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815萬件/套!我國摸清文物家底!如何打造"保險箱"

新華社北京4月7日電國家文物局7日公佈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 經普查, 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 其中完成登錄備案的國有可移動文物2661萬件/套, 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 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 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 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旨在通過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摸底調查、文物認定、資訊登錄等環節, 對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全面登記, 建立全國統一的可移動文物名錄和藏品資訊資源庫,

並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普查結果顯示, 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呈現出資源總量龐大、收藏體系多元、收藏主體集中、文物類型豐富、文物數量快速增長等特點。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分析說。

據介紹, 在為期5年的普查期間, 全國各級普查機構共調查102萬家國有單位, 對經認定的文物開展定名、斷代、編號、拍照等工作, 建立藏品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 在全國可移動文物資訊平臺上聯網登錄。

值得一提的是, 各級普查機構通過實地走訪、上門調查、重點認定等方式, 加大對新發現文物資源的梳理調查和登記, 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708萬件/套。

劉玉珠表示, 通過普查, 我國建立了各省級文物資原始目錄和文物資源地圖。

各級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文物資源狀況、收藏單位數量和行業分佈。 普查還對收藏單位資訊、文物保管資訊、管理情況等同步開展了調查, 有效提升全國文物基礎資料的全面性、準確性。

摸清文物“家底”有啥用?

“這是第一次充分運用資訊化手段進行的文物普查, 全面摸清了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7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通過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摸底調查、文物認定、資訊登錄等環節, 這次普查對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進行全面登記, 並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可移動文物名錄、各省級文物資原始目錄和文物資源地圖。

記者瞭解到, 通過採集27項收藏單位資訊和15項文物基礎資訊, 我國建立了文物資來源資料庫, 目前登錄文物照片5000萬張, 資料總量超過140TB。 同時, 按照統一標準為每件文物賦予唯一的22位元數位編碼, 編碼中包含藏品所在的行政區劃、收藏單位和藏品順序等資訊,

這也成為每件文物永久的“身份證號”。 通過一張張“身份證”, 將文物實物、藏品檔案、電子資訊等關聯到一起, 實現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資訊化管理。

文物保護專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 用科技手段加強文物保護, 建立國家文物資來源資料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 有利於文物部門和公安、規劃、國土等部門一道, 共同確保文物安全;另外, 也有利於通過文物名錄的公佈, 推動公眾參與, 形成政府與社會的保護合力。

“通過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 建立全國文物大資料體系, 我們就可以及時掌握國有文物動態。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說, 一旦國有文物發生非正常變動, 比如突然出現在市場上,

我們就可以及時採取挽救、追回、處罰等措施。

文物“保險箱”如何打造?

“管好用好資源, 不能僅僅靠幾十年一次的普查。 ”劉玉珠說, “必須建立機制化常態化的制度, 國家文物局將積極推進建立國家文物登錄制度, 通過建立文物認定、採集登錄標準以及資訊更新完善機制等, 實現文物資源統一和動態管理、定期統計和發佈、社會共用。 ”

“保管、修復、展覽等大量工作, 光靠國有博物館的人才是絕對不夠的, 大學、社會力量應被充分利用, 有些工作可以合作、外包。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認為, 這種合作不能“一哄而上”, 要根據資料分析找准方向, 對社會和市場力量加以引導。

上億件“家當”, 分佈在遼闊的國土上——專家認為, 按照我國文物目前的分佈狀況,僅靠政府部門來保護是不行的,必須讓廣大公眾真正開始關注文物,方能為文物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保護。

按照我國文物目前的分佈狀況,僅靠政府部門來保護是不行的,必須讓廣大公眾真正開始關注文物,方能為文物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保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