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鄉愁,抹不掉,卻更濃,致敬鄉愁詩人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 詩人余光中因病在臺灣高雄醫院逝世, 享年89歲。

據臺灣媒體報導, 因近日臺灣天氣多變, 餘光中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 疑似中風, 期間肺部感染病情加重。 此前, 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0月21日, 其任教多年的臺灣中山大學為其慶祝90歲(虛歲)大壽, 他偕夫人出席。

資料圖:餘光中。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工作, 涉獵廣泛, 成就斐然, 著有詩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評論集《分水嶺上:餘光中評論文集》等。 文學家梁實秋曾評價, “餘光中右手寫詩, 左手寫散文,

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他的許多作品被選入語文課本, 如《車過枋寮》《鄉愁》《聽聽那冷雨》等。 音樂家楊弦、李泰祥等還將其譜成歌曲, 廣為傳唱。

餘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 余光中的父親余超英是福建永春人, 早年曾隨先祖旅居馬來西亞, 在當地創辦華文學校, 回國後長期從事教育和僑務工作。 他的母親孫秀君是江蘇武進人。 小時候, 母親時常帶余光中到外婆家, 所以餘光中也常稱自己是江南人。

1947年, 餘光中考入金陵大學外文系。 第二年, 20歲的他就發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 受到梁實秋賞識。 1949年, 他跟隨父母遷到香港後轉入臺灣, 1952年從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大學畢業後, 餘光中與詩人覃子豪、鐘鼎文等人創立“藍星”詩社, 創作刊發當代詩歌。

藍星詩派以發展個性提倡鄉土文化為寫作宗旨, 培養了一批當代詩人。

1956年, 餘光中與妻子范我存在臺北舉行婚禮, 此後相伴一生。 1961年, 餘光中赴美進修, 後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台後先後在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大學任教。 他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 赴美擔任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同時, 餘光中也是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駐校詩人”。

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11年, 期間創作出版163首詩作及25篇散文, 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 膾炙人口的《鄉愁》便在此期間誕生, 收錄于詩集《白玉苦瓜》(1974年), 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 廣為流傳。 他在詩中把鄉愁先後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將母子、夫妻、家國間的別離思念之情描繪得深刻綿長, 飽含“縱的歷史感, 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白玉苦瓜》序)。

這首詩最為出名, 但也給餘光中帶來困擾, 他曾多次表示, 這首小詩立了大功, 但也像一張巨大的名片, 有時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 他曾說:“媒體常定義我為‘鄉愁’詩人, 這自然不是一個壞的稱號, 但我的作品還是要比這個稱號複雜一些。 ”

餘光中一直強調傳統文學的價值。 2005年, 臺灣當局陳水扁曾提出降低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 餘光中堅決反對。 他公開發聲:“如果將文言文拋棄不用, 我們將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 2017年, 臺灣教育部門再次提出“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 有意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為30%。

余光中和超過五萬名各界人士聯合署名反對, 最終修正案暫緩。

近年來, 餘光中頻繁來到大陸參與各種文化活動。 2013年, 餘光中到上海參加“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開幕式時曾說, “詩歌喪失讀者, 詩人應該自問, 寫得夠不夠好。 並非要一目了然, 但要讓讀者能夠循著你的詩歌進入你的世界。 詩人要反躬自省, 如何寫出更深入淺出的作品, 曲高未必和寡, 深入何妨淺出。 詩歌不一定就是曲高和寡的, 也可以讓大眾接受和喜愛。 ”

那時, 他說自己最得意的詩還沒出現, 所以還在繼續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