成註冊, 即送價值100元的競猜投注禮金。 更有看直播分享單場萬元紅包活動, 12月K球app禮金送不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