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津文學」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

胡文忠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

家風, 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 社會學家將其稱為“家庭文化”, 心理學家則稱之為“精神風貌”, 其內容是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言行表現的總和, 也是家庭成員品格、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人際關係的具體體現。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學校。 因為家風雖是無形的、潛在的, 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它對孩子的成長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 又是孩子行為規範的“調節器”, 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 好的家風和不好的家風都會影響到後代。

家風好, 則人心正, 父母慈, 兒女孝, 婆媳睦, 妯娌和, 子孫賢;家風不好, 則父母惡, 子不孝, 孽孫生。 美國的愛德華和珠克兩個家庭, 家風傳至八代。 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 勤奮好學, 為人嚴謹, 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 100多位教授, 80多位文學家, 60多位是醫生, 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 1人當過大使, 20多人當過議員。 而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 畢生玩世不恭, 渾渾噩噩, 無所事事。 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 400多人酗酒致殘或夭亡, 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 7個人是殺人犯, 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 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後代, 父傳子, 子傳孫, 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
相延續, 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向兩極發展著。 所以說, 家風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子女的成才與否, 而且不僅是一代。

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 塑造孩子的人格, 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 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 因此, 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種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家風。 首先要言教。 古人雲:養不教, 父之過。 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父母對於子女, 應該健全地產生, 盡力地教育, 完全地解放。 ”翻開歷史, 在我國不知有多少膾炙人口、生動感人的名人家規、家訓, 感召來者, 滋養後人, 如周公的“一沐三捉發, 一飯三吐哺”;孔子的“不學禮, 無以立”;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朱伯廬的“一粥一飯,

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 恒念物力維艱”;以及周總理的10條家規等均是。

其次是身教。 即自己以身作則, 作出表率。 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健全、對社會有益的有用之才, 這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 古人雲:父母亦師;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甚至左右著孩子一生的道德行為。 著名翻譯家傅雷教育孩子就不止于言教, 更注重於身教。 他在1962年給傅敏的信中說:“我和你媽媽給你的榜樣總還是勤勞認真的, ……我對青年人、對自己的要求, 除了吃苦(肉體上, 物質上的吃苦)以外, 從不比党對党團員的要求低;這是你知道的。 但願我們大家都來提高自己, 不僅是學識,

而尤其是修養和品德!”

三是要構建和諧家風。 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 家庭關係不正常, 互相指責、埋怨、爭鬥, 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 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 因此, 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和睦相處, 互相關心, 互相愛護。 家長要理智, 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不當著孩子面吵架;要發揚民主, 主動傾聽孩子的意見、平等協商;要開朗、樂觀, 和孩子一起玩, 讓家庭充滿歡樂情趣。 總之, 要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讓他們在和諧、溫暖和相親相愛的人際關係中健康成長。

家風如春雨, 潤物細無聲。 要形成好的家風, 做父母的就得事事從自我做起, 不斷提高為人父母的素養,

努力將自己的家庭變成人才的學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