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初露崢嶸 帶你穿越5000年

玉琮、城牆、宮殿、貴族墓地、水利工程……在杭州城的西北方向, 有一座消失的古城——良渚古城, 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昨天, 它再次被世界點贊——“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統”在杭州良渚召開, 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等近30位世界知名考古專家一起揭開了良渚古城水利系統的神秘面紗。

這座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 到底有什麼奇妙之處?這十年以來古城考古又有什麼新發現?未來古城將如何保護傳承?現場多位考古專家進行了揭秘。

良渚古城究竟是怎樣一座城?

良渚人住在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帶上

三面環山 雨季經常會山洪暴發

大約在距今4300年前, 一場特大洪水席捲了中國的東南部地區。

洪水不知持續了多久, 當時耕種的田地以及許多小河、濕地, 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淹沒了。 這座良渚古城, 也在其列, 留下的是一米多厚的泥沙。 這層厚重的泥沙, 使得4000年以前的文明銷聲匿跡。

說起良渚古城, 它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的。 從地圖上來看, 它三面環山, 東邊開放, 位於山間的沼澤濕地, 有良渚港等河道貫穿, 是個居住生活的好地方, 比較安全, 出行也方便。

為何選在山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甯遠說, 這片沼澤平原, 適合種水稻, 漁獵非常方便, 而周邊山地還有木材、石材等, 周邊還有豐富的玉礦資源,

所以選在過渡帶上, 也符合古代“居中”的說法。

居住在這裡, 最大的危險就在於洪澇災害。 “由於三面環山, 平原海拔低, 一旦遇上季風季節, 雨季就會有山洪暴發, 往往從西面的天目山襲來。 ”王寧遠說。

正是有這樣的危險, 防洪就很有必要, 一套水利系統也應運而生。

良渚古城內沉睡著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

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

在良渚古城西面北面, 就沉睡著這麼一個大型的水利系統。

它由10條堤壩、長約5千米的塘山長堤組成, 主要功能是作為良渚古城的防洪系統, 同時也用於水運和灌溉。

這11條堤壩不是一次性發現的。 早在上世紀90年代, 考古人員就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面發現了塘山遺址——它有一條長5公里的水壩,

能擋住古城背面從大遮山流下的山洪, 將水引向西邊好讓良渚遺址直接避開山洪。

那時, 就有學者認識到, 它是良渚時期的水利設施, 但都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水工遺跡, 沒想到, 它僅僅是整個防洪水利系統中的一環。 直到2015年7月, 他們才開始對老虎嶺、鯉魚山、獅子山等水壩進行正式發掘。

這些水壩遺址, 主要修建於兩山之間的穀口位置, 分為南北兩組壩群, 分別為塘山及由獅子山、鯉魚山、官山、梧桐弄等組成南邊的低水壩群。 崗公嶺、老虎嶺、周家畈等組成北邊的高水壩群, 就像兩道“防護網”。

據初步估計, 整個水利系統將形成面積約為13平方公里的水庫, 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 這個“水庫”有多大?舉個例子,

一個西湖面積約6.39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有2個西湖這麼大。

今年3月, 國內頂尖的考古和水利專家雲集余杭, 最終確認, 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距今約4700至5100年, 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

當年的良渚人, 是怎麼把水壩建起來的?建了多久?王寧遠說, 當時良渚人就已採用了“草裹泥”築壩, 有點類似於現在用的沙袋抗洪。 家附近就有蘆、荻、茅草, 割下來放在泥上一滾, 再用蘆葦綁紮就可以用了。

這一發現徹底改寫了中國水利史, 水利史的開卷不再是“大禹治水”, 而提早到了良渚文明, 中國也有了堪比埃及、兩河文明的水利工程。

早期的城鄉文明從這裡誕生

當時良渚古城及近郊有近兩萬五千人

水利系統,

只是良渚古城的一部分, 也證實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結構——

整個良渚古城占地面積達100平方公里, 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古城, 由內而外分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週邊水利系統, 這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三重結構的起源。

“以前的城牆就像現在一環, 然而外郭城就像是二環, 是一個向心結構, 有點像北京的紫禁城。 ”王寧遠說, 在良渚古城內可以看到功能分區, 比如河道水網體系, 以及宮殿區、王陵區、倉儲區和作坊區等。

在古城裡,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外郭城以內沒有發現種植稻田, 而且城內居住的居民, 只有貴族和各類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匠人, 沒有找到農民。

王寧遠說, 這從側面, 也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明確的城市功能, 它不是一個超大的農業聚落,而是各種製造業生產、原材料和產品集散中心以及管理機構在的地方,良渚時代產生了明確的城鄉分野,簡單來說,也就是最早期城鄉文明就是從這裡誕生的。

這座城到底住了多少人?王寧遠說,他們推測了一下,古城及近郊有近兩萬五千人。至於演算法,是根據某些小遺址的房子遺跡等推算總人口,然後以遺址面積除以人口數,得出人均遺址面積,然後根據良渚古城總面積除以這個常數來推算古城人口,因為城裡人很可能要比農村人居住密集,所以還是比較保守的演算法。

從考古發掘中良渚文化的分佈,大致能推斷出這個古國的勢力範圍。良渚文化分佈核心在太湖流域,包括現在的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其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而其影響範圍,就更廣了。

同時,也有專家提出,這座古城可能比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由大禹之子啟建立)建立早1000年。

良渚古城未來將如何保護?

