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訂單+保險+期貨”助力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我國農業風險管理之路正在鋪開

引言:近年來,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 農業生產日益集約化, 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集中。 探索並形成一套有效管理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模式和體系, 有助於我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期貨日報記者近期在東北地區調研時瞭解到, 吉林雲天化(600096,股吧)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全面有效管理農業生產風險的模式——“訂單+保險+期貨”。

風險趨於集中 農業生產發展遇瓶頸

2016年, 國家取消了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執行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 國內玉米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 波動幅度較之前加大。

2016年秋收後, 吉林長春地區玉米收購價格從2016年9月初的1720元/噸持續下跌至今年春節前的1160元/噸。 今年春節後, 隨著南方和北方地區用糧企業需求的增加, 市場上優質玉米資源逐漸減少, 玉米現貨價格逐步回升, 5月末回升至1410元/噸, 其間玉米價格波幅達43%, 而2014年至2015年同期波幅僅為9%。 玉米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後, 種植玉米的農民直接面對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 不僅種糧收入不能保證, 甚至投入的生產資金有時也很難全部收回來。

與此同時,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 農業部公佈的資料顯示,

2016年, 我國有超過1/3的承包土地進行了流轉, 土地流轉面積從2007 年的 6400 萬畝增加到 2016 年的 4.71億畝, 涉及承包農戶達百萬戶。 規模化種植, 集約化佈局, 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土地分割、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模式, 為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不過, 隨著土地的不斷集中, 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也逐漸聚集到了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身上。

“近幾年玉米價格一直下跌, 東北地區玉米臨儲政策又取消了, 我一直不敢擴大土地流轉面積, 怕秋收後糧食賣不掉。 ”馮俊對期貨日報記者說。

臨儲政策退出, 玉米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 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面臨的市場不確定性增大, 種糧收益無法得到保證。

特別是隨著土地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 農業生產風險越來越集中到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身上, 種什麼、賣給誰、賣什麼價, 成為了馮俊這些種糧大戶每年面臨的最大難題。

背靠龍頭企業 種糧大戶再無煩惱

在新的市場形勢下, 政府部門、產業企業、種糧大戶及金融服務機構等均意識到合作共贏的必要性。 今年10月13日, 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 加大金融支援, 鼓勵探索“訂單+保險+期貨”模式, 鼓勵具備條件的龍頭企業發起組織農業互助保險, 降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員風險, 並強調要促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互助服務,

探索成員相互入股、組建新主體等聯結方式, 實現深度融合發展。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七十萬的網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