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宜信唐寧:中國投資機構缺正確的錢,下個十年贏在母基金

12月13日, 由億歐主辦的“2017億歐創新者年會暨第3屆創新獎頒獎盛典”在中國大飯店隆重開幕。

本次大會圍繞“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科技, 以消費升級為代表的新理念, 以實體經濟、一帶一路為代表的新政策”為核心議題, 採用1+6的形式, 通過主會場“領袖峰會”的前沿思想碰撞和“AI產業應用、企業服務、新零售·消費升級、科技一帶一路、新分享·社會責任、汽車後市場”六大垂直行業觀點交鋒, 為與會的4000多名觀眾精心奉上一場關於產業創新的饕餮盛宴。

峰會現場,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 北大滙豐商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

宜信創始人、CEO唐寧, 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 麥當勞副總裁張帆, 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 億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彬等100多位嘉賓出席此次大會。 此外, 大會現場吸引了近300多家媒體參與報導。

宜信創始人、CEO唐寧做了《金融科技創新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主題演講。 唐寧演講的核心觀點有:

1、中國的創業投資、風險投資它們也缺錢, 跟雙創企業一樣缺錢。 他們缺少正確的錢, 有耐心的錢, 能夠等上十年的錢;

2、幾千萬、幾億甚至更高身價的企業家、企業主極度焦慮。 因為他們看到新經濟來了, 他們不知道如何擁抱新經濟;不知道怎麼做數位化;不知道怎麼做互聯網+;不知道怎麼把過去生推產品變成優化使用者體驗。

3、這些企業家要投資于新經濟, 要把過去創造的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的個人財富投資於新經濟、投資於新經濟的“明日之星”中。

4、有一種金融創新模式可以説明傳統經濟的贏家, 把自己幾千萬、上億的資金投入到新經濟之中去。 那就是投入到母基金。

5、我們做了充分的投資者教育, 告訴這些企業家、創業者, 您過去打造企業花了多長時間?他們通常會說10年、15年等等, 那我說人家做也需要10年15年, 你一定要耐心才行, 一定要給價值創造時間, 做時間的朋友。

以下為唐甯演講全文: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受邀來到我們億歐創新者年會, 跟大家分享我過去11年多作為一位創業者一路創新的心得、體會。

另外我還戴著一頂帽子:我從2003年開始從事天使投資, 與很多創業者、創新者一路走來, 見證了他們創新過程中的成功。 所以今天很高興能和大家分享。

我想如果10年前我站在這裡, 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應該會是在“中國金融科技”領域:個人對個人、P2P、再後來是網貸這樣一個模式的誕生, 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科技的一個支柱性的行業。 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美國的網貸, 也是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一個支柱性的行業。

如果5年前我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創新, 我想就應該是“基於資料和大資料驅動”的:如何能夠通過手機, 即時評估個人和小微的信用。 因為中國個人和小微的信用體系一直到今天還不是很完善, 缺少我們所說的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

5年之前我們開始了這樣一個創新:基於使用者、申請人的大資料, 如個人電商、信用卡、銀行、社交等各方面的資料, 説明個人即時進行信用評估。 對於小微, 根據它的交易資料及運營資料, 即時做信用評估, 為其籌措到抓住商機所需要的資金。 這樣的創新在當年是不可想像的, 5年前的這個創新造就了2015年中國金融科技第一股宜人貸在紐交所上市。

今天作為一個創業者, 一個始終不懈的創新者,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在今年金融領域支援實體經濟、支援產業發展、支持在座各位所在產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創新:私募股權母基金。

中國投資機構缺少正確的錢, 有耐心的錢

對於在座的各位,

接受過機構投資的是占相當比例的, 大家背後的投資人應該是一支天使投資基金、創投基金或者風險投資基金, 那麼他們背後的投資人又是誰呢?

當年我問創業者, 你做需要的是什麼?回答都是缺錢。 那麼好, 風險投資機構給創業者這個錢。 給多少年的錢呢?十年的錢。 當年我做天使投資的時候, 在2003年投了一家企業, 2014年上市;2005年投的一家企業, 2016年被並購, 都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回報, 但是要等很長很長時間。

其實在這個過程之中, 中國的創業投資、風險投資它們也缺錢, 跟雙創企業一樣缺錢。 大家都說錢很多了, 很多VC也有很多錢, 但是我想跟大家說, 其實就在幾年前他們非常非常缺錢, 而且一直到今天, 他們仍舊缺那些正確的錢、有耐心的錢, 能夠等上十年的錢,能夠真正認同一個企業從小到大發展需要10年這樣的錢。而不是我們已經習慣的投資者說:“每年都要有固定回報,剛剛投進去之後,兩年之後三年之後就得要回報”,如果是這樣的投資者預期的話,我們怎麼創業?怎麼做企業啊?沒有有耐心的錢,沒有長期的錢,不可能有我們的風投機構。

