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塑骨尋人”的廣東刑警:顱骨碎片在他手中“死而復生”

近年來

出現了不少描述法醫的影視劇

“屍語者”也漸漸被瞭解

法醫聆聽屍體的語言

那麼顱骨碎片的話語

由誰來聽呢?

珠江裡高度腐爛的浮屍

年代久遠的白骨碎片……

當法醫也無法辨別死者身份時

就需要顱面復原技術登場了

上周日播出的一檔央視節目中

廣東刑警袁中標接受挑戰

展現了一手顱面復原絕技

顱骨復原現場挑戰

顱面復原技術獨步廣東

袁中標是廣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所聲像科三級警長, 從事法醫人類學在刑偵工作的應用研究工作27年, 其科研成果為廣州警方多起重大案件的偵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是國內僅有的幾位能熟練操作顱骨復原技術的警官之一, 在廣東更是“獨步武林”。

2015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 獲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榮譽。 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4次, 個人三等功4次。

在節目中, 袁警官進行了

憑真人眼眶骨模型尋人的挑戰

現場挑戰難度極大

挑戰開始

30位穿著打扮一致的姑娘

各自捧著自己的眼眶骨模型出場

節目嘉賓隨機挑選了一位元作為目標人物

此時節目組開始增加難度:

先是把眼眶骨模型切割成兩半

接著用石膏給這半邊眼眶骨模型做了倒模

這意味著所有線索都要反向觀察思考

最後, 嘉賓手起錘落

一錘砸碎了做好的眼眶骨倒模

真的是稀碎

呈現在袁警官面前的

只有真人眼眶骨模型的倒模碎片

如此難度

現場的觀眾、主持人、嘉賓都震驚了

差不多是這個反應

袁警官看到稀碎的倒模碎片之後

微笑著歎道:工作27年沒見過這麼碎的

並且, 由於製作倒模的石膏還是熱的

一錘下去

碎片產生了一些變形

雖然嘴上這麼感歎

但僅僅近一個小時之後

袁警官就復原出了眼眶骨模型的

大概真人形象

而節目內稱電腦復原都需要一周時間

不僅時間花費極少, 還原度也超高

袁警官手中模型與真人相比

眉骨、眼窩、鼻樑、山根

幾乎一模一樣

最後袁警官從30人中

成功挑出目標人物

所有挑戰所花時間

不過是一小時左右而已

看完了袁警官的驚豔表現

大家一定對顱面復原技術充滿了好奇

深安君就帶大家瞭解一下

神秘的顱面復原技術

在刑偵工作中如何運用顱面復原技術?

只要找到被害人的一部分頭骨

袁中標就能讓死者“用顱骨說話”

袁中標說:

毀屍難滅跡, 只要確定原來是哪個位置的骨頭, 例如有面顱骨的三分之二, 或者腦顱骨的三分之一, 殘缺的部分就可根據顱骨的比例關係和固有曲線補上。 另外, 死者的身高、體重、民族都能夠根據屍骨大致推算出來。

顱骨復原技術借助骨頭給被害人“畫像”, 這在白骨案、碎屍腐屍案的偵破過程中作用尤其重大。 如果遇到DNA資訊庫中沒有死者資訊、死者頭骨被腐蝕毀壞等情況, 就需要用到顱面復原技術。

顱面復原主要過程

近年來我國顱面復原資料庫發展迅速

多年前, 顱面復原技術還需要手工雕塑, 但近年三維CT技術發展起來, 甚至可以還原肌肉和軟組織的厚度。 在此基礎上, 復原出來的面貌和死者真實長相可以達到相似度85%以上。

2012年, 我國顱面復原資料庫建成, 儲存有7.6萬人的五官資料, 56個民族的五官資料均有採集。

顱面復原資料庫的復原過程:將顱骨放在專用設備內進行鐳射掃描, 電腦中形成無名顱骨的三維圖像;電腦將面部分成不同區域, 自動給顱骨配上皮膚;五官資料庫調取相對應的眼睛、眉毛、鼻子、嘴、耳朵的資料, 一張人臉圖片逐漸呈現出來;根據發現屍骨現場的情形配上頭髮。

顱面復原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1877年, 由解剖學家斯卡夫森提出,

他認為顱骨的面部軟組織與骨骼之間是有規律可循的, 根據顱骨完全有可能復原其生前面貌。

19世紀20年代, 蘇聯率先把顱骨復原技術運用到刑偵工作中。

19世紀90年代, 依據音樂家巴赫的屍骨進行了頭像復原, 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復原生前面貌的成功嘗試。 此後, 這項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古人類化石的復原。

20世紀90年代, 被我國引進。

借助技術和經驗

顱骨碎片在袁警官這樣的刑警大神手上

也能重新開口說話

怎麼樣?

是不是感覺現實比影視劇更加神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