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餘光中帶著他的鄉愁走了

據臺灣媒體12月14日報導, 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於今日病逝, 享年90歲。

(圖片來自中新網)

余光中的詩文主題, 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 讀他的詩, 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很多人對餘光中的印象, 正是源於上世紀後期的《鄉愁》。

1928年, 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的餘光中出生在南京, 9歲時因戰亂而逃離故鄉。 那時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 後來又輾轉避難于重慶。 在巴山蜀水深處, 餘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

當時的四川被戰火籠罩, 交通封鎖。 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是為了這個心願, 餘光中在考大學時, 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 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

因為母親的挽留, 同時考取金陵大學和北京大學外文系的餘光中, 最後選擇留在南京。

1947年, 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的餘光中, 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 卻沒料到因為戰亂, 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逃亡。 1950年, 餘光中輾轉南下隨家人遷居臺灣。

在文學創作上, 多年來餘光中筆耕不輟, 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的工作, 自稱是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 成就之高, 一時無兩”。

1971年, 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

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 40多年來, 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除了《鄉愁》之外, 我們耳熟能詳的“月色與雪色之間, 你是第三種絕色”、“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 就半個盛唐”……也都出自餘光中筆下。

1966年, 不到40歲的余先生寫下了《當我死時》。 詩中, 他想到生命的終結是返鄉, 回到最初的自己, 踏上當年的故土:“當我死時, 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 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 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張的大陸……”

黃河是余光中思鄉的情緒和詩句中, 經常出現的意象。 然而直到73歲, 他才第一次看到黃河。

黃河(圖片來自enca.com)

2001年4月, 首次到訪山東的餘光中在離開前, 讓朋友將他帶到黃河邊。

當地媒體稱, 這位年逾七旬的詩人遏制不住心中湧起的衝動, 蹲下身去, 親手摸了黃河水, 還叫女兒也摸一摸, 最後, 全家人都摸了黃河。 回到車上, 同行的人都忙著刮去鞋底粘上的泥漿, 但餘光中沒刮, 把它帶回了臺灣。 泥漿幹成了黃土, 被詩人小心地存放在盒子裡, 擺放在書架上。

餘光中後來撰文稱, “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的書房裡就傳來隱隱的黃河水聲。 ”

“我最得意的詩還沒出現, 所以我還在繼續寫。 只要還在寫作, 我就覺得自己還死不了。 ”4年前, 餘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談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如今, 詩人遠去, 詩心與詩作長存。

“下次你路過, 人間已無我。 ”

題圖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

2017年12月14日, 中國新聞網,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今天讓我們再讀一遍《鄉愁》

2017年12月14日, 北京青年報, 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不止是鄉愁, 他曾說生命的終結是返回故鄉

2017年12月14日, 火星實驗室,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曾把黃河泥漿帶回臺灣解「鄉愁」

2017年12月14日, 上觀新聞, 詩人余光中逝世 他的辦公室正對臺灣海峽 遠眺故鄉

2017年12月14日, 齊魯網, 珍貴影像丨餘光中首次到山東看黃河把名片迎風一揚 鞋底泥土帶回了臺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