千萬級、億級身價企業家的“焦慮”

這是一端的需求,另一端來講,宜信財富服務中國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我們作為頂級的財富管理機構,類似於國際上的瑞銀、大摩。我們的這些客戶,都是傳統經濟成功的企業家、企業主,過去10年、20年、30年他們成功了,他們踩中了代工生產、外貿等各種各樣傳統經濟的機會。

剛才我跟王彬總(億歐聯合創始人兼總裁)交流的時候,印證了我日常工作中的感受。這樣的一群幾千萬、幾億甚至更高身價的企業家、企業主極度焦慮。

為什麼焦慮呢?因為他們看到新經濟來了,他們不知道如何擁抱新經濟;不知道怎麼做數位化;不知道怎麼做互聯網+;不知道怎麼把過去生推產品變成優化使用者體驗,給他的用戶全方位、全新的體驗。

這樣的焦慮,我們天天都能看到。那麼,這些傳統經濟的成功人士,有什麼辦法擁抱新經濟呢?如何能夠在未來10年、20年,當新經濟贏家誕生的時候,新經濟取得大發展的時候,他們仍舊是贏家呢?

我認為,就是在他自身的企業得到數位化改造,得到互聯網+及模式升級的同時,要投資於新經濟,要把過去創造的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的個人財富投資於新經濟、投資於新經濟的“明日之星”中。這些“明日之星”10年之後、15年之後會成長為那個時候的頭部企業,我們傳統經濟的成功者作為它們的股東,也會取得相應的價值的釋放。

這是我從傳統經濟焦慮的角度考慮的,那麼怎麼做呢?

如何識別新經濟“明日之星”,未來十年贏在母基金

如果一個非專業投資人把自己的錢投到一個創業企業之中,或者投到一個單一基金之中,風險太高了。大家想一想,我們那些專業的機構投資人,他們得多麼努力的看所有的專案,看了30個最終決定投1個,而且還不見得投的進去,可能競爭非常激烈。

那咱們專業的投資人如何能夠識別明日之星的項目和企業呢?這對於專業團隊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們很難知道一家基金管理公司、VC是否未來能夠贏在下一個十年,雖然它過去的業績很好。而且就算你想投它,也不見得投的進去,這些VC門檻很高,需要機構投資人、需要懂他們的投資人才能投的進去。

我去年就講,接下來的10年是母基金的10年。有一種商業模式,有一種金融創新模式可以説明傳統經濟的贏家,把自己幾千萬、上億的資金投入到新經濟之中去,什麼方式呢?投入到母基金,母基金通過配置到多支頂級基金去,有的給大白馬基金,像IDG資本、黑馬基金,剛剛成立兩三年的衝勁很足,但是風險高一些的基金;還有介乎于黑馬白馬之間的斑馬基金。

不同的基金擅長不同的領域,有的擅長消費升級,有的擅長大資料、雲計算,有的擅長健康醫療,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擅長種子A輪,有的擅長B輪成長期。

通過母基金的架構,配置我們傳統經濟贏家的資金,我們非專業個人投資人就可以投入到那些頂級的基金之中,這些頂級的基金再去投到在座剛才舉手的那些優秀企業,以及沒舉手正在融資的那些優秀企業之中。而且我們做了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告訴我們這些企業家、創業者,您過去打造企業花了多長時間?他們通常會說10年、15年等,你一定要耐心才行,你一定要給價值創造時間,做時間的朋友。

通過這樣的一個邏輯,傳統經濟創造出來的財富,長線的、有耐心的、風險分散的和新經濟的需求便對接起來了,這樣的一個模式正在中國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創新創業環境。

宜信財富私募股權母基金在過去幾年,我們運作過程中深受傳統行業、企業家、創業者的喜愛;深受我們合作的VC機構的喜愛;深受創業者的喜愛。原因是:我們既有老師傅,過往做直投、做企業的,現在到母基金層面進行投資;同時我們運用科技。其實金融科技運用到私募股權直投領域難度是很大的,門檻很高,因為VC投資過去一直是認為是藝術,熊曉鴿是藝術家,徐小平更是藝術家,怎麼可能用大資料的方式去替代他們呢?當然我們不希望替代他們,我們希望幫助他們投的更好,我們母基金投資團隊的同事也不可能被科技所替代,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運用科技,讓他們變得更牛,讓他們投的更好。

科技讓金融更美好,金融讓創新創業更美好。謝謝大家!

