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師”老周:當年來剃胎頭的娃娃都60歲了

在華岩鎮金建路, 幸福花木世界趕場天的門口, 有一排理髮攤, 老周的攤攤就夾在中間。

老周正在給客人剃頭

老周叫周庭全, 76歲, 華岩鎮西站村人。 16歲開始走村串戶給人剃頭理髮, “當年剃胎頭的嬰兒都滿60歲了”。

旁人說, 八九個剃頭匠中, 老周是年紀最大的, “還有一個比他小半個月”。

鄉村“發師”

平時, 老周的理髮攤擺在華岩鎮華龍大道恒景天苑社區外的空地上。 附近趕場天, 老周也會挎上黑皮包去“湊鬧熱”。

初次上門的顧客喊他“剃頭匠”, 久了也稱他為“發師”。

相比托尼、邁克、吉姆、凱文……“發師”這個稱呼顯得淳樸接地氣,

而且老周很享受“發師”這個名字。

“為什麼叫‘發師’?”老周淡定地笑, “理髮師噻。 ”

剃頭匠老周的“吃飯傢伙”

一把推子、一把長剪刀、一把梳子、一塊圍布、一個黑皮包、一個洗臉盆、一個熱水瓶、一根高腳凳, 就是老周的“吃飯傢伙”。

不辦卡, 不推銷。 遇見熟人, 偶爾會“刷臉卡”, 酌情少收一兩塊。 價格約定俗成——洗面2塊, 剪頭5塊。

這樣的理髮攤還是有成本的。 老周說:“水瓶、臉盆和凳子等大件東西, 是寄放在別人門市裡, 和隔壁攤打組合收的30塊錢一個月, 投下來5角一天。 ”

就是這幾塊錢的生意, 老周也絕不含糊。

“洗剪吹”樣樣不差, 理一個小平頭下來大約三四十分鐘。

排隊的老年人坐下, 熱毛巾敷面, 毛刷蘸上肥皂沫在臉上細細地刷過, 然後用剃刀在臉上細細地刮,

嘴唇、下巴、鬢角、臉頰、脖頸……二十分鐘起身付款, 2塊錢!

來理髮的多數是中老年人, 偶爾也有年輕人。

手上功夫

老周說, 年輕的時候走街串戶, 一天要給幾十個人理髮, 最開始是3分錢、5分錢, 一直到了上世紀70年代, 1角錢都收過, 主要是跑鄉壩。

“這種裝工具的黑色包包都背壞了一二十個。 ”老周說, 年輕的時候要走得遠些, 楊家坪、石坪橋附近都要去, 現在就轉轉附近的人和場和跳磴。

旁邊有老年人插嘴, 過去的剃頭匠必備剃、刮、剪、掏、編等10多般技藝, “現在沒這麼多講究咯”。

聽著旁人的龍門陣, 老周只顧給客人理髮, 笑而不語。

做這行有什麼訣竅?“當然有, 根據每個人的髮際線, 高矮胖瘦臉型來定髮型。 ”老周說, 他會的髮型有三七式、蘭花頭(中性髮型)、一頭齊。

另外, 剃胎頭要講究刀工, 一般年輕的師傅不敢下手。

手起刀落, 真正的手上功夫。

鄉情事務所

老周的理髮攤在社區外的路口, 人來人往。

更多的時候, 這個太陽傘下的理髮攤更像是個鄉情事務所。

鄰居買菜走累了來歇個腳, 老夥計們下茶館來這裡吹龍門陣, 時間一到, 該回家吃飯的吃飯, 該接孫的接孫。

外來的人到這裡打聽消息、尋人問事, 這裡人多門路廣, 留下電話。 即使不來理髮, 點根煙、借個火, 老周都是輕鬆隨意應著, 從不拒絕。

老周身上有一種重慶人特有的自立和堅韌。 他有養老金, 不願意“坐在屋頭耍”, 平時出攤理髮, 除了跑跑趕場天, 每個月還要坐公車到附近白市驛、跳磴的養老院去給老人們理髮。

老周說, 不曉得做這行能做好久, “耍起無聊, 找點煙錢”。

記者:鄔薑 小編:玲子

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