花10年時間建設良渚文化國家公園

戴上VR眼鏡就能還原古城原貌

如此多世界級考古“大咖”來到良渚,可見良渚遺址已經被放到了世界舞臺上,未來這裡將如何保護,是大家最為關注的。對此,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陳壽田表示,未來的良渚遺址,將打造成一個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文化國家公園,打算花10年時間。整個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將包括“三個圈層”: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區。

同時,依託良渚港,建設起一條連接良渚古城與良渚新城的良渚文化藝術走廊。通過設計,將會有兩條主導遊線串聯主要的遺址點。良渚文化的遺址主要集中在9平方公里的古城遺址遺產區和25平方公里的考古遺址公園區內。

“這個國家公園要高大上,陽春白雪,也得下里巴人,專家要叫好,百姓要叫座。”陳壽田介紹,他們在保護遺址本體的前提下,將會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展示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讓普通的遊客看得懂、看得喜歡。

他舉了個例子,現在走到遺址公園可能還是一塊空地,但是以後用上科技手段,比如利用VR、CR、MR技術,戴上眼鏡就能看到當年古城的格局,哪裡是宮殿,哪裡有水系。

“在講解時,我們說是有長達800年的洪水,但是老百姓感受不到,以後可能在某個地方或者博物館,還原10000年前、5000年前,這裡以前植物是怎麼樣的。”陳壽田笑著說,幾千年前良渚人還吃老虎肉的,說明這裡不僅有老虎,還抓老虎吃。

他認為,這些有趣的、好玩的故事,如果只是通過講述,看不到摸不著,不生動。以後通過這些技術,讓良渚文化更豐滿。目前,這些技術他們已經在研究階段,等到再成熟一些,就可以跟市民見面了。

據瞭解,今後這裡還將有一個良渚國際考古研究中心,目前已經在裝修了,將來變成全中國之最,集考古研究、公眾考古、知識普及于一體的文化傳播場所,也會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跨學科、跨國際。

“今後的研究不止考古挖這些東西,還包括以前這些人的文化,比如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墓葬的禮節,良渚將來是一個歷史文化、遠古時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礦藏。”陳壽田說,未來他們還要建立良渚學,讓這門學科進入大學的課堂,引領學科建設。

良渚古城的發現

在國際上將擁有怎樣的地位?

良渚遺址已經成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誌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良渚遺址已經成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這十年來,浙江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秉持“三年計畫,十年規劃、百年大計”的方針,跳出城牆看古城,先外後內,內外並重,使良渚古城的研究不斷深化。

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早在1995年就撰文指出:“良渚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隨著良渚古城的發現和日益豐富的考古成果,他進一步指出:“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得出來。”

隨著幾次國際會議的召開,良渚古城也越來越得到國際考古學家的關注。國際主流學術界逐步認識到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價值。

科林·倫福儒先生最近《世界早期複雜社會視野下的良渚古城》一文指出,良渚古城已展現出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良渚文化的複雜程度超過英國的巨石陣、希臘的克羅斯等早期文明,已超出酋邦的範疇,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

近日,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勳爵在第三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的公眾演講中,明確指出“中國文明史處在和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同的時間點上。”說明主流的國際學術界已經因良渚的發現接受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觀點。

在這次論壇上,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弗農·斯卡伯勒對良渚考古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認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在這裡,建築、結構上大量的發現,會逐漸改變很多學術觀點。”

從良渚考古之初,到現在已經有80年,良渚遺址從默默無聞到聞名天下。在未來更寬廣的世界舞臺上,良渚必將放射出更炫目的光彩。

良渚古城考古的成就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認可,獲得國際國內多項重要獎項,其中包括:

2008年,入選社科院考古所2007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08年,入選中國文物報和中國考古學會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9年,獲評“2007-2008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

2012年,獲評“2009-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3年,入選第一屆“世界考古 上海論壇”的“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獎。

2016年,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的調查與發掘獲評中國考古學會“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6年,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它不是一個超大的農業聚落,而是各種製造業生產、原材料和產品集散中心以及管理機構在的地方,良渚時代產生了明確的城鄉分野,簡單來說,也就是最早期城鄉文明就是從這裡誕生的。

這座城到底住了多少人?王寧遠說,他們推測了一下,古城及近郊有近兩萬五千人。至於演算法,是根據某些小遺址的房子遺跡等推算總人口,然後以遺址面積除以人口數,得出人均遺址面積,然後根據良渚古城總面積除以這個常數來推算古城人口,因為城裡人很可能要比農村人居住密集,所以還是比較保守的演算法。

從考古發掘中良渚文化的分佈,大致能推斷出這個古國的勢力範圍。良渚文化分佈核心在太湖流域,包括現在的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其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而其影響範圍,就更廣了。

同時,也有專家提出,這座古城可能比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由大禹之子啟建立)建立早1000年。

良渚古城未來將如何保護?

