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欄|權利和義務

佛教說:“欲知過去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 今生作者是。 ”如此因果迴圈, 輾轉相續

◎ 學誠(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北京龍泉寺方丈)

普通人往往不知道佛教的因果到底講些什麼, 其實老生常談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就是一對因果的命題。 佛教中 “權利和義務”通常用“福報和善行”來表述。 比如居士在提供寺廟中獲得免費食宿的權利(福報), 但你必須承擔愛惜常住的義務(善行);然後, 你通過承擔義務(善行), 慢慢又獲得隨法師修學佛法的權利(福報);然後通過修學佛法, 你又需要進一步護持三寶, 持守五戒、菩薩戒的義務(善行)。

如此因果迴圈, 輾轉相續不斷。

又如:我們寺廟是在老道場上恢復興建的道場, 各項硬體條件和一些祖庭老廟差距很大。 最初來寺院的僧人都是住在簡陋的房中, 一邊履行教化義工的善行, 一邊帶著義工們一磚一瓦地擴建寺院。 義工們一邊跟著法師蓋房子, 一邊跟著法師修學佛法。 慢慢地, 法師們就有了新佛堂, 有了新寢室;居士們也有了更寬敞的學習場所, 寺裡有更多地方容納更多的居士來親近三寶;慢慢地, 一些居士通過服勞和承事三寶, 走上了出家做法師的道路。 這就是今生做善行, 今世感福報的因果實例。 而那一些大廟裡有很好的居住和生活條件, 以及穩定的居士團體, 那這些道場就需要有法師能說法度生,

放焰口度死。 這就是福報還需要善行來支撐。

這裡有兩個佛教小故事:其一是說過去一位祖師年輕時去江西的一個大廟, 臨去前, 夢見該寺韋陀護法給他托夢說:“你因為過去世在本寺有挑過一擔土的善行, 所以和本寺有一碗粥的因緣。 ”祖師很疑惑, 到了寺廟後, 果然藥石(晚飯)給了一碗粥, 然後吃完後就因為同來僧眾吵架的因緣被知客師統統遷單(不讓居住), 所以他果真只吃到一碗粥。 二十年後, 祖師已名聞天下, 當地政府官員發文想請他做這個大廟的住持。 他答應了, 心裡還疑惑韋陀護法的夢兆。 結果, 還沒走到大廟, 他就在路上往生了。 那麼有的人可能會說, 既然因果都有定數, 那還努力什麼?

所以另一個故事是:有個祖師住在一個大廟裡,

很會說法, 卻沒有居士來聽他講法。 於是他天天買來食物喂山中的鳥雀, 發願將來這些鳥雀都來聽他講法, 結果多年之後, 這些鳥雀果然投胎做人來聽他講法了。

佛教的因果實際涉及到“三世”, 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今生的權利實際是過去生積累的福報, 而這個福報事實上就是以你過去所盡的義務(善行)為因的, 你現在所履行的義務(善行)是為了你當下享受權利或者期望在以後乃至後世兌現的權利(福報)。 所以, 佛教說:“欲知過去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 今生作者是。 ”過去的善行引發現在的福報, 現在的福報要以現在的善行來繼續支撐, 從而引發未來的福報。

過去世的善行其實並不總是過去的某個和尚或居士做的,

而恰恰是過去世的自己的善行, 成就今世良好的居住生活條件和穩定團體。 現在世的善行也不是為現在的居士做的, 而是為未來的和尚和下世的自己去積累福報。

關於這一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了凡四訓》, 看看他是怎麼改變自己當生的命運的。

原載于《中華兒女(海外版)》2017年11月號(下), 總第620期。 本刊文章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或出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