能夠等上十年的錢,能夠真正認同一個企業從小到大發展需要10年這樣的錢。而不是我們已經習慣的投資者說:“每年都要有固定回報,剛剛投進去之後,兩年之後三年之後就得要回報”,如果是這樣的投資者預期的話,我們怎麼創業?怎麼做企業啊?沒有有耐心的錢,沒有長期的錢,不可能有我們的風投機構。

千萬級、億級身價企業家的“焦慮”

這是一端的需求,另一端來講,宜信財富服務中國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我們作為頂級的財富管理機構,類似於國際上的瑞銀、大摩。我們的這些客戶,都是傳統經濟成功的企業家、企業主,過去10年、20年、30年他們成功了,他們踩中了代工生產、外貿等各種各樣傳統經濟的機會。

剛才我跟王彬總(億歐聯合創始人兼總裁)交流的時候,印證了我日常工作中的感受。這樣的一群幾千萬、幾億甚至更高身價的企業家、企業主極度焦慮。

為什麼焦慮呢?因為他們看到新經濟來了,他們不知道如何擁抱新經濟;不知道怎麼做數位化;不知道怎麼做互聯網+;不知道怎麼把過去生推產品變成優化使用者體驗,給他的用戶全方位、全新的體驗。

這樣的焦慮,我們天天都能看到。那麼,這些傳統經濟的成功人士,有什麼辦法擁抱新經濟呢?如何能夠在未來10年、20年,當新經濟贏家誕生的時候,新經濟取得大發展的時候,他們仍舊是贏家呢?

我認為,就是在他自身的企業得到數位化改造,得到互聯網+及模式升級的同時,要投資於新經濟,要把過去創造的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的個人財富投資於新經濟、投資於新經濟的“明日之星”中。這些“明日之星”10年之後、15年之後會成長為那個時候的頭部企業,我們傳統經濟的成功者作為它們的股東,也會取得相應的價值的釋放。

這是我從傳統經濟焦慮的角度考慮的,那麼怎麼做呢?

如何識別新經濟“明日之星”,未來十年贏在母基金

如果一個非專業投資人把自己的錢投到一個創業企業之中,或者投到一個單一基金之中,風險太高了。大家想一想,我們那些專業的機構投資人,他們得多麼努力的看所有的專案,看了30個最終決定投1個,而且還不見得投的進去,可能競爭非常激烈。

那咱們專業的投資人如何能夠識別明日之星的項目和企業呢?這對於專業團隊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們很難知道一家基金管理公司、VC是否未來能夠贏在下一個十年,雖然它過去的業績很好。而且就算你想投它,也不見得投的進去,這些VC門檻很高,需要機構投資人、需要懂他們的投資人才能投的進去。

我去年就講,接下來的10年是母基金的10年。有一種商業模式,有一種金融創新模式可以説明傳統經濟的贏家,把自己幾千萬、上億的資金投入到新經濟之中去,什麼方式呢?投入到母基金,母基金通過配置到多支頂級基金去,有的給大白馬基金,像IDG資本、黑馬基金,剛剛成立兩三年的衝勁很足,但是風險高一些的基金;還有介乎于黑馬白馬之間的斑馬基金。

不同的基金擅長不同的領域,有的擅長消費升級,有的擅長大資料、雲計算,有的擅長健康醫療,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擅長種子A輪,有的擅長B輪成長期。

通過母基金的架構,配置我們傳統經濟贏家的資金,我們非專業個人投資人就可以投入到那些頂級的基金之中,這些頂級的基金再去投到在座剛才舉手的那些優秀企業,以及沒舉手正在融資的那些優秀企業之中。而且我們做了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告訴我們這些企業家、創業者,您過去打造企業花了多長時間?他們通常會說10年、15年等,你一定要耐心才行,你一定要給價值創造時間,做時間的朋友。

通過這樣的一個邏輯,傳統經濟創造出來的財富,長線的、有耐心的、風險分散的和新經濟的需求便對接起來了,這樣的一個模式正在中國深刻改變著我們的創新創業環境。

宜信財富私募股權母基金在過去幾年,我們運作過程中深受傳統行業、企業家、創業者的喜愛;深受我們合作的VC機構的喜愛;深受創業者的喜愛。原因是:我們既有老師傅,過往做直投、做企業的,現在到母基金層面進行投資;同時我們運用科技。其實金融科技運用到私募股權直投領域難度是很大的,門檻很高,因為VC投資過去一直是認為是藝術,熊曉鴿是藝術家,徐小平更是藝術家,怎麼可能用大資料的方式去替代他們呢?當然我們不希望替代他們,我們希望幫助他們投的更好,我們母基金投資團隊的同事也不可能被科技所替代,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運用科技,讓他們變得更牛,讓他們投的更好。

科技讓金融更美好,金融讓創新創業更美好。謝謝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