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所兩岸都看重的日本私立大學,背後是一部生動的中國近現代史

筆者去年寫過一篇文章, 介紹“早稻田大學辜振甫紀念中庭(辜振甫記念アトリウム)”和“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辜振甫紀念圖書館”這兩個均以已故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學建築。

事實上, 早稻田大學與海峽兩岸的聯繫, 遠比一塊牌匾更深、更廣、更深遠。

“清國留學生部”與中國近代史

在日本教育體制中, 國立大學整體上比私立大學具有優勢, 東京大學一直是日本大學的翹楚。 相比之下, 早稻田、慶應義塾這對同在東京的名校也只能稱為“私立”雙雄。

有趣的是, 在中國, 早稻田大學的名氣似乎更要大一些。

究其緣由, 這和早大在中日關係史上的特殊地位分不開。

早在19世紀末, 在張之洞等洋務派要員的支持下, 日本成為清朝官派留學生的重要目的地。 當時, 在鳩山和夫(鳩山政治家族始祖)、高田早苗兩位校長的主導下, 早稻田大學不僅率先招收清朝留學生, 並在日本獨樹一幟地創辦“清國留學生部”, 由日本現代中國學奠基人青柳篤恒擔任主任。

1905年3月底, 高田早苗和青柳篤恒專程來中國考察, 與袁世凱、張之洞等要人廣泛交換意見。 回國後, 高田早苗將設立“清國留學生部”事宜全權委託青柳篤恒辦理。 而自1905年設立以來, 早大通過這一特設機構共接收中國留學生2000余人, 其中取得畢業資格的1000多人, 在日本各校中獨佔鰲頭。

之後, “清國留學生部”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退出歷史舞臺, 但中國學生求學早大的傳統從未中斷。 歷屆早大中國校友的身影也活躍在中國近現代史舞臺, 包括宋教仁、李大釗、陳獨秀、廖仲愷、彭湃、林長民、錢玄同、廖承志以及張繼等。

而與中國近現代史有關的日本人士, 比如中國同盟會外籍會員宮崎滔天、日本社會黨領導人淺沼稻次郎、日本前文部大臣松村謙三等, 也都畢業於早大。

戰後率先為中國大陸敞開大門

“二戰”後, 雖然北京與東京關係一度中斷, 大陸赴日留學生出現近半個世紀的空白, 但早大與新中國的交往卻一直維繫。 著名的近代史學者安藤彥太郎教授不僅一直與中國研究機構保持合作關係,

還通過各種方式配合廖承志領導的中日友協開展民間交流。 而在那段雙邊關係冷淡的時間裡, 日本國立大學受制於官方立場, 而作為私立大學的早大, 則數次接待北京方面的訪日代表團, 成為兩國關係的重要緩和劑。

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 1979年中國派出首批公費留日學生, 又是早稻田大學率先敞開大門, 中國大陸留學生報考早大漸成高潮, 至今不衰, 人數一直居日本各大學之首, 安藤彥太郎教授的《早稻田大學與中國》一書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2017年, “早稻田大學中國大陸校友會”正式成立。

影響臺灣社會方方面面

反觀臺灣方面, 留學早稻田大學的傳統同樣久遠, 而其在早大校友組織的發展比大陸要早,

與臺灣政商各界的管道也難有出其右者, 影響力橫跨藍綠高層及企業財團。

臺灣1950年代“半山”(原籍臺灣, 但在大陸生活過)派政治人物代表, 曾任臺北市長、主持“臺灣省議會”近20年的黃朝琴, 在1920年代留學早大。 在此期間, 他曾與友人創辦《臺灣民報》, 宣揚民族思想、參與抗日運動。 另外, 前臺北市市長高玉樹、前臺灣當局“駐日代表”羅福全、前“司法院”大法官城仲模、長年擔任統一超商(臺灣7-11)董事長, 有“流通教父”之稱的徐重仁等政商要員, 也都是早大校友。

值得一提的是, 早大校友與臺灣體育也有密切聯繫。 我們只知道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上, 有位來自中國運動員劉長春, 其實, 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運動員張星賢, 他也是首位參加奧運會的臺灣人。

只是限於當時條件, 這位在早大就學的臺灣人, 代表的卻是日本國。

而臺北出生, 曾住福州的柯子彰則是“臺灣橄欖球之父”, 他在留學期間曾經擔任早稻田大學橄欖球隊隊長, 帶領球隊獲得日本全國冠軍, 後來甚至當選日本國家隊隊長, 被日本媒體稱為“臺灣來的奇才”。 “二戰”後, 柯子彰返回臺灣, 致力於推動島內橄欖球運動。

此外, 棒球運動在臺灣的火熱也有早大的因素。 1917年, 早稻田大學野球部初次訪台開啟雙方棒球交流, 掀起臺灣棒球史上首波熱潮。 就在今年, 早稻田臺灣校友會還與“中華棒協”策劃“早稻田大學野球部訪台一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及比賽, 可見早大在雙方體育交流中的特殊作用。

“藍綠通吃”的校友會

基於畢業生在臺灣各界的影響力,早大在臺灣的校友會組織也可謂“藍綠通吃”,朝野各黨都不敢怠慢。

據早稻田大學臺灣校友會資料顯示,該校友會在1960~61年期間就已創會(大陸方面是2017年創立),首任會長正是“半山”大佬黃朝琴,首任總幹事則是臺灣“少年棒球之父”謝國城。而後包括前臺北市長高玉樹、謝國城及其長子謝南強(臺灣財經、體育界大家)、統一超商董事長徐重仁等人,都曾作為校友會核心人物。