花10年時間建設良渚文化國家公園

戴上VR眼鏡就能還原古城原貌

如此多世界級考古“大咖”來到良渚,可見良渚遺址已經被放到了世界舞臺上,未來這裡將如何保護,是大家最為關注的。對此,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陳壽田表示,未來的良渚遺址,將打造成一個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文化國家公園,打算花10年時間。整個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將包括“三個圈層”: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區、良渚文化國家公園區。

同時,依託良渚港,建設起一條連接良渚古城與良渚新城的良渚文化藝術走廊。通過設計,將會有兩條主導遊線串聯主要的遺址點。良渚文化的遺址主要集中在9平方公里的古城遺址遺產區和25平方公里的考古遺址公園區內。

“這個國家公園要高大上,陽春白雪,也得下里巴人,專家要叫好,百姓要叫座。”陳壽田介紹,他們在保護遺址本體的前提下,將會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來展示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讓普通的遊客看得懂、看得喜歡。

他舉了個例子,現在走到遺址公園可能還是一塊空地,但是以後用上科技手段,比如利用VR、CR、MR技術,戴上眼鏡就能看到當年古城的格局,哪裡是宮殿,哪裡有水系。

“在講解時,我們說是有長達800年的洪水,但是老百姓感受不到,以後可能在某個地方或者博物館,還原10000年前、5000年前,這裡以前植物是怎麼樣的。”陳壽田笑著說,幾千年前良渚人還吃老虎肉的,說明這裡不僅有老虎,還抓老虎吃。

他認為,這些有趣的、好玩的故事,如果只是通過講述,看不到摸不著,不生動。以後通過這些技術,讓良渚文化更豐滿。目前,這些技術他們已經在研究階段,等到再成熟一些,就可以跟市民見面了。

據瞭解,今後這裡還將有一個良渚國際考古研究中心,目前已經在裝修了,將來變成全中國之最,集考古研究、公眾考古、知識普及于一體的文化傳播場所,也會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平臺,跨學科、跨國際。

“今後的研究不止考古挖這些東西,還包括以前這些人的文化,比如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墓葬的禮節,良渚將來是一個歷史文化、遠古時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礦藏。”陳壽田說,未來他們還要建立良渚學,讓這門學科進入大學的課堂,引領學科建設。

良渚古城的發現

在國際上將擁有怎樣的地位?

良渚遺址已經成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和確認,標誌著良渚遺址進入都邑考古新階段,良渚遺址已經成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這十年來,浙江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努力,秉持“三年計畫,十年規劃、百年大計”的方針,跳出城牆看古城,先外後內,內外並重,使良渚古城的研究不斷深化。

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可。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早在1995年就撰文指出:“良渚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隨著良渚古城的發現和日益豐富的考古成果,他進一步指出:“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遺址能拿得出來。”

隨著幾次國際會議的召開,良渚古城也越來越得到國際考古學家的關注。國際主流學術界逐步認識到良渚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研究中的重大價值。

科林·倫福儒先生最近《世界早期複雜社會視野下的良渚古城》一文指出,良渚古城已展現出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良渚文化的複雜程度超過英國的巨石陣、希臘的克羅斯等早期文明,已超出酋邦的範疇,是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

近日,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勳爵在第三屆“世界考古上海論壇”的公眾演講中,明確指出“中國文明史處在和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同的時間點上。”說明主流的國際學術界已經因良渚的發現接受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觀點。

在這次論壇上,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弗農·斯卡伯勒對良渚考古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認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止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在這裡,建築、結構上大量的發現,會逐漸改變很多學術觀點。”

從良渚考古之初,到現在已經有80年,良渚遺址從默默無聞到聞名天下。在未來更寬廣的世界舞臺上,良渚必將放射出更炫目的光彩。

良渚古城考古的成就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認可,獲得國際國內多項重要獎項,其中包括:

2008年,入選社科院考古所2007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2008年,入選中國文物報和中國考古學會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9年,獲評“2007-2008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

2012年,獲評“2009-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3年,入選第一屆“世界考古 上海論壇”的“世界重大考古發現”獎。

2016年,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的調查與發掘獲評中國考古學會“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016年,良渚古城週邊水利系統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