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做過清醒夢嗎?

科技日報記者 李穎

近日, 在《夢境》期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 科學家們試圖找出適合誘導人們做清醒夢的方法。 所謂清醒夢就是知道自己在做夢, 還能控制自己的夢境, 這對於普通人來說簡直不可想像。

夢, 這個我們並不陌生的事物, 卻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 它到底如何形成?我們是否真的能像盜夢空間那樣控制夢境?

夢境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關於夢的形成科學上還沒有統一定論, 主流觀點認為夢是睡眠中某個意識狀態下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 其間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歷程稱為做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陸林教授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早期的理論似乎多數強調了夢是純粹的生理過程而非心理過程。 比如, 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認為, 做夢可以看作是有機體睡眠時對體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興奮又抑制的神經過程。 而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理學教授艾倫·霍布森和羅伯特·麥卡利提出的啟動—整合假說理論也認為, 當個體睡著時, 腦幹隨機產生電信號, 啟動前腦中控制情緒、運動、視聽覺的區域, 大腦將受到的刺激與存儲在腦中的感覺運動資料相比較, 從而合成了夢的內容。

然而, 精神分析學派在對睡眠與夢的腦功能定位、神經機制進行了大量臨床研究後,

提出了神經—精神分析模型, 該理論認為夢的發生是由喚醒大腦的刺激所致, 這些刺激有時是外部環境的真實刺激, 但多數由內部產生, 取決於做夢者的動機和記憶等心理過程。

此外, 還有理論認為夢是記憶的定期清理系統, 做夢是遺忘的過程, 把空間留給更重要的記憶;認為做夢是加工記憶的過程, 在睡眠狀態下, 短期存儲區域中的記憶“裝載”到臨時記憶中, 再“搬運”到長期存儲的區域, 而夢是“搬運”過程中留下的記憶痕跡。

清醒夢真的很新鮮?

雖然科學家至今也沒搞懂夢境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卻老早就知道清醒夢的存在。

清醒夢一詞最早由荷蘭醫生Frederick在1913年提出, 是指一種做夢者知道自己在做夢,

並且可以控制夢境內容的夢境狀態。 電影《盜夢空間》中所描述的主角們可以控制夢境內容的發展就是清醒夢的一種表現。

美國斯坦福大學睡眠醫學專家拉斐爾·皮雷約說, 一些腦部掃描研究表明, 當一個人經歷清醒夢時, 他的大腦處於“睡眠—清醒”的混合型狀態, 而不是完全處於睡眠狀態。

清醒夢是真實存在的, 而且有許多學者也在進行相關研究, 2016年發表在《意識和認知》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分析顯示, 約有55%的成年人在他們生活中至少有過一次清醒夢經歷, 23%的成年人有規律的清醒夢(每月一次或更多)經歷, 甚至極少部分人每晚都有清醒夢經歷, 但可能沒有電影中那麼誇張。

我們能否高效控制夢境?

現有研究顯示,

清醒夢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 在陸林看來, 目前限制清醒夢這一領域研究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有效可靠的清醒夢誘導技術。

為了誘導清醒夢, 科學家想盡辦法。 以前主要依靠被試者在睡覺之前的自我暗示來誘發清醒夢的發生。 後來有科學家通過經顱交流電刺激的方式來誘發清醒夢, 但這些方法都存在誘導效率的問題。 最近, 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又提出了能增加清醒夢成功率的3個技巧。

第一種是“現實檢查法”。 像《盜夢空間》中那樣, 利用旋轉的陀螺在夢境中不會停作為判斷是否在夢中的方法就是現實檢查法。 另外兩種方法分別為“清醒再入睡法”和“清醒夢記憶誘發法”。 這兩種方法都需要人們在睡過5小時後醒來幾分鐘,

之後再次入睡。 清醒夢記憶誘發法除了這一步驟, 還要人們在再次入睡前重複一句話:“下次我是在做夢, 我會記住我是在做夢。 ”

170位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3個組:現實檢查組、現實檢查+清醒再入睡組以及現實檢查+清醒再入睡+記憶誘發組, 並記錄下自己做清醒夢的次數。 兩周後, 與那些只嘗試了一到兩種方法的人相比, 嘗試了“三件套”的參與者做了更多次的清醒夢。 此外, 嘗試“清醒夢記憶誘發法”的參與者如果在5分鐘內能夠再次入睡, 做清醒夢的成功率高達約46%, 花更長時間入睡的人成功率則要低一些。 這項研究結果似乎使我們距離找到高效引導清醒夢的方法又近了一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