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臺上光鮮亮麗的留學生,台下也離不開父母和公眾的關懷

中國留學生在西方人的眼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相對沉默的群體”。 我們不怎麼合群, 喜歡和“自己人”(中國留學生)待在一起, 不願意表達自己。

現實情況可能比這還要糟糕, 國產文化中的“害羞”讓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在學習生涯中變得焦慮, 掙揣, 甚至抑鬱。 而在近期, 美國媒體的報導, 讓公眾開始瞭解這群面臨巨大壓力的孩子。

早在2013年,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有45%的中國留學生表示自己出現了抑鬱的情況, 有29%的中國留學生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

這個數字並不尋常, 因為美國大學學生焦慮和抑鬱的平均值只有13%。

在一個全新的, 也是陌生的環境中, 內向的中國留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卻缺少排遣的方式和正確的引導。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 留學生所面臨的壓力非常大, 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點, 特別是家長朋友。 關鍵時刻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當孩子在國外遇到困難, 不願意表達的時候, 第一時間體察他們, 幫助他們紓解壓力。

那麼首先, 就需要瞭解孩子們在國外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

在中國留學生所面臨的眾多壓力中, 文化和語言上的挑戰是最常見也是最大的。 文化和語言上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 比如交朋友上, 學術上的壓力更為明顯。

美國大學的學習強度是非常高的,

想要不掛科, 獲得優秀的成績, 留學生們必須克服上課聽不懂, 論文寫不好, 討論插不上嘴的難關, 而想要做到這些需要踏踏實實的努力以及心態上的調整。

除此以外, 此前一直接受的“成績至上”的教育理念, 在強調過程分析和批判思維的美國教育中只能掙扎。

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判優秀的標準, 老師的印象分, 課堂表現, 小組討論以及期末的演講, 對於原本就不擅長這些的中國留學生來說, 全是挑戰。

因此, 當費盡心血記錄下來的大量筆記形不成論文提綱, 或歷史考試是某種假設而不是他們背下的大量內容, 在國內越自信, 出國後受挫感越強。

與顧問建立信任很難

在一項調查中, 留學生表示擔心語言問題阻礙自己與顧問的交流,

甚至讓顧問懷疑自己的智商。 很多人在溝通之後琢磨自己溝通時犯下的錯誤, 比如說話時結結巴巴或者給顧問寫郵件時用詞不當。

儘管這些問題看起來再小不過, 但對於在國內被稱為“天之驕子”的他們來說, 信心可能會遭到很大的打擊。 這種不安, 使他們難以承受, 甚至想像失敗。

支付高額學費帶來的負重感

高昂的學費是美國大學的一大特點。 每年5—6萬美元的學費都與很多工薪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 當這股壓力襲來的時候, 留學生們只有拼命的學習。

而一旦自己的學術表現不佳時, 強烈的懷疑自己的感受就會讓自己倍感壓抑。 而近年來留學生回國的平均薪資也沒有辦法讓他們高興起來。

缺少心理輔導

在國內的大學, 心理輔導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所以在國外, 中國留學生很少關注學校的心理輔導業務。

除此以外, 高校的心理諮詢都存在一些問題, 時間短, 排隊時間長等等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 中國留學生有普遍的對於語言障礙的顧慮不願意表達自己。

面臨這些心理壓力, 不僅僅需要留學生自己的努力, 社會, 家庭的努力也必不可少。

留學之路本身就是一場挑戰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 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參加社團活動, 運動健身轉移注意力;學術上可以尋求老師, 學霸們的幫助或者適當的放低對自己的要求等等;

而美國媒體也在呼籲美國政府積極地關注中國留學生的現狀,

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給予更多的關懷。

父母要學會傾聽理解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身處國外的陌生環境的時候, 很多時候都會把父母當做依靠, 而這個依靠一定不能倒。 今年, 一名就讀于澳洲的留學生在網上發帖稱想要自殺, 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父母的不理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