同時,在日本,早大的畢業生聯誼組織稱為“稻門會”,與慶應義塾大學的“三田會”同為日本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校友會。目前除了早大臺灣校友總會之外,還有“臺北稻門會”、“日台稻門會”等,且都與臺灣校友總會互通有無,並與“臺灣三田會”聯繫熱絡。而臺灣校友總會除了積極整合臺灣各稻門會,也熱衷於與日本及世界各國的稻門會締結姐妹關係,進一步擴大關係網絡。

面對這樣一個具有特殊背景且凝聚力強大的校友群體,藍綠自然都很給面子。從陳水扁到馬英九,不論藍綠,臺灣地區領導人常常要出席早大臺灣校友會的新春聯誼等活動。此外,早大重要官員、著名教授來訪,亦能受到高規格接見。馬英九執政時期就曾先後接見來訪的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資深教授若林正丈等人,後者正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及兩岸關係的泰斗。

就連藍綠政治人物訪問日本時,早稻田也是個兵家必爭之地。2012年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先是蔡英文在短短三日訪日行程中選擇在早大講課。後有馬英九心腹、時任馬辦執行長金溥聰及立法機構副負責人曾永權緊隨其後,針鋒相對地安排在早大演講,與蔡英文較勁意味濃厚。

校企互動及智庫合作

基於如此深厚的台日政商背景,臺灣方面與早稻田大學在校企互動、智庫合作方面的成果也令人矚目。2013年,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暨台日商務交流協進會會長江丙坤就率臺灣企業團體赴東京與早稻田大學簽署合作協定,希望雙方在商業人才教育及技術升級領域深化交流,他所率領的這一台企團體中就有66家會員是臺灣百大企業。

另外,2003年10月成立的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是日本的大學中首個以臺灣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機構。該所與臺灣中研院、日本“二十一世紀政策研究所”以及台日眾多大學、研究單位組成智庫網路,共同研究臺灣相關課題,並積極舉辦臺灣相關的講座、研討會。

現在,伴隨著兩岸整體經濟實力的逆轉,在這所與兩岸,或者說與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有著種種聯繫的日本私立名校,來自大陸的留學生數量已經明顯超過臺灣。今年,早稻田大學大陸校友會的創辦猶如新的歷史拐點,大陸畢業生的影響力超過臺灣校友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更應該期待的是,這些來自兩岸、在日本有過同窗之誼的年輕人們,能夠延續那些早期畢業生的風骨與擔當,成為這個時代的棟樑。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CCG)助理研究員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螞蜂窩

基於畢業生在臺灣各界的影響力,早大在臺灣的校友會組織也可謂“藍綠通吃”,朝野各黨都不敢怠慢。

據早稻田大學臺灣校友會資料顯示,該校友會在1960~61年期間就已創會(大陸方面是2017年創立),首任會長正是“半山”大佬黃朝琴,首任總幹事則是臺灣“少年棒球之父”謝國城。而後包括前臺北市長高玉樹、謝國城及其長子謝南強(臺灣財經、體育界大家)、統一超商董事長徐重仁等人,都曾作為校友會核心人物。

同時,在日本,早大的畢業生聯誼組織稱為“稻門會”,與慶應義塾大學的“三田會”同為日本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校友會。目前除了早大臺灣校友總會之外,還有“臺北稻門會”、“日台稻門會”等,且都與臺灣校友總會互通有無,並與“臺灣三田會”聯繫熱絡。而臺灣校友總會除了積極整合臺灣各稻門會,也熱衷於與日本及世界各國的稻門會締結姐妹關係,進一步擴大關係網絡。

面對這樣一個具有特殊背景且凝聚力強大的校友群體,藍綠自然都很給面子。從陳水扁到馬英九,不論藍綠,臺灣地區領導人常常要出席早大臺灣校友會的新春聯誼等活動。此外,早大重要官員、著名教授來訪,亦能受到高規格接見。馬英九執政時期就曾先後接見來訪的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資深教授若林正丈等人,後者正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及兩岸關係的泰斗。

就連藍綠政治人物訪問日本時,早稻田也是個兵家必爭之地。2012年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先是蔡英文在短短三日訪日行程中選擇在早大講課。後有馬英九心腹、時任馬辦執行長金溥聰及立法機構副負責人曾永權緊隨其後,針鋒相對地安排在早大演講,與蔡英文較勁意味濃厚。

校企互動及智庫合作

基於如此深厚的台日政商背景,臺灣方面與早稻田大學在校企互動、智庫合作方面的成果也令人矚目。2013年,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暨台日商務交流協進會會長江丙坤就率臺灣企業團體赴東京與早稻田大學簽署合作協定,希望雙方在商業人才教育及技術升級領域深化交流,他所率領的這一台企團體中就有66家會員是臺灣百大企業。

另外,2003年10月成立的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是日本的大學中首個以臺灣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機構。該所與臺灣中研院、日本“二十一世紀政策研究所”以及台日眾多大學、研究單位組成智庫網路,共同研究臺灣相關課題,並積極舉辦臺灣相關的講座、研討會。

現在,伴隨著兩岸整體經濟實力的逆轉,在這所與兩岸,或者說與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有著種種聯繫的日本私立名校,來自大陸的留學生數量已經明顯超過臺灣。今年,早稻田大學大陸校友會的創辦猶如新的歷史拐點,大陸畢業生的影響力超過臺灣校友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更應該期待的是,這些來自兩岸、在日本有過同窗之誼的年輕人們,能夠延續那些早期畢業生的風骨與擔當,成為這個時代的棟樑。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CCG)助理研究員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螞蜂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