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資料告訴你:第一批90後是如何一步步死在朋友圈的?

以《第一批90後已經XXX》為標題的文章火遍了自媒體, 昨日新世相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一文再度掀起了對90後的議論高潮。 然而, 90後的生活果真如自媒體上傳言這番如此不堪?

第一批離婚的90後

某公眾號在3月發了一篇文章, 講述編輯身邊已經離婚的90後的故事。 因其話題性極強, 後被大號轉載, 流覽量破10w, 引起對90後離婚現象的重視。

再仔細想想, 似乎媒體報導上也曾經流傳著“80後離婚率是最高的一代”之類的言論。 其實, 正如“密斯桃”發佈的文章標題所說, 這僅僅是一份不完全報告, 不具備對某一群體的代表性。

近日, 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和紫金傳媒智庫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女社會學家論壇上, 針對網路上被炒熱的80後、90後閃婚閃離的說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進行了駁斥, 她列出一組資料:“網上的統計資料並不精確, 1982年精確離婚率是2, 2015年精確離婚率是9.2, 離婚率雖然在增長, 但並不像網上說的那麼高。 媒體的渲染讓年輕人背上了不負責任的鍋。 ”

但說到底, 其背後因素是個體自由這一價值觀的影響。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童廣飛說:“相比60、70後到了不得不離才提起訴訟, 90後在提起離婚時態度更加‘隨意’, 大多不是因財產而起。 有的因為沉迷賭博, 有的因為家庭暴力, 有的是性格無法磨合, 還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成了導火索。

對於90後來說, 離婚並不可恥, 更沒有罪。 與其維持一段表演給外人看的婚姻, 不如遵從內心, 彼此成全。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

2014年《90後洞察報告》顯示90後對於曾經分手的戀人, 43%覺得可以“繼續做朋友”。 對於戀人劈腿, 近90%的人選擇“主動退出”, 僅有3.7%正在“想方設法拆散他們”。 似乎在戀愛關係中, 90後也充滿著佛學色彩。

“佛系追星”、“佛系戀愛”這些詞頻繁被90後掛在嘴邊, 大致是種不爭不搶、不計結果輸贏的看淡人生的心態。

佛系乘客:給司機打電話說, 你不要動, 我來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後去健身房走一走, 就很開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隨緣點贊, 都是愛的鼓勵

實則這和佛學文化毫無關聯, 只是借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名詞包裝自己的喪文化,

達到一種偽境界。 全然自娛自樂還不能丟了自己的面子罷了。

熱門的“喜茶”過後紅起來的是“喪茶”, “今天又是喪氣滿滿的一天”之類的表情包紅遍互聯網, 這和這些日子流傳的把佛祖無欲無求的概念偷換到自己身上, 都體現著喪文化。 華南師範大學的米子清說到:“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翻朋友圈的時候, 大家的配圖常常是喪氣滿滿的圖, 配字也經常提到自己的某些經歷很喪。 ”

王尼瑪在《暴走大事件》中說:“如果要給絕大多數的80, 90後一個整體的印象, 可以這麼說, 他們是剛一就業就被延遲退休, 他們是幹二十年都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卻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 ”

似乎我們身邊確實有一群拼了命工作的90後,

雖然吃著各種“垃圾食品”長大卻每天還在茁壯成長, 雖然住在北上廣的出租屋裡卻沒有怨天尤人, 每天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 這一些奮鬥者和那些張羅著佛系生活的人是同一群人。 一邊拼了命努力往上爬, 生怕被資本的洪流所淹沒, 一邊又用去西藏旅遊淨化心靈, 用大悲咒之類來自我安慰和洗禮。 說到底, 他們的佛系不過是種虛假的境界, 根本經不起任何考驗。

第一批90後已經禿頂

脫髮、胃疼、熬傷身體……注入此類“帽子”也毫不留情的被自媒體扣上了90後的腦袋。 有趣的是來自同濟大學的張皓然的話:“其實我本來也沒覺得自己脫髮了, 看了看朋友圈那些文章再看看鏡子, 似乎自己頭髮真的少了點。

他說得比較隱晦, 其實真正想表達的是, 脫髮、胃疼這一系列的語言形成了一種魔障, 在這些言辭的洗刷下, 覺得描述在自己身上完全應驗是無可厚非的, 這正是媒體渲染的語言的強大魔力。 也正是如此, 似乎媒體的這些說辭都犀利而又準確。

另外, 固然工作壓力可能有所增長, 但是熬夜、用腦過度帶來脫髮這件事恐怕並不是現在才發生的。 只不過是媒體的引導之下, 視野聚焦於90後身上, 對於脫髮人群的認知產生了某些偏差。

第一批90後已經XXX, 諸如此類都是貼標籤的詞彙罷了, 每一個年代的人身上都被貼著某些標籤。 真正關注這些標籤的是自己, 因此拼了命轉發這些文章的恰巧就是90後本身。 貼標籤這種簡單化思維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 帶來的群體認知偏差也同樣不可忽視,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視自身,而非通過朋友圈的言論之境去窺探自身。

帶來的群體認知偏差也同樣不可忽視,最好的方法就是正視自身,而非通過朋友圈的言論之境去窺探自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