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每一盤吃過的手把肉都變成了驚世的藝術品

與自然共生的蒙古族

千百年來蒙古族 “逐水草遷徙”的生產方式, 是一種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適應、熱愛、保護、堅守與敬畏, 遵循畜群性及季節等自然規律, 把畜牧業的發展限制在自然承載能力之內, 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原又不使其破壞, 就這樣在保持水、草、牲畜的生態平衡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存, 與自然融為了一體 。

13世紀中期西方傳教士加賓尼其撰寫的《蒙古史》中就注意到蒙古人:“皇帝和貴族與其他人一樣, 以牛、馬糞燒火取暖。 ”, 蒙古人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產生垃圾的民族, 蒙古族對生態的保護早已經植入了基因。

蒙古飲食中延伸出的藝術

蒙古飲食結構大體可分成兩大類, 即烏蘭依德(肉食)與查幹依德(奶食), 去過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朋友一定都對那裡的手把肉念念不忘, 從每天的蒙古早茶開始, 幾乎是三頓都離不開肉, 但是沒有任何遊人想過這些吃剩的骨頭去了哪裡, 直接扔掉?

直到在鑲黃旗一個不足20平米的小店裡我找到了答案, 這家店的店主是蒙古族骨雕盟級傳承人烏雲畢力格, 烏雲畢力格在蒙古語裡是具有豐厚智慧的人, 他絕對配得起這個名字, 所有同行的旅行家全部被滿滿的骨雕藝術品所吸引, 鏤空雕刻的牛頭骨, 羊肋條組合雕成的馬頭琴, 用駱駝骨雕刻的蒙古刀, 用羊胛骨雕刻的蒙古美女圖……

很難想像這一件一件無比絕倫的藝術品, 都是烏雲畢力格自學摸索創作出來的,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不斷的賦予烏雲畢力格創作靈感, 而這每一件作品裡都承載著他多年傾注的心血與創作智慧與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蒙古族自古以來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馬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徵, 馬鞍則是蒙古人精神的搖籃, 製作馬鞍就質地而言, 主要有景泰藍、鯊魚皮、黃白銅、影子木和鐵質;從工藝上區分, 有掐絲琺瑯彩、骨質鑲嵌紋、鐵錯金銀銅、鯊魚皮彩繪等等。

骨雕馬鞍

骨雕是蒙古族的民間傳統技藝, 古老的先民用骨頭製作各種生活器具, 但現在從事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 能像烏雲畢力格這樣把這些本應該廢棄的骨頭重新賦予靈魂的實屬難得。

像這樣用草原五畜羊角骨、馬骨、羊骨、駱駝骨製作而成的精美骨雕馬鞍實屬罕見, 絕對是一件不可多得鎮館之寶。

願歲月流逝, 不會淹沒安歇古老的傳承, 一切美好, 終將延續……

《走遍中國》系列旅遊叢書江西作者

《圖形世界—新疆》絲路上的盛宴一書圖片作者

《南方衛視》、《環球漢語》愛奇藝《翻滾吧地球》特約嘉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連交通廣播特約旅行嘉賓

足跡涉及4大洲33個國家(地區), 200多座城市

工作郵箱:10